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由于我國長期采取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嚴重,已經成為新時期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了在資源和環境約束下實現經濟的快速和持續增長,增長方式就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以資源節約、實現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循環經濟模式則是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循環經濟模式概述
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不僅是一種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在現實操作中,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采用全過程處理模式,以達到減少進入生產流程的物質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復使用某種物品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目的,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實現從“排除廢物”到“凈化廢物”再到“利用廢物”的過程,使所有的物質、能量在這個永續的循環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從而實現用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循環經濟模式是我國發展的目標取向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減輕我國資源短缺壓力的客觀要求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最多,資源緊缺,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少。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預測在2040~2045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4億左右。盡管我國自然資源雖然總量較大,但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世界人均土地約2.93公頃,而我國人均土地僅0.777公頃,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2%;我國陸地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我國人均林地0.11公頃,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2%;我國人均草地0.33公頃,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與此同時,我國資源的消耗增長迅猛,浪費大、污染重,單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德國的1/6。我國能源使用效率約為31.2%,比發達國家落后約20年,相差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是美國的4.3倍。由于我國長期實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在現有資源供應條件下,如果要保持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意味著資源消耗量還將繼續大幅度增加,而這種以資源的大量消耗來實現現代化的模式必然難以為繼。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必然要求
從環境來看,我國工業污染非常嚴重,城鎮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重不斷上升,由于大量污染和破壞行為,環境資源日趨稀缺,環境污染日益嚴重。2003年,我國煙塵排放總量近10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159萬噸,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出環境容量。同時,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1914萬噸,其中有3000噸的危險廢物未經任何處置就直接排入環境。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足20%,出現了普遍的“垃圾圍城”現象。在農村,農田化肥農藥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等現象日益嚴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是目前緩解我國環境問題的必然選擇。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佳選擇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其核心就是要改變單純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資源、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調整產業結構,用新的機制去激勵企業和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用新的技術范式和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去指導工業生產。循環經濟最能體現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和目的,因為循環經濟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重閉環反饋式的循環過程,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循環經濟還可以拉長產業鏈,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興產業發展。因此,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最佳選擇便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三、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近幾年來,我國循環經濟建設在結合我國實際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先進經驗,不斷地進行具有中國特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積極探索,在不同層次、不同范圍、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國的循環經濟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因此,為促進循環經濟的進一步健康發展,在循環經濟的實施和運作過程中還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規劃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保證
發展循環經濟是從生態學規律的要求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出發的,它和某些企業、行業和部門所追求的微觀經濟目標并不完全一致,有時甚至會產生矛盾。因此,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規劃和指導,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統一的規劃,并在實踐中加強指導,從全局出發,處理和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二)建立循環經濟法制體系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保障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制定了4部環境法律,8部資源管理法律,20多項環境資源管理行政法規,260多項環境標準,初步形成了環境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框架。然而,現行環保法律的立法觀念還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維模式上,對于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認識含糊,執行不力,這和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理念是不相符的。應根據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理念,在總結我國以往經驗和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盡快對現行的環保法律進行系統修改,完善新的循環經濟立法。目前我國已經實施的《清潔生產促進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則是循環經濟立法的良好開端。通過建立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讓政府各項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產者和消費者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要落實執法責任制,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完善執法監督制約機制,維護法律的權威。此外,還需加快制定符合國際慣例和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認證、認可體系,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環境標志和標準體系,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三)推動循環經濟技術開發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核心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要有相關的技術作支撐,通過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首先,要重點加強對節能技術、節水技術、鏈接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促進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降低能耗、水耗,實現廢物轉變成資源的鏈接或進行無害化處理,以可再生資源替代自然資源,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的整體技術水平。其次,要開發綠色科技體系,包括用以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生產過程的無廢少廢技術、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大幅度降低生產過程、消費過程的能源、資源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污、高產出、高效益。最后,組織重大示范項目,以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選擇具有標志性目標和有廣泛推廣前景的先進適用技術,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組織開展攻關,實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四)加強循環經濟理念的宣傳教育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基礎
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不僅需要政府的倡導和企業的自律,還需要廣大社會公眾的參與。目前循環經濟理念在人們心目中還很淡薄,人們對循環經濟還知之甚少,因此,必須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從而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掃除思想障礙。要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發展循環經濟的知識,加強全民的資源和環境教育,強化公眾的生態知識、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引導人們進行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清潔消費,在消費的同時考慮到生態環境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節約使用、反復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購買的物品,把與發展循環經濟密切相關的生態環保和資源節約活動逐步變成全體公民的責任意識和自覺行為,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燕山大學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