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是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而目前民營經濟被認為是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勞動力最具潛力的領域。因此,如何發展內蒙古民營經濟,帶動勞動就業,進而促進全區經濟發展,值得關注。
關鍵詞:內蒙古民營經濟 發展 勞動就業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工業、農業、城市建設等各個行業都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大量有勞動能力的人得到了就業安置。但由于勞動力資源供過于求,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且目前處于經濟轉型過程,使得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并不理想,2005年僅為63.5%。經驗表明,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振興,重點是創造就業機會,使人民依靠自己的勞動,增加收入,擺脫貧困。而目前民營經濟被認為是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勞動力最具潛力的領域。因此,如何發展內蒙古民營經濟。帶動勞動就業,進而促進全區經濟發展,值得關注。
從目前理論界的研究看,對“民營經濟”這一概念的認識有廣義和狹義的界定:廣義的民營經濟是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以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統稱,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集體企業、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狹義的民營經濟則不包含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有學者認為,民營經濟屬于非國有經濟的范疇,是非國有經濟中為民所有、為民經營的那一部分經濟形式。具體講,民營經濟就是指個體私營企業,是個體私營企業的總稱。本文的民營經濟即指個體私營企業。
一、內蒙古就業狀況及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一)內蒙古就業狀況
2005年末,全區社會就業人數為1041.1萬人,比1990年增加116.5萬人,增長12.6%,年均增長0.8%。其中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呈下降趨勢,由1990年282.3萬人降至2005年162.0萬人,凈減少120.3萬人,降低57.4%。
隨著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內蒙古非國有經濟就業人數從1990年的642.3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879.1萬人,增長了36.9%。2002年為就業人數最多年,共908.3萬人,占當年全區就業人數的83.6%。
在非國有經濟中,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就業方面做出了貢獻。個體私營經濟就業人數由1993的32.5萬人增至2005年150.5萬人,增加了118萬人,增長了近5倍,占社會就業人數的比例由3.2%提高到14.5%,增加了11.3個百分點。據工商部門統計,1999年和2000年個體私營經濟安置國有下崗職工分別為6581人和1 1633人。
(二)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2004年末,全區個體工商業戶數444101戶,比上年同期減少20.06%;私營企業42681戶,比上年比同期增長21.55%。個體工商業戶數減少的原因,一是部分個體工商戶在經營規模擴大后,注冊為企業。二是大規模城市建設,一些個體工商戶的經營場所被拆除,一些從事個體經營的人員暫時歇業。三是國家出臺了減少農業稅的政策措施,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一部分從事個體工商業的農民轉向農業生產。四是一部分個體工商業者自然歇業,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五是由于受下達計劃指標的影響,只增不減,造成了個體工商業戶數虛增,剔除了歷年來的虛增數據。
注冊資金。2004年末,全區個體工商業總資金為87.1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56%,戶均注冊資金1.9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私營企業總注冊資本金593.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40% 戶均注冊資金13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15%。
從業人員。2004年末,全區個體工商業從業人員77.97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28.06%;戶均從業人員14.34人,比上年同期減少28%。
2004年末,全區個體工商戶實現總產值47.94億元,下降15.72%;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為197.89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34.22億元,下降14.7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139.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22億元,增長3.13%。私營企業實現總產值150.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62億元,增長29.86%;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為133.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20億元,增長26.77%;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113.9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88億元,增長77.91%,
2004年末,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7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7億元,增長29%。其中民營經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cDP)831.60億元,占全區GDP的30.8%,比上年同期增加310.35億元。增長6396。
