摘 要: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準格爾旗等6旗縣市為例,通過主要經濟指標對照,找出了先進旗縣與欠發達旗縣市之間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礎上對欠發達旗縣市經濟超常規發展戰略的選擇做出了剖析,希望能夠為欠發達旗縣市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欠發達旗縣 超常規 發展戰略
在2005年完成的第五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準格爾旗使我區實現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零的突破,排在第89位,在“中國西部百強縣市”中排在第3位。在2006年完成的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準格爾旗在全國百強縣市中的排名前移到第67位,西部百強縣市仍排在第3位;可喜的是伊金霍洛旗也躋身于全國百強縣市行列,排在第86位,在西部百強縣市中緊跟準格爾旗,排在第4位。在2002年完成的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準格爾旗在全國百強縣市中的排名又前移到第57位,西部百強縣市仍排在第3位;伊金霍洛旗的排名前移到第72位,在西部百強縣市中仍排在第4位。值得一提的是和林縣,雖然沒有躋身于全國百強縣市的行列,但在西部百強縣市中是很顯眼的,從2003年完成的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開始,和林縣在西部百強縣市中一直榜上有名,分列第86位,46位、17位,29位和第27位。
在我區還有很多欠發達旗縣,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先進旗縣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如興安盟的科右前旗、科右中旗和阿爾山市等,這些欠發達旗縣的各項經濟指標均遠遠落后于先進旗縣。
一、六旗縣市主要經濟指標對照
準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曾是國家級貧困旗縣。近年來,隨著能源的開發和政府領導觀念的轉變,這兩個旗早已脫貧,且已躋身于全國百強縣市的行列,和林縣也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然而,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1995年劃歸呼和浩市這一區劃調整機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確定了“以小區開發為突破口,加快農村工業化;以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產業化;以外引內聯為突破口,加快經濟外向化”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生產要素向和林縣聚集,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成為我區欠發達旗縣經濟快速發展的典范。

透過以上各項指標不難看出,過去這些旗縣同屬于貧困旗縣,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現在卻拉開了如此大的差距,其關鍵在于各旗縣市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上。
二、欠發達旗縣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
對欠發達旗而言,其經濟發展戰略客觀上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常規發展戰略的選擇,另一種是超常規發展戰略的選擇。常規發展戰略實質上是亦步亦趨的跟進戰略,選擇這一戰略,將會使欠發達縣域的經濟永遠處于落后狀態。只有選擇超常規發展戰略,避免后發劣勢,使之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在縣域經濟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取得發展格局上的戰略優勢,才能徹底擺脫貧困,走向繁榮。
(一)“拿來主義”戰略
欠發達縣域發展經濟的最大劣勢是資本匱乏。解決資本來源的途徑有二:一是通過內部積累獲得,這種方式獲得的資本規模小、速度慢;二是通過外部引進的方式獲得,只要創造出適宜的條件,資本就會受利益的誘導,源源不斷地流向這里。和林縣的經濟發展歷程足以證明這種方式的有效性。和林縣在建設盛樂經濟園區之初,對入住園區的企業在土地使用上給予優惠,即凡屬自治區、呼市、和林格爾縣鼓勵發展的產業或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進入園區,將無償劃撥土地;投資在5000萬元以下的企業。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辦法給予優惠。同時,制定了量化的辦法:凡在規定時限內,企業完成了園區管委會下達的考核指標,土地將無償劃撥;完成一半,出50%的土地出讓金(3萬元/市);完成一半以下的,則為有償出讓。如蒙牛在園區擴建生產基地時,就與園區簽訂了如下協議:2005年,公司銷售收入累計達到60億元,稅金累計3.6億元。預留的363畝土地變有償出讓為無償劃撥;若完成比述指標的一半,返還土地出讓金的50%;若完成上述指標的一半以下,不返還土地出讓金。這誘人的優惠政策,吸引了蒙牛這樣的優秀企業,帶動了和林縣經濟的騰飛。
(二)“創造優勢”戰略
