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包括烏海市-額托克-烏斯太在內的“小三角”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內蒙古西部的工業地區,該地區的經濟特點是以高載能行業為主,導致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本文分析了以上問題的原因,并給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技術創新技術服務體系
一、“小三角”地區發展概括
“小三角”地區包括內蒙古烏海市、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鎮和阿拉善盟阿左旗的烏斯太鎮,其中烏海市是一座新興的資源型工業城市。1958年隨著包蘭鐵路的開通,這里的煤炭資源開始大規模開發。1976年建市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烏海經濟和社會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能源、煤化工、建材、冶金4大支柱產業。鄂爾多斯市于2001年伊克昭盟撤盟設市而來。鄂爾多斯市轄伊金霍洛旗、烏審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東勝區。鄂托克旗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產業以煤炭電石等高載能產業為主。阿拉善烏斯太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7年8月,先后被自治區列為全區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范區、高載能工業園區,形成以鹽化工、煤化工為重點的產業集群框架。
二、“小三角”地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產業結構層次的界定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小三角”地區工業基礎薄弱,這里的高速發展實際上也就從90年代末期煤炭價格上升開始的,并且用了大概10年左右的時間跨越了許多地區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但其工業主要是依托資源優勢形成和發展的,以能源、建材、化工、冶金為主,產品停留在初級的原料加工階段,項目整體規模、附加值普遍偏低。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由于歷史上這里商業不發達,在新形式下希望它一下子發展起來也確實沒有道理,因為這里缺的東西太多,缺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及市場,還缺觀念。
“小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按照生產要素集約程度劃分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目前世界乃至中國發達地區都向著技術密集型產業努力,但這一模式對“小三角”地區不一定有啟發意義。因為“小三角”地區目前的資源察賦不具備發展新興產業的優勢條件,所以可以想象未來很長時間內“小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層次不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既然產業結構層次不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那么傳統的提高產業結構層次的說法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有意義的是: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也就是說,提高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層次的衡量標準不應該是考察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全部產業中的比重,而應該是資源產品加工業的產值與初級采掘業產值的比值。相應的未來產業規劃和科技規劃的重點方向也應該是: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產品加工程度,提高附加值。
(二)技術創新的問題及原因
1 以烏海市為例,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許多原有企業的職能部門被撤銷了,尤其是技術開發部門。當然這種國有技術力量的流失是非常普遍的,一方面是,企業經營者對技術開發部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南方發達地區的吸引造成的“雁南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2 “小三角”地區以重化工產業為主,這類企業的創新本身就有自己的一些特點。首先重化工企業作為資源密集型產業,它的產品是毫無差別的資源產品,這樣就不可能存在產品創新,而重化工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表現在生產工藝的改進與創新。這類創新實際上要求更高,一般來說它要求生產企業有較長時間的技術沉淀與積累、有較強的技術力量等,這些條件在“小三角”地區的企業中是比較缺乏的。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和行業特性下一味強調原創性技術創新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小三角”地區大型企業生產工藝的提升主要通過引進先進工藝、吸收并改造的方式來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未來衡量這些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中應該充分肯定先進工藝引進、吸收改造的作用。