二、民營經濟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
(一)民營經濟的就業優勢
第一,民營經濟投資來源于民間,不需要政府投資,且能安置大量適齡勞動人口。據有關人士測定,國有企業每安排1人勞動就業,國家需要投資固定資產6959元左右,加上勞動保險、生活資料等,對每個新工人的投資安置費在Ⅱ萬元左右。從勞動力每年增長看,我國1992—2001年平均每年新增313萬人,這樣,國家財政每年拿出幾百個億,安排全部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困難大。而民營經濟可以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調動廣大人民群眾自主創業、靈活創業的積極性,使他們既成為就業崗位的創造者,又成為先進生產力的創造者。
第二,民營經濟就業容量大。我國民營經濟多集中于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的就業彈性和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都比較大,隨著投資與經濟的增長就業也隨之增長。同樣的資金額投資所建立的民營企業就業能力遠遠大于同樣資金所建立的國有企業。
第三,民營經濟覆蓋面廣,就業門檻低,除了關系國家安全的行業和某些特殊領域外,其他行業,無論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還是資金、技術、知識信息密集型行業,民營企業都可以參與,當前。我區民營企業多涉及與人們生活直接相關的行業和領域,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勞動力素質要求不高,這正適應我區勞動力的基本狀況,為宏偉藍圖提供了就業機會。
(二)民營經濟對就業的貢獻
從全國看,2001~2005年,個體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從7474萬人增加至10725萬人,增加了43.5%,年均增長速度為8.7%;同期全社會的就業人數從73025萬人增加至75825萬人,增加3.8%,年均增長速度為0.76%。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2002年底對全國66個城市的調查,目前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中有65.2%在民營企業實現了再就業。民營經濟對社會勞動力的吸納功能大大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優化了就業結構。
就我區而言,1993~2005年,國有單位就業人不斷減少,凈減少140.3萬人,同期民營經濟就業人數凈增加77.1萬人。2005年,全區個體私營企業就業人員150.5萬人,占全區就業總數的14.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
我國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的浙江、廣東、江蘇3省,2005年就業于個體私營企業的人員分別為854.9萬人、1015.7萬人和1118.4萬人,占全省就業人數的26.7%、21.6%和28.8%,高于內蒙古12.2%、7.1%和14.3%。從上述數據看出,我區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同時也可以說明發展潛力很大。
(三)民營經濟發展對策
第一,進一步加大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的“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清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進入的基礎設施,公有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的要求,進一步破除行政壟斷、地區封鎖、行業壟斷、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
第二,充分發揮宣傳和輿論的導向作用。利用各種媒體工具和形式,廣泛宣傳非公有制經濟對富民強區的重要作用,加大多做出突出貢獻的民營經濟企業和企業家的表彰與獎勵力度,推出和樹立一批典型,發揮典型引路作用,營造誰發展、誰光榮、表彰誰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第三,積極拓寬民間投資的融資渠道,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成立中小金融機構和合作基金,大力發展為民營企業服務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構建適應民營企業發展的地方金融體系,填補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向大中城市集中留下的空白,使金融機構與經濟增長結構、所有制結構更加匹配,以此拓寬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第四,加強財稅政策對民營經濟的支持,鼓勵民營經濟快速增長。實行鼓勵民間投資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對民間資本投資生態環境建設、基礎產業和第三產業予以支持。制定和完善財政性建設資金扶持民間投資的相關政策,積極創造條件。通過財政貼息、設立擔保基金和投資補貼等方式,引導民間資本投向高新技術、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適當放寬財政支出的所有制限制,加大財政對民間投資的支持力度。在不斷調整和完善財政政策的同時,調整和完善稅費政策,對與民間投資有關的稅費項目進行清理和規范,調整不公平的稅賦,取消不合理的收費,切實減輕投資者的負擔,實現公平稅賦。調動民間資本的投資積極性。
第五,組織民營企業參與招商引資活動,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組織民營企業家學習深造、參觀考察等,提高企業家自身素質。引導民營企業廣納賢才,提高企業整體上的素質和競爭能力。鼓勵、支持民營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克服家族式管理,建立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大力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建立以人為本,尊重員工創造精神和自我管理的激勵機制,形成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一支高素質的管理、營銷的技術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