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價格是指某公司在與關聯企業進行交易時所遵照的價格。關聯企業既可能是從屬關系,也可能是共同隸屬于第三方。轉移定價作為跨國公司轉移利潤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關注。預約定價(APA)是指納稅人事先將其與關聯企業之間的內部交易與財務收支往來所涉及的轉移定價方法向稅務機關申請報告,經其審定認可,作為計征所得稅的跨及核算依據,并免除事后稅務機關對轉移定價進行調整增的一項制度。
我國推行預約定價的必要性在于對我國經濟能產生重大影響的外資企業中存在較為嚴重的非正常轉移定價行為。一般而言,實施非正常轉移定價的外商投資企業,呈現給公眾的利潤水平都是與正常經濟形勢和經營環境不相符的。對我國外資企業利潤水平及相關指標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其非正常轉移定價行為的間接證據。
一、我國外資企業進出口貿易情況
2002~2006年度我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貿易情況見表1。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深度的不斷擴大,我國對外貿易的規模和數量發展迅速,呈現出逐年大幅上升的勢頭。2002年至2006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量的金額從6207.5億美元增至17606.8億美元,每年的增幅在23.10%至37.13%之間。
分企業類型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在進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方面明顯高于國有企業,根據上述統計資料顯示,2002~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額從2698.14億美元增至10364.5億美元,每年的增幅在24.62%至75.03%之間,顯然高于國有企業的相同指標。此外,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量所占總額的比例在所有類型企業里也是最高的。2002年至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比例在53.20%至58.87%之間。這說明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發展迅速,經營狀況良好,市場銷售暢通,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二、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虧損狀況
2006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全口徑數據(含銀行、保險、證券)為: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485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94.68億美元。其中,全國非金融領域(不含銀行、保險、證券)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473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0.21億美元,同比增長4.47%。
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蓬勃發展,然而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其常年虧損居高不下的局面。2006年11月國家稅務總局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日前聯合舉辦的反避稅專題研討會披露,2005年外資企業的虧損面高達42.96%,全國稅務機關共對300余戶外資企業進行了反避稅調查,結案70戶,調整稅款4億多元。外資大面積虧損的情況已經持續多年。據《中華工商時報》2006年1月4日的報道:在中國境內的40多萬家外企有60%賬面虧損,年虧損總額達1200億元。外資的大面積虧損令人難以理解:其一,外資的稅負輕。目前,外商投資企業的名義稅率15%,實際稅率是11%;內資企業目前的名義稅率是33%,實際稅率為25%左右。外資企業的稅負不足內資企業的一半。其二,除了稅收優惠,外資企業在土地、貸款、用匯等方面,享受著諸多政策優惠與便利。其三,外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先進、實力雄厚、品牌含金量高、市場廣闊。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外企哪個方面都比國內企業占優,盡管如此,外資企業依然在大面積虧損。這樣的虧損令人費解。按道理說,外資企業在虧損的時候,會重新評估投資的可行性,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幕,在外資企業抱怨連年虧損的同時,卻在不斷向中國追加投資。
綜上所述,無論從銷售規模、自身的實力還是現行的優惠政策、投資環境等各方面都不能從正常經營的角度得出對外商投資企業高虧損和低效益的合理解釋。從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看,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非常活躍,規模較大。據我國各地稅務機關的調查顯示,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絕大部分是與境外關聯企業之間的內部交易,而內部交易的定價則無需通過市場,由跨國公司集團內部根據自身要求,為達到全球利益最大化目的而制定的。那么,由此推論出的結論是: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進行的經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公平交易原則,外商投資企業存在著不合理的轉移定價行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