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新疆財政支農資金投資現狀的定量分析,發現財政支農資金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資金投入的總體與結構效益水平都比較低,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制約其效益發揮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提高財政支農資金投資效益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疆 財政支農資金 投資效益
一、新疆財政支農資金投資效益現狀分析
新疆作為我國農業大省之一,現階段政府財政投資仍然是拉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財政支農效益,對實現“十一五”時期新疆農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現狀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財政支農資金總體呈增長態勢,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較大
自“九五”時期以來,財政支農資金總體處于上升趨勢,由1996年的12.4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7.5億元,增長了3.83倍,年均增長率達到28.71%,支農資金的增加較大地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1996~2006年,農業總產值由128.87億元提高到883.54億元,增長了6.86倍,農業提供產品的能力明顯提高。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糧食總產量由160.84萬噸增加到895.22萬噸,增長了5.57倍,棉花產量由94.04萬噸增加到218.01萬噸,增長了2.32倍,人均占有量居全國第1位;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業機械總動力由698.56萬千瓦增加到1190.04萬千瓦,農村用電量由18.47億千瓦小時增加到36.47億千瓦小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90.01元增加到2373.28元,增長了1.84倍,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新疆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財政支農資金總體效益水平呈下降趨勢
為了評價財政支農資金的總體效益狀況,本文引入財政支農資金效益考核指標,其公式為:財政支農資金效益指標=農業GDP/同期財政支農資金。
“九五”時期,財政支農資金效益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01年雖然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這并不是實際效益的提高,而是由于資金投入的大幅度下降所致,2002年降低到歷史最低點5.99,波動幅度較大。近年來開始緩慢提高,但整體效益水平不高,10年間的平均效益為12.0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56),沒有隨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增加而相應提高,說明財政支農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益不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支農資金投入結構變化明顯,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增長迅速
從1996~2005年,支農資金投入結構發生變化,其中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變化最為明顯,投入比重增加了2.48倍。特別是1998年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發國債重點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增強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這對于提高農業的防災抗災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次為農業科技三項費、農村救濟費、支援農村生產和各部門事業費支出分別增長了12.38倍、5.8倍、2.29倍。
(四)各項目支農資金對農民增收的彈性較小。結構效益水平較低
為了研究各項目支農資金與農民收入提高的彈性關系,現把支援農村生產和各部門事業費支出作為自變量X1,農業基本建設支出-X2,農業科技三項費-X3,農村救濟費一X4,通過Excel對1996~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與各項目支農資金進行對數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模型如下:
Iny=7.4825+0.20841n×2-0.1030In×3+0.1775In×4調整后的R2=0,9836,說明該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設α=0.01,F=161.3827>F0.01=6.99,變量X2、X3、X4的P值均小于0.01,說明該模型的線性關系在99%的顯著水平下成立,相關系數R=0.9949,說明各項目支農資金與農民收入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從方程可以看出,各項目支農資金對農民增收的彈性依次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為0.2084、農村救濟費為0.1775、農業科技三項費為-0.1030,支援農村生產和各部門事業費支出沒有通過統計檢驗被剔除。可見,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對農業經濟的拉動作用相對較強,而其它部分資金的作用較弱,沒有充分發揮出對農業經濟應有的促進作用,說明財政支農資金的結構效益水平較低,具有較大的提高潛力。
二、制約新疆財政支農資金投資效益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財政支農資金對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總體和結構效益水平均較低,針對這種現狀,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影響支農資金投資效益的因素進行分析。選取1996~2005年具有代表性的、能夠綜合反映支農資金投資效益影響因素的八項指標來構建財政支農資金投資效益的評價體系:X1—財政支農資金總量;X2—支農資金增長率;X3—支農資金占財政總支出比重;X4—支農資金占農業GDP比重;X5—支援農村生產和各部門事業費支出比重;X6—農業基本建設支出比重;X7—農業科技三項費比重;X8—農村救濟費比重,數據計算借助于SPSSl2,0軟件進行處理,得到結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第一主因子F1在變量X6上有較大載荷,說明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對財政支農效益有較大影響,是影響支農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這與前述回歸分析結論相一致;第二主因子P2在變量X2和X4上的載荷較大,反映出持續穩定的支農資金增長率和所占農業GDP比重,即持續穩定的投資力度能夠提高支農效益;第三主因子乃在變量x7和X8上有較大載荷,說明農業科技三項費和農村救濟費支出比重的增加對支農效益具有促進作用,而新疆支農資金投入在以上幾方面存在的問題,影響了投資效益水平的發揮。
