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是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對我們解決就業問題有很好的啟示。
關鍵詞:有效需求 消費 就業
一.凱恩斯認為擴大有效需求能夠有效的促進就業的增長
古典學派認為只要價格,工資具有足夠的伸縮性,大規模的失業狀態就不可能存在。當有失業存在時,價格和工資會隨著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自動調整,通過市場的自發力量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然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中,通過市場力量對價格工資的自發調節仍然不能夠調整市場的供需平衡,需求的萎縮造成生產領域大規模的失業產生。凱恩斯的就業理論認為價格工資在短期內不具有伸縮性,是剛性的。宏觀經濟調節的變量是就業,收入等數量變量,如消費是收入的函數,而非價格的函數,價格在調節經濟運行方面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凱恩斯認為大規模持續的失業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而有效需求主要是由邊際消費傾向,資本的預期收益和流動性偏好這三個心理因素決定的。他把總需求認為是投資和消費的總和,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三個心理因素中邊際消費傾向使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資本的預期收益率和流動性偏好預期未來的投資收益率小于資本的利息率,從而使有效投資不足。凱恩斯建議政府擴大政府職能,依靠政府的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從而擴大有效需求,提高社會的就業水平。
二.中國在市場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就業壓力和就業環境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的新增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是,中國在未來十年內每年的新增就業人口是二千四百多萬,而經濟發展能為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是一千兩百多萬,那么未來中國社會的新增就業至少有一半因找不到工作而會失業。這還沒有考慮到城市中由于企業在轉制過程中的下崗職工,以及由于城市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以及農村中剩余勞動力的隱性失業。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不但反映出中國教育制度的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就業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獲得工作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也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目標的體現,是建設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保證。個人基本上在就業市場上處于一個比較弱勢的地位,國家不但要促進社會就業崗位的增長來提高就業的總量,還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證求職者的利益的到保護。政府在再就業以及就業培訓和就業環境的創造方面應該發揮主導的作用,并且政府的在就業上的工作業績應該作為政府的工作績效的考核的指標來促進政府必要的工作和投入。
三.凱恩斯就業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為了能夠緩解中國面臨的嚴峻就業壓力,國家制定了擴大內需,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拉動出口的政策,希望通過擴大國內市場的購買力來擴大國內的總需求。并積極的擴展海外市場來擴大出口,以此來拉動生產,擴大國內的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就業。政府不斷的運用財政政策,加大財政的投資力度,希望通過投資來拉動經濟的發展,通過經濟的發展帶動社會生產的繁榮,增加對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同時中央銀行不斷的調低利息,希望老百姓在銀行的巨額存款能夠進入流通領域,轉化為社會巨大的消費能力。讓消費的繁榮帶動經濟的繁榮來促進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但是,由于政府投資的低效率,并沒有有效的帶動經濟發展對勞動力巨大需求。銀行調低利率也沒有使銀行存款減少而流向消費市場,帶來消費的繁榮,國內市場依然疲軟。對外貿易雖然不斷擴大,但是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造成整個國內的生產力大量的閑置,大量的工人下崗失業,新增就業人口找工作困難。
現階段就業不景氣與中國在轉軌時期的經濟特點相適應的,由于住房,醫療,上學等不斷的市場化,而新的社會保障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加上經濟結構的優化造成大量的失業下崗,使未來更加的不確定,因而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重啟動都無法拉動內需的擴大,國內消費市場依然疲軟,拉動經濟增長乏力。要解決當前就業困難的局面,除了政府要積極的繼續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努力擴大多種形式的就業渠道,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和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規,積極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工作崗位的增加。
(一)完善市場機制,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場體系
一個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能夠有效的減少社會失業率,積極的服務于社會,政府的很大部分工作都于就業和保障有關。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時間還很短,市場體制還不成熟和完善。政府的職能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轉變,與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不適應,政府還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對經濟的干預,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角色還沒有真正的到位。政府對經濟的調控過于微觀化和行政化,不利與發揮市場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政府對經濟的管制過于苛刻,行政審批過多,不利于個人的自主創業。
