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降低物流成本是增加企業利潤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通過對中美兩國近十年來物流成本的比較分析,借鑒美國物流管理經驗,探索了我國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徑,如明確微觀物流成本的核算標準、降低物流成本中的庫存費用、引進先進技術、發展第三方物流、轉變政府職能和完善相應法律法規等。
關鍵詞:物流成本 比較 降低
物流成本是物流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物流活動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降低物流成本,能夠挖掘企業盈利潛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對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其理論和實踐上的經驗,對降低我國的物流成本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中美物流成本的比較
美國的物流管理大約可以分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內部一體化管理和外部一體化管理4個階段。如今美國正處于外部一體化管理階段,其管理范圍從單個企業擴展到了整條供應鏈。采用國際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標——物流總成本占GDP比例——對中美兩國近十年來物流成本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
從表1中的比較結果可以發現,我國的物流管理還是處于初級階段,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損失巨大。我國1996年至2005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一直停留在20%左右;而美國十年來卻相對穩定,保持在10%左右,2002年以后更是降低到了9%以下;此外,我國的期間平均值比美國多十個百分點。因此,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對我國企業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
從物流成本的構成來看,美國物流總成本按照物流管理活動的基本功能劃分為庫存費用、運輸費用和管理費用三部分。庫存費用,指為保存貨物而的發生的費用,除了包括倉儲、殘損、人力費用、保險、稅收費用外,與傳統的計算方式不同,美國把庫存占壓的資金利息也加入物流成本,將物流成本的降低和資金周轉速度從根本上統一起來。運輸費用,是直接從美國ENO運輸基金會出版的《美國年度運輸報告》中得到的貨運數據,包括公路運輸、其他運輸方式與貨主費用三部分。管理費用取自經驗數據,按照美國的歷史情況由專家確定一個固定比例,乘以庫存費用和運輸費用的總和得出。美國的物流管理費用占物流總成本的比例大體在4%左右。我國物流信息中心發布的物流成本也包含這三部分費用。對近年來兩國物流總成本的構成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美國庫存費用占GDP的比例降低最快,2002年和2003年更是達到了3%以下;而我國的這一比例持續停留在6%左右,說明我國的庫存費用過高,應作為重點降低的對象。美國的運輸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大體為6%,有緩慢下降,說明運輸費用與經濟水平大體保持同步增長。此外,中美兩國的管理費用比例差別也較大。
二、美國物流成本降低的環境因素分析
(一)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規
美國是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只負責掌控企業的設立及其行為的合法性,而對企業的物流發展戰略、經營模式、競爭手段等很少干預,物流管理的有序性依賴于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和市場自身的調節。7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了一系列的新法規放寬了對交通運輸的管制,如1976年通過的《鐵路復興與管制改革》、1980年通過的《汽車承運人法》、1984年通過的《水路貨運代理人解除管制法》等。這些制度和法律創造了美國公平的市場環境,促進了企業的自由競爭和物流專業化,使美國的物流成本不斷降低,物流產業迅速發展。
(二)高新技術的應用
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漸漸興起,微電腦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為美國的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一方面促使物流供應鏈不斷延伸,使全球化的資源配置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又能夠對貨物實時跟蹤,及時、精確地管理物流的各個環節,減少流通環節和庫存量,降低物流成本和流通成本。如美國已經開始應用的RFID技術,能夠全程跟蹤從生產點到最終消費點的供應鏈,對物流操作及其工具自動標識,實現庫存管理、貨位指派監督、供應商存貨管理、貴重商品管理的自動化。
(三)經濟結構的變化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服務業已逐步取代鋼鐵、汽車、建筑等傳統支柱產業,成為支撐美國經濟的主要產業。服務業快速發展致使實物產品比重下降,其所需要的物流成本隨之減少。此外,由于顧客對制造企業柔性生產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因此技術含量等無形價值所占產品成本比例不斷升高,而實物部分所需要的物流服務和物流成本不斷下降。所以,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是美國物流成本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美國物流成本降低對我國的啟示
在對美國物流成本的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物流環境的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降低物流成本:
(一)明確微觀物流成本核算標準
目前我國企業的物流成本構成模糊,大部分被隱藏在“材料采購”、“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及“財務費用”等科目之中。因此管理人員無法獲取物流成本的真實數據,對企業物流水平難以評價,這就形成了物流成本降低的一個障礙。可以在現行會計制度下,增加企業物流成本的核算和報告,為管理人員提供決策依據。
(二)加強庫存費用的控制
表2的比較分析說明,我國的庫存費用偏高,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徑。在美國,大部分企業都積極采用第三方物流、標準化作業、廠家到客戶的直接付運方式、重新規劃倉庫與選擇運輸路線、使用較高效率的倉管系統等措施來減少庫存費用。由于我國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如:提高倉庫的利用率,對現有倉庫設施進行有效整合與改造,減少閑置倉庫,使之充分利用;對倉庫物品分級管理,即按物品的品種、性質、價值將其分成不同的等級,實行有重點的管理;合理控制庫存水平,選擇恰當的庫存訂貨模型,協調庫存成本和訂貨成本來加速資金周轉、降低庫存費用等。
(三)為新實施新技術做好準備
現代物流技術是提高物流績效、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別是美國先進通信技術的應用使之改變了傳統物流的運作模式,縮短了企業之間的距離。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能夠把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聯結,為管理人員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在更大范圍內節約成本。對我國而言,應做好實施物流新技術的準備,提高供應鏈信息化工程的科學性和經濟性,加快網絡平臺的建設,培養高質量的物流人才。
(四)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對于提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競爭力的作用十分明顯。一般而言,中小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決定了它們在建立企業物流服務鏈條和網絡時的不盡完善,如果也在內部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物流管理,不僅削弱了企業對核心生產能力的關注,而且宏觀上也不能發揮社會化物流的規模經濟優勢。所以,剝離企業中的物流功能,培育物流需求市場,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對于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五)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相應法律法規
美國政府的寬松管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規為其物流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這對我國也有一定的啟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僅僅是宏觀調控的主體,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所以,應當樹立政府的正確地位,減少其對企業合法競爭的干預。此外,由于我國涉及物流的部門和系統自成體系,獨立運作,缺乏同一性和協調性,所以需要改變目前物流系統分立、物流資源重復配置的格局。
同時,寬松的政府管制要求相應的完善的法律法規出臺。盡管我國頒布的涉及物流業的法律法規有多達數萬余個,但這些法律法規多是部門性、區域性規章,往往帶有部門或地方保護的色彩,物流市場的競爭規則基本上沒有統一的規則遵循,對社會性的物流服務缺乏有效的外部約束。因此,加快物流方面的法律建設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物流信息中心.2006年上半年中國物流運行情況分析.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17):60-61
[2]宋則,常東亮.中國物流成本前沿問題考察報告.財貿經濟,2005;(1):43-47
[3]張弘.中美物流成本比較研究.中國流通經濟,2004;(6):17-20
[4]蔣惠園,楊旸,謝五洲,王珍.美國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的分析與國內降低物流成本的對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27(1):56-58
[5]鮑新中.物流成本管理與控制.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31-36
[6]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經濟運行局,南開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2003年).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38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