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原則一直占會計原則的主導地位,但是,與國際上通用的可靠原則相比,真實性原則只是局部反映了可靠性原則。隨著現代產業結構的轉型,可靠性原則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由滿足一定的目的和誠實的內容記載來決定,不再使用可靠性原則。
關鍵詞:會計原則 可靠性 真實性
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把“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第十條)作為一般原則的第一條列出。我國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原則一直占會計原則的主導地位。但是,與國際上通用的可靠原則相比,真實性原則只是局部反映了可靠性的原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結合我國的會計實踐對會計可靠性原則進行再認識,并對其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再探討。文章首先把美國FASB和我國會計準則中可靠性原則的內容進行對比,探討在我國會計制度和會計原則中可靠性原則是如何進行反映的;其次,對可靠性原則的局限性進行論述;最后,對可靠性原則的變革方向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原則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1980年5月發表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二號《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中,將決策有用性的兩個主要質量特征概括為相關性和可靠性,并且指出“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源自兩個分開的特征,即反映真實性與可核性。信息的中立性也和這兩個特征一起產生作用,影響其有用性。”其中的可核性是指獨立的會計人員采用相同的會計方法,會得出高度一致的結果。中立性是信息不應當有預定結果的偏向,也就是制定或執行各種準則時,主要應當關心所產生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而不使信息受特定利益者的影響。
我國的會計制度對會計可靠性原則沒有明確規定,真實性原則是主要原則。是否把真實性原則改為可靠性原則一直是會計界爭論的一個焦點,主要原因是真實性原則不能作為會計信息有用性指標進行評價。
二、可靠性原則的局限性
(一)財務報表的目的和可靠性原則
有限公司主要采取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股東負責出資和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監督,管理層負責企業的運營,并保證股東的資本能夠增值。有限公司的會計同樣適用《企業會計準則》,采用實際成本計價原則,所以,評價股東投入的資本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有無增值時,應該是跟資產取得時的實際成本對比。現實中企業會計面臨著許多復雜的情況,實際成本計價原則事實上否定了環境變化因素的影響。
在這種核算體制下,為股東提供的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主要是指會計信息是否提供了關于股本增減值判斷的依據,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也自然與股本的增減值判斷的目的直接相關。但是大多數的會計準則都沒有對如何判斷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作出具體規定。
(二)會計行為和可靠性原則
會計行為是會計行為主體(個體和群體)采用一定行為方式開展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它依存于會計行為目標,并受制于外部環境和內部動因。 依據會計循環過程,會計行為包括會計確認行為、會計計量行為、會計記錄行為和會計報告行為。會計確認行為是解決會計信息系統應輸入什么數據,以便加工處理及輸出信息的一種行為。會計計量行為是運用一定計量尺度(或計量單位)選擇合理的計量屬性,確定各項經濟業務及其影響的價值量的行為。會計記錄行為是會計人員將各種數據分門別類、序時和規則地記載于一定的會計憑證、賬簿上,最后表達出記錄和加工結果的行為。會計報告行為是指編制和報送會計報表的行為。
在我國,企業的會計行為必須依據《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進行。股東要求的會計情報的可靠性便被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在一定情況下,股東要求的會計情報的有用性可能無法實現。
(三)獨立審計和會計可靠性原則
會計準則和制度中關于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的規定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會計賬簿、報表上沒有任何虛偽的記載。關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股東不能從財務報表上簡單地分辨出來。這種情況下,只能通過專門審計機構的審計來確認。
會計報表審計的目的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編制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及國家其他有關財務會計法規的規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等方面發表審計意見。審計工作中關于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審計也只是限定在財務報表是否符合準則和制度的規定,有無虛假記載的范圍內。
三、關于企業會計信息可靠性原則訂正的構想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在一定意義上并不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是是否符合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現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正在準備對原有的會計信息可靠性原則進行訂正。訂正的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的兩個方面。
(一)財務報表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利用者的基本需要,比如投資決定時必要情報的提供,也就是把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作為財務報表的首要目的。
(二)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是否符合報表使用人的目的和內容的可靠性,在世界各國的會計實踐中都有體現。在FASB和IASB的構想中,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由滿足一定的目的的需要和誠實的內容記載來決定,不再使用可靠性原則。
傳統的企業會計是以工業企業為基本對象發展起來的。增加銷售收入和降低成本是企業成長的根本動力,會計核算的對象以有形資產為主。隨著近年證券市場的完備,金融企業的迅速崛起和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促進了大量網絡公司的發展,新型企業的資產特征開始從有形轉向無形。
到目前為止,會計實務一直是以大家認可的慣常方法進行的。比如,關于原材料成本的計價只要前后期的計價方法保持一致,先入先出法、平均結轉法、后人先出法中的哪一種方法都可以采用,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金融企業和網絡企業的發展,用實際成本計價的核算方法開始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時價計價的方法開始越來越受重視,而對會計信息的可對比性和可審查性的要求開始不再受重視。為了檢查財務報表是否依據一定的會計規定編制的可靠性原則也出現了被誠實的內容記載而取代的趨勢。
四、小結
通過這篇文章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中雖然沒有對可靠性原則做出明確規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會計可靠性原則。在會計實踐中,會計的可靠性原則也有有用性原則,但是隨著現代產業結構的轉型,可靠性原則的規定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如何對我國的會計制度和準則進行改進,使其真正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應該是我國會計領域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