政府過多的參與到經濟活動中,不但是作為社會的管理者而存在,而且作為經濟的經營者而存在。國家過多的集中了過多的社會資源,作為一個強勢的政府而存在,社會的個人處于國家的弱勢。國家運用手中的行政權力保證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而對私人企業設置較多的進入壁壘,政府不能創造一個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政府人為頻繁的調整一部分人的工資水平,擾亂了市場正常的價格體系,不同的商品和服務不同步的價格擾亂了市場正常的物價水平,引起經濟的波動和人力成本的上升而不利于就業的增長。
(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就業結構的優化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優化,關鍵是要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不但要有利于經濟結構的升級,還要實現促進就業崗位的增加,實現產業的梯度發展和轉移。我國現在正處在重化工業的中后期,產業要向環保,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物,醫藥化工和能源產業轉移。促進能夠大量增加就業崗位的服務業的高速發展。國家在經濟結構升級中要促進就業結構的轉型,重要的是實現就業結構的轉型,國家要改革原來的教育體制,實現人才培養機制和方式。不但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使用型人才,還要培養創新型的科研人才,而不是只會考試的讀書天才。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要實現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的轉變,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現政府的服務職能而不是經營經濟資源,實現國家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構的優化和高效率運作。而不是浪費社會資源和國家的財富。讓社會充當投資的主體,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轉變到宏觀經濟變量的調控,而不是過多的微觀變量的調控。國家應該積極的創造市場環境中的自由氛圍,讓各種經濟都能夠平等自由的進行各自的經濟活動,共同的創造社會財富,實現社會的繁榮。
(三)積極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拉動經濟和就業的有效增長
中國國內消費市場低彌的原因不是居民沒有消費的需求和愿望,主要是由于相應的社會保障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在中國轉軌過程中老百姓過多的承擔了這個社會改革的成本。過度市場化的住房制度,醫療制度和自費上學制度讓老百姓不得不進行積蓄。即使存錢在銀行中由于銀行的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也不敢輕易的用存款消費,這也是中央銀行多次下調利息仍然沒法使銀行的存款得到減少的原因。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投資渠道過于狹窄,而社會上的流動性閑錢過多,很容易引起經濟的通貨膨脹,使老百姓的財產受到貶值而成為受害者。國家建立和完善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制有利于促進居民樹立對未來的信心而敢于滿足必要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獲得相應的社會服務。
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除了政府建立必要的社會保障體制之外,政府還應該有效的控制居民的生活成本,將一部分帶有一定公共性質的服務和產品進行必要的政府補貼。國家要嚴格的控制物價水平,使通貨膨脹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這應該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同時,居民應該改變那種一切均從節儉出發考慮問題的思想,必要的消費不但有利于增進個人的福利,還有利于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對各種形式的消費大力的提倡和鼓勵,加強消費產品的宣傳和展銷,多渠道的提供商品的信息,加強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加強網上交易的監管和規范。
(四)積極的擴大對外出口,擴大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和就業的增長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的外貿出口也不斷的增長。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斷增長,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機動力,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工作機會。同時對外貿易還為中國經濟的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機會,間接的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在中國出口的產品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足。在發展對外的經濟貿易中,中國應該加強對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和宣傳,加大具有中華民族特征的產品的出口。同時,中國歷史悠久,山河壯麗,文化燦爛,是極有旅游價值的,中國政府應該加大相應的宣傳和包裝,擴大中國服務和非物質產品的出口,擴大出口的多元化,拉動經濟的增長,擴大有效的就業需求。
[參考文獻]
[1J胡金波.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的相互關系[[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2]梁優彩.經濟高速增長而就業壓力不減的原因分析田.專家論壇,2004,(20).
[3]閻革.我國就業彈性系數不斷下降的原因團.廣西社會科學,2002,(6).
[4]郭素芳.我國經濟與就業協調增長的戰略選擇[J].經濟縱橫,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