1 辨證地認識優勢。在一種情況下是優勢,在另一種情況下就可能是劣勢。比如,靠近中心城市的不發達地區,“靠近”是一種優勢,但這種“靠近”可能會阻擋其成為中心經濟區的崛起,在這個意義上,“靠近”又是一種劣勢。而遠離中心城市的不發達地區,“遠離”是一種劣勢,但這種“遠離”可能會促其作為中心經濟區的崛起,在這個意義上,“遠離”又含有優勢。這就要求我們用辨證的觀點選擇欠發達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的戰略。在靠近中心城市的不發達地區,可以充分發揮“靠近”的優勢,利用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和資本梯度轉移的規律,一開始就直接從推進工業化入手,用工業化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在遠離中心城市的不發達地區,則可以充分發揮“遠離”的優勢,從發展旅游業和創建商貿集散地切人,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2 做強做大局部優勢。局部優勢的強和大可以彌補欠發達縣域整體優勢的不足,從而實現相對優勢。準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和林縣卻是在嚴重缺乏自然資源這一關鍵優勢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一個地區只要具備了一項或幾項優勢,就可以通過做強做大這些優勢,降低發展成本,對資本產生吸引力。可見。對于缺乏優勢的欠發達縣域,應發現和抓住自身優勢,盡可能將其發揮到極至,才能增強相對優勢。
3 用創新的方法創造優勢。經濟發展所需的各種優勢中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無論是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都能夠用創新的方法獲得。如更新理念、革新辦公方式、優化社會環境、改善政府服務和制定優惠政策等,都可以降低發展成本,從而獲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優勢。欠發達地區應當首先從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主觀因素切入,來創造優勢。
(三)“重點突破”戰略
欠發達縣域要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必須按照“重點突破”的思路分階段展開工作。
第一階段,解決產業“從無到有”的問題。這是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第一階段的重點工作。這一階段工作的重心是千方百計地通過實施“拿來主義”和“創造優勢”,盡可能多地引進資本和項目,無需過多地考慮單個資本和項目的規模大小,否則,必然會延緩欠發達縣域產業基礎的形成,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培育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就無從談起,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也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第二階段,解決產業“從有到好”的問題。經過第一階段的努力,欠發達縣域客觀上具備了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產業基礎,這個基礎受到市場機制的調節,按照區域產業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規律,自發地進行優化與重組。在這個過程中,不適應市場需要的產業,會被適應市場需要的產業組合掉,形成更大規模的產業一一主導產業,通過產業關聯,帶動整個縣城經濟的發展。同時,適應未來需要的前瞻性產業,也會萌生并開始發展。這一階段工作重心是通過制定縣域產業政策。選擇、扶持和培育主導產業。
首先,選擇需求收入彈性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即把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會有更大增加,市場會有更大前景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其次,選擇勞動生產率上升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即選擇科技術水平高、科技含量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再次,選擇關聯度強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關聯度具有強帶動性。如農畜產品加工業,不僅能帶動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的發展,也能帶動食品機械、技術服務、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等的發展,還能帶動紡織業、旅游業、飲食業、居民服務業的發展。
(四)“長期堅持”戰略
欠發達縣域不僅底子薄、基礎差,而且還缺乏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積極理念和人文精神,培育積極理念及人文精神,需要花大力氣,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奏效。欠發達縣城必須按照“長期堅持”的戰略思路,持續不斷地開展思想解放運動,培育有利于經濟超常規發展的人文精神;持續不斷地招商引資和推進項目建設,突破經濟運行的低水平系統穩定性;持續不斷地擴大產業規模并盡快形成產業競爭力,做到后來居上。當然,為了落實好“長期堅持”戰略,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安排,包括增加領導機構中的專業人才,維護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性,以及有針對性地增強干部隊伍的培訓力度等。
(五)“和諧穩定”戰略
推動欠發達縣域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必然會對原有的產業結構、社會經濟關系、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產生重大沖擊,使其發生大的裂變。這種裂變既可以在自為的方式下發生,也可以在可控的方式下發生。如果在自為的方式下發生,社會就會陷入動蕩和不穩定狀態,從而破壞經濟發展;如果在可控的方式下發生,就能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從而維護經濟發展。因此,要成功地推動欠發達縣域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就必須把可能引起的種種社會劇變,都置于可控的方式下,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