(一)財政支農投入力度較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雖然支農資金總量在逐年增長,但其投入的相對規模較小,支農資金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大,占財政總支出和農業GDP的比重較低,分別為12.66%和9%,這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極不相稱,支農資金的低投入導致農業產出效益低下。
(二)財政支農結構不合理,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生產性支出較少,非生產性支出較多。財政支農中支援農村生產方面的支出范圍越來越廣,但其投入量并沒有明顯增加,而各部門事業費支出一直偏高,平均比重達60%以上,而且事業費支出的內部分配結構不盡合理,其中人員開支所占比例上升較為迅速,業務經費和其他經費的增長受到較大影響,這類支出比重偏高必然削弱財政支農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2 農業科技三項費投入不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率在技術一定的條件下,表現出下降的趨勢,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農民收入的增加則更多的依賴農業技術的進步。長期以來,新疆農業科技三項費一直在0.95%的較低水平下徘徊,使得一些生產急需推廣和研究的技術項目、技術成果不能盡快解決和應用,導致了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的低水平貢獻率。
3 農村救濟費支出偏低。農村救濟費支出通過轉移支付直接增加喪失勞動能力、有特殊困難等農戶的經濟收入。而農村救濟費支出總額不足,平均比重僅為0.25%,不利于新疆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財政支農資合管理機制不健全,資金使用效率較低
1 財權事權劃分不清,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由于支農資金分散于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各部門在資金的使用上沒有做到統籌安排,造成資金的重復配置和分散使用,使有限的資金難以形成合力,導致支農資金難以發揮最佳效果。
2 資金的監督管理和績效評估缺位。當前財政支農的主要內容往往是分資金、下指標,各部門重視資金分配,忽視資金監管,出現了問題往往相互推諉,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著對資金截留、挪用現象,使得資金到位率低,至于資金的具體使用過程和投入效果如何則很少涉及,資金的后續管理弱化甚至缺失。
(四)資金投入方式不靈活,導致財政支農導向功能弱化,支農效益低下
財政支農方式不靈活,導致財政“四兩撥千金”的引導作用發揮不強,對其他社會資金投資農業的示范和引誘能力有限,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使得農業投入效果不佳,影響了財政支農的整體效益。
三、提高新疆財政支農資金投資效益的對策與建議
綜合上述財政支農效益現狀與制約因素的分析,聯系新疆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使財政支農資金取得更大的效益,對促進農業發展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建立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
財政支農要體現出國家對農業實行宏觀調控的政策趨向,使農業成為真正的基礎產業。一是增加財政支農投入總量,遏制其相對規模的持續下滑,保持投入的穩定性與長期性;二是完善農業法律、法規體系,依法規范各級政府的支農行為。增強財政對農業投入的法律保障;三是充分利用“綠箱”政策,針對新疆農業發展的特點,從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拓展支農空間。
(二)優化財政支農結構,提高財政支農資源的配置效率
1 壓縮事業費支出比重,增加農業生產性支出。2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應重點支持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水利灌溉、中低產田改造、農村通訊和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農村因基礎“瓶頸”所抑制的生產力釋放出來。對惠及全社會的農業基本建設,可以采用其支出不再歸類于農業基本建設的資金支出,單獨列支,以免借其名虛增農業支出。3 大力支持“科教興農”。重點支持具有示范性、輻射性的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區和基礎性農業科研開發項目、農技推廣體系等建設,通過財政的適當扶持,支持科研單位直接創辦高新技術開發公司,以技術開發帶動產業開發,從而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農業競爭力。4 加大農村救濟費支出力度。應積極探索由“輸血式”救濟向“造血式”救濟為主的開發型新思路轉變,通過以工代賑、以物抵資、以獎代補等途徑,把支持的重點轉到啟動農村經濟、增強鄉鎮企業造血功能、公路和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科技教育方面,使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穩定持久發展。
(三)改革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首先,合理界定各級政府間的財權事權,防止投資“缺位”和“越位”。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的支出范圍,建立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協同共管、權責分明的管理責任制。其次,堅持以縣為主推進支農資金的整合。通過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引導支農資金整合,以主導產業和項目打造資金整合平臺,通過項目的實施帶動資金的集中使用。根據財政支農的目標和重點,在適當歸并資金的基礎上,按照統一的規劃投入到重點區域,統籌安排使用,構建公共財政資源的整合機制。再次,加大資金使用效果的監督評估力度。將支農資金的追蹤監管、效益反饋放在與資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制定并完善效益考核指標體系,確立和貫徹嚴格的責任制和相應的獎懲制度,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
(四)充分發揮財政支農引導功能,建立多元化曲農業投入體重
目前新疆財力有限,應充分發揮財政的導向作用,通過把支農資金用到農業發展關鍵性、示范性的項目和環節上,努力改善農業基礎條件,逐步提高農業比較利益,并利用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誘導農民和其他社會資金投資農業,逐步形成政府投資引導的多渠道、多元化農業投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