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我國實施“十一五”經濟發展計劃的第二年,同時也迎來了內蒙古自治區自己的盛典——自治區成立60周年。農業是基礎產業,是國家及地區發展經濟之本。因此,國家把發展農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列為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設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區積極順應國家大勢,把發展現代農牧業提到自治區經濟規劃發展重要日程上,統籌策劃全區經濟運行布局;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整合地區社會資源優勢,努力推進自治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進程,向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禮。發展現代農牧業,離不開現代農牧業的主角——農牧民,因為代表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風貌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要有新型的農牧民,二是要有發達的農牧業,三是要有繁榮的農村牧區。三個特征中新型的農牧民是核心決定因素。內蒙古是農牧業大區,尤其畜牧業占很大比重。整體上大半處在傳統農牧業階段,要向現代農牧業轉變,任務比較艱巨。我區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現代農牧業,促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就必須首先培養出千千萬萬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牧民。由此,提高農牧民素質是發展我區現代農牧業的先決條件。
由于地域、文化、歷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與發達省市相比,內蒙古農村牧區勞動力文化水平整體不高,素質普遍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的先天性障礙因素。當代內蒙古農牧民素質亟待提高成為自治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現代農牧業的迫切需要和首要任務。根據統計調查研究發現,我區新農村牧區建設中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農牧民的思想意識封閉保守,許多農牧民習慣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觀念陳舊、積習難返,形成思想脫節現象,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不相適應。二是廣大農牧民發展現代農牧業掌握新型農牧業科學技術普遍缺乏。三是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據調查統計,2005年度在全區農村牧區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為5.46%,比國家水平低1.44個百分點;小學文化31.0%,比國家水平高3.80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50.10%,比國家水平低2.10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11.10%,比國家水平高0.80個百分點;中專文化程度1.60%,比國家水平低0.80個百分點;大?;虼髮R陨衔幕潭葹?.70%,比國家水平低0.40個百分點。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部分青年勞動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地認為“讀書不如賺錢”,從而過早輟學打工。二是壯年勞動力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較差,培訓機會少。三是老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沿襲過去傳統落后的種養模式和技術,對技能培訓接受興趣不高。四是農村牧區勞動力外出流動性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這些人多為青壯年勞動力,但多數是靠出體力、賣苦力換取收入,從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
針對農牧民素質提高存在的以上問題,建議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堅持群眾路線,不違背農牧民意志強制下硬命令,將政府服務功能與農牧民自身需求結合起來,尊重農牧民意愿,讓農牧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者,更成為受益者,引導農牧民由不理解到積極參與。為扎實穩步推進自治區新農村牧區建設進程大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此謀求解決困難問題的方法。
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一是要積極向國家、自治區相關部門爭取資金支持,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盡量利用好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積極爭取資金支持。二是要建立各級財政投入機制,逐步把農牧民培訓納入公共財政投入范疇。三是采取農牧民學農牧業科技盡可能免費,學職業技能自己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幫一點的辦法,多渠道、多途徑解決經費問題。
二、為我區勞動力就業轉移提供優質服務
一是建立開放式的戶籍管理模式,盡快完善農村牧區社會保障制度,打破農村牧區人口通向城市的壁壘,逐步改革城市就業的社會保障、醫療、住房制度,使剩余勞動力入城后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二是為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提供優質便捷的各項相關服務,為農牧民外出務工創造便利的條件。三是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旗縣、鄉三級勞動力市場網絡,強化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公共服務。城區各級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要為進城農牧民工統一辦理就業登記和備案手續,免費提供就業信息和咨詢、職業指導和就業介紹等服務,促進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四是按照“農民自愿、保證質量、降低費用”的原則,積極做好農牧民工職業技能鑒定和資質認定以及證件發放工作,為農牧民培訓后外出務工提供綠色憑證。
三、健全農牧民培訓網絡
一是要以現有各類成人學校、就業培訓中心和農牧技術培訓中心為基礎,積極引導園區、企業、科研機構和其它社會力量參與農牧民培訓。二是教育、勞動保障、農牧業等部門要對現有或新辦的各類培訓機構進行篩選,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學員的原則,選擇定點培訓基地,逐步形成盟市、旗縣(市)區和鎮(鄉、街辦)三級培訓網絡。三是確定重點職業學校,進行農牧業職業技術教育。整合教育資源,完善教育內容,積極鼓勵各類科技人員發揮專長參加培訓授課,以此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水平。
四、進一步明確培訓工作目標
加強農牧民培訓要以提高農牧民的勞動技能為重點,著力抓好三大培訓:一是農牧民的轉崗、轉業培訓。即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非農就業技能。二是農牧業技術培訓。使農業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三是農牧民的學歷培訓和新一代農牧民培養,使農牧民素質有明顯提高。
五、拓展農牧民培訓途徑
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人施教,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增強培訓的實效性。一是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對年齡偏大、文化基礎差的勞動力重點開展以社區服務業及家庭手工業為主的實用技能培訓。二是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農牧民重點開展技術含量高、就業前景好、市場需求好的技術工種培訓,增強就業能力。三是對有創業愿望和相應條件的人員,組織開展專業培訓,引導其開發特色產業,創辦經濟實體。四是加強培訓基地與當地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交流,及時掌握勞動力需求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