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經濟的增長依賴公司財富的增加,而創造財富離不開良好的公司治理。近年來,現代公司治理問題已越來越多的成為國家經濟政策的興趣點。本文擬通過對我國當前公司治理結果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的分析,提出一些完善的舉措。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 問題 完善
所謂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就是指在現代公司中,建立在出資和控制分離基礎上的管理經營公司的模式或制度。[1] 而公司治理結構作為一個專門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公眾持股公司(public company)的經營管理機構所采取的存在方式。[2] 它無疑是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因為現代公司制度優越性能否得到發揮正是取決于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上。
一、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現狀
當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帶有經濟轉軌時期的特點,雖然公司化改造已初步完成,但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在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發展潮流相適應的公司治理結構上還須不斷摸索。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在公司治理結構上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第一,股東大會還不足以成為股東行使權利、參與公司治理的場所。
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但在實踐中存在股東大會召集人通過設置各種條件或障礙剝奪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知情權、質詢權的現象,特別是國有股或法人股控股的情況下。一旦出現投資失誤或者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違規和違反公司章程的行為,有關法律和法規的處罰不足以起到警戒作用,特別是對股民的民事賠償力度還不夠。
第二,董事會缺乏內部制衡。
目前,國有股東的受托人在董事會中占有多數席位,董事會在行使職能時成為國有股東一方的代言人。與此同時,由于法人股比例低、獨立董事制度、債權銀行介入公司運作機制沒有得到普遍推行,上市公司董事會缺乏有效的內部制衡。
第三,監事會監督乏力。
監事會雖與董事會平行,但其僅有部分監督權,而無控制權和戰略決策權,無權任免董事會或經理班子的成員,無權參與和否決董事會與經理班子的決策。由于我國《公司法》等法規在規范公司治理結構方面以股東價值為導向,因此注重董事會的作用,而忽視了監事會的地位,使監事會實際上只是一個受到董事會控制的議事機構。
第四,公司的市場價值與治理質量缺乏相關性
由于政企不分、公司經營環境和經營業績劇烈變動、頻繁的資產重組、粉飾財務報表等現象的存在,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公司的內在價值、經營業績、治理質量之間往往并不存在普遍顯著的相關性,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受到嚴重忽視。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但主要是內部原因,如由于股權結構不合理而造成的缺乏形成權力制衡的產權基礎、問責機制的缺失、與市場接軌的公司激勵機制的匱乏等。所有這些勢必造成公司治理結構陷入困境,從而進一步影響公司財富的增長。因此,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迫在眉睫。
二、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
(一)完善股東大會制度
股東大會作為公司的權力機關,其決議直接體現為公司意志并決定公司的行為。因此,如何保證大會決議能夠體現股東意志、維護公司利益是完善股東大會制度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我國股東大會制度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予以完善:
其一,構造穩定的大股東。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吸收日本法人相互持股的經驗,嘗試發展法人持股和機構持股,特別是法人交叉持股模式。例如,在某些領域,將產品結構、技術結構類同的一些企業舉行橫向結合,或選擇往來密切、交易相對固定的上下游企業,實行縱向一體化,然后實行重組,形成單個企業產品結構與技術準備結構相對集中和專業化。
其二,明確股東的知情權。充分、正確的了解有關表決事項的資料,是股東正確行使其表決權的前提。我國公司法雖要求在召開大會時,須將會議審議的事項于會議召開30日以前通知股東,但僅是將審議事項通知股東,并不能令股東們完全掌握有關的信息。因此,公司法應當規定,在股東大會召開前,召集人應當對有關審議事項加以說明(包括其意見),公司應提供條件,方便股東對有關資料的查詢。
(二)完善董事會
董事會是公司的常設機構,在公司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其運行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公司經營的好壞,因此,完善董事會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措施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大幅度增加董事會的外部董事,包括獨立董事。一些國際知名大公司,其董事會中的外部董事普遍在3/4以上,我國經貿委與證監會要求境外上市公司其外部董事應占董事會人數的1/2以上,而目前我國公司董事會中內部董事比例過高,且主要是公司經理人員,有的公司還包括主管部門或總公司的領導兼任的董事,如是,董事會發揮不了對經理層的監督作用。因此,筆者以為,我國上市公司應將該比例降到1/2以下,大幅度增加外部董事,特別是一定數量的專業知識、經驗豐富、并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獨立董事。
第二,董事會下設若干委員會。包括財務審計委員會、報酬與提名委員會、發展戰略委員會、投融資委員會等,委員會的召集人應當是獨立董事,其目的是有效發揮董事會的監督和制衡作用,提高其戰略決策和投資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董事長與總經理分設。在我國股份制企業和上市公司中,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情況比較普遍,估計不小于20%。在這種體制下,董事長的法人代表權和總經理的經營執行權相結合,董事會的決策就可能受到影響。這樣一來,不僅不能對權利進行有效約束,而且也會缺乏對重大決策的風險防范屏障。因此,上市公司應當逐步改變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治理結構。
第四,增加高層管理人員的持股數量。讓管理人員持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公司的利益目標也成為他們自己的利益目標,進而構成長期的激勵機制。為了增強董事對股東的責任心,國際上很多公司要求高層管理人員持有本公司的股票,離職前不能出售,持股數量一般為本人年基本工資的3—5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董事持有本公司股票比較普遍,但持股數量偏低,起不到約束作用,為此,可以通過一定的渠道如利用發行或配股中的余股,設立股權獎勵“基金”,使之成為管理人員的股權來源,提高董事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數量,持股數相當于年基本工資的1—2倍,并須由本人購買。
第五,明確董事會的義務及其責任。我國公司法雖然對董事的“忠誠義務”有較為詳盡的規定,但缺乏對董事“勤勉義務”的規定。公司法應當對此做出規定。同時,對董事違反義務的責任以及追究其責任的機制,公司法也應當明確規定。[3]
(三)完善監事會
監事會作為公司內部的監督機構,對確保經營行為不背離公司和股東的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職能能否充分、有效地發揮直接關系到公司能否良性運作,故監事會的完善成為必然,而完善之渠道可有以下幾種:
首先,明確并加強監事會的職權。監事會必須享有充分的檢查權,包括列席董事會會議及質詢權、陳述權、建議權;對公司經營者有關違章行為的調查權;對公司財務、資產的檢查、審核權;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權;對董事、經理解聘的建議權;以代表公司對董事、經理的起訴權等。
其次,完善保障監事會行使職權的措施和手段。為使監事會能順利、有效地履行監督職能,應使其具有獨立的自治功能,有必要從經費上提供充分的物質保證,該筆經費應單獨設帳,由監事會獨立分配。
最后,要與獨立董事相協調。由于《公司法》已就監事會制度進行了明文規定,所以應注意提高監事會的職權和細化監事會的組成及工作內容,以強化監事會的獨立性,從而改變目前監事會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由于監事會功能類似于國外董事會附屬委員會之一的審計委員會的功能,因此,上市公司可將獨立董事發揮的效用集中在就內部董事和經理人員的薪酬制度以及內部董事的提名等問題上,當然也可以發揮獨立董事就公司財務信息的審核和控制方面對監事會進行協調的作用,如果考慮到獨立董事可以為公司帶來多樣化的思維角度,那么就不應該僵化地將獨立董事的效用僅僅看待為監督功能。[4]
參考文獻:
[1] 王新、秦芳華:《公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頁。
[2] 吳志攀、濱田道代:《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監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頁。
[3] 王力:《中國創業市場運行制度》,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頁。
[4] 林凌、常城:《獨立董事制度研究》,載于《證券市場導報》,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