(三)部分企業經營觀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該地區重化工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通過獲得壟斷性原材料供應、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來獲得的,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競爭理念的落后。經營觀念落后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不是很高,“由于技術創新是困難的,所以就放棄了技術創新”,這種想法在企業中比較普遍,當然這種想法對企業長遠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管理水平落后的-d\"--表現是對一些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應用不夠。在生產力促進中心形成的報告中提到:該地區企業計算機輔助設計水平及專業技術程序化、標準化等基礎工作相對薄弱,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管理水平落后的最后一個表現是一些企業缺乏“大市場”觀念,所謂大市場觀念就是放眼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市場范圍,讓企業在一個更大的舞臺上發展。
(四)技術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技術服務體系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市場化運作。從訪談中看到,實際上有政府背景的服務組織就很多,比如烏海工商聯總商會、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情報所、農業技術推廣站以及各種各樣的自發組織的產業協會等。
形成這樣的格局有其歷史原因,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通過組織定期的科技會議等形式來實現信息交流以及科技推廣等功能,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政府逐步退出經濟領域,集中力量于市場規則的制定維護與監督的功能上,這樣原來的信息交流與科技推廣的功能就形成了缺位,為了彌補這些缺位,政府又組織了商會、情報所等等機構,這些機構的運作模式與發展方向與市場形成的中介機構本質的差別是市場定位上的不同。我們知道,現代經濟中除了普通商品還有公共物品。以信息為例,一些基礎信息就屬于公共物品,那么這部分物品最好是由政府來提供,因為這類物品由私人提供的外部性太大,必然造成供小于求,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
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這些組織機構在運行上缺乏市場化運作模式。另外。政府在設計各個組織機構的時候,在職能劃分上也缺乏全盤的考慮,使得許多組織功能定位不清,或者職能交叉嚴重,當然也有部分職能供應者缺位。
三、“小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體系建議
(一)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能定值
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能是指導地區企業的科技創新,創造相關的政策環境、組織機制等,但科技廳不能直接為科技創新融資。
關于指導地區企業的科技創新,首先,根據地區的經濟基礎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前瞻性地指明未來本地區產業發展以及技術創新的方向。就“小三角”地區而言,定位于發展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是不合適的,而應該定位于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產品加工度,提高附加值。
其次,為地區科技發展提供相關的政策環境,比如RD投入稅收減免,還有科技人員技術培訓稅收減免等都是可行的。另外,政府還有督促地方政府落實相關的政策法規的職責。
再次,政府應創造性地建立相關的組織機制,除了在大企業中設立研發中心,在小企業中設立相關的技術服務部外,政府還可以在兩個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設立針對提高資源產品加工度方面研發的專項基金與獎勵,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等積極投入相關方向的研究;另一方面,對于目前企業中有共性的技術難題,政府可以為相關企業創造一種利益分享、風險分散的聯系機制,比如由相關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專項基金,以此來提供一種風險分擔機制,同時實現科研成果共享。事實上,如果這種機制能運行起來的話,它就能承擔起協調地區企業生產的職能。
(二)通過多種形式來提升企業的創新意識
提升創新意識就是讓企業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讓創新成為一種系統性的活動。一旦企業走上了提高資源加工度的道路,實際上它就已經超越了過去的壟斷原料供應、低成本生產的盈利模式,這個時候由低成本獲得的競爭優勢逐步喪失,而必須通過其他的方式來獲得競爭優勢。這里邊包含兩種,即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
技術優勢的獲得與保持必須通過系統性技術創新來獲得。所謂系統性創新意味著在明白創新特點的情況下,通過合理組織創新活動來積極規避創新的風險。事實上,就單個的發明活動而言,一次成功率是很低的,或者說單次研發的風險是很大的,這是任何創新活動都具備的特點。所以,創新組織通過系列創新活動積累,并通過一定的風險分散,才能將創新活動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才有利于創新成果的積累。
提升管理意識就是學會向管理要效益,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技術優勢,從而可以提升競爭優勢,相同的道理企業也可以通過加強管理提升管理優勢,從而提升競爭優勢,也就是說。無論加強管理還是技術創新都可以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持久的動力,所不同的是提升管理水平完全可以借助于外部力量來實現,比如通過參加培訓來提升管理人員的素質,通過引入咨詢服務來提升信息管理系統,來引入ERP系統等等,這些都大有可為。
(三)構建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
構建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就是的如何正確處理政府服務機構的問題。從長遠來看,這些服務組織必然要與市場形成的中介組織共存,在這種情況下對這些組織形成一個指導性意見是必要的。一方面指明它們未來的市場定位與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限制這些服務組織的反彈,因為作為一個組織一旦成立就有了它自己的價值目標,它完全可能為了自身的繼續生存而擴展自身的權利,打壓由市場自發形成的中介組織,這樣就會破壞市場中介組織的成長環境,阻礙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