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嚴重阻礙了對外貿易的正常發展,使我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長期落后的管理觀念,各部門對自然資源分配方案各行其是,產權不清,各種權利相互制約、沖突,行政命令很難執行甚至完全失效,缺乏實際約束力;自然資源過渡開發和使用,不完善的產權制度自我產生出和發達國家進行貿易的激勵,并通過國際貿易加劇這種情況,最終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下降。本文運用博弈理論從公共產權角度,分析我國貿易中自然資源產權的配置問題。
關鍵詞:公共產權 博弈 納什均衡 進出口
一、引言
1994~2006年,我國持續保持了13年多的巨大貿易順差,但在貿易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貿易摩擦頻繁、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消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等問題,嚴重阻礙了中國貿易的正常發展,困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多年來,解決資源問題總是求助于工程和技術手段,而研究表明,工程技術手段固然重要,但管理不善也是導致資源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獻回顧
貿易導致的資源過度利用與環境惡化問題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發達國家,80年代擴展到了發展中國家。逐漸成為國際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很多研究是從環境影響效應分析開始,認為不同國家的環境問題和政策通過貿易產生間接的相互影響作用。一種觀點認為這種貿易是必要的(GrossmanandKrueger,1991),發展中國家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和其生活質量的經濟價值都較低,貿易自由化在短期是消極效應,在長期卻是積極效應。也有觀點認為這是不可取的,較弱的政府管制使環境惡化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產生巨大的差異,這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Graciela(1994)界定了一個理論案例,當富國的自然產權得到保護的時候,窮國和富國之間的貿易加劇社會低效率的環境惡化,導致窮國自然資源的過渡開發。
而實證的結論,在很大程度上還不確定,或者說只有很小的建議性。20世紀70年代,污染產業在窮國擴張得很快,但貿易對擴張的作用多大還不很清楚。PatrickLow(1992)發現,許多低收入國家在1965~1988年之間,污染產業通過出口增加了利潤;WemerAnt-weiler(1998)則證明貿易開放度與污染產業的產出相關性不是很大。寬松的環境管制所產生的污染產業的吸引力會被比較優勢所抵消,生產逐漸向污染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張連眾等(2003)采用貿易與污染關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貿易自由化有利于中國的環境保護。蘭天(2004)利用同樣模型,將CO2排放量作為環境指標,證明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總體會降低中國的環境污染程度。
有學者通過產權制度對生產與破壞環境的產品出口進行研究。對于類似自然資源此類公共資源采取私有化還是非私有化,存在分歧。科斯定理提出當沒有交易費用時,通過自愿協議重新分配產權,社會福利實現最大化;而且產權重新分配使外部效果內部化。科斯理論的支持者們將私有產權配置觀推廣至公共資源領域,認為公共資源私有化配置是一種更有效率的方式。
科斯定理在解決公共資源的外部效果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但無限地推廣到公共資源產權,卻遭到了批評。布羅姆利(1996)認為公共資源產權私有化是不可操作的,所有權結構對跨時間選擇和生態系統保護等十分重要,未來的人不能在現在為自己的利益說話,在市場交易中也無法通過所有權來保護他們的權益,后代人和生態系統必將受到損害。只有政府強制安排的制度才能保障他們的利益。
三、公共產權博弈模型
博弈論可以解釋在公共資源博弈中,局中人各自選擇的納什均衡結果為何比社會統籌差,公共財產被過度使用。同時本文要說明發展中國家的污染產業不全是實際的競爭力優勢。其根據不是資源的相對豐富,也不是生產力和參數不同,甚至不是較低的要素價格,而是歷史和制度因素——缺乏公共資源的產權制度。
(一)博弈分析
1.前提假設
(1)有兩個國家——發達國家和中國;兩種商品;投入和產出、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和參數等都相同;自由貿易。不同點:資源作為生產要素具有不同的產權模式,在中國是公共產權,而發達國家有完善的資源產權制度,屬私有產權。
(2)在中國,假設n人共同擁有一片資源,從而資源成為公共財產,且作為生產要素用于生產貿易品。過度開采導致資源的數目越來越少。
說明如果每個局中人獨立行動(即資源的產權是公共產權),效用最大化的動機促使每個局中人使用盡可能多的資源,只關心資源使用對自己成本的影響,無視對其他局中人造成的影響,直到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個人使用資源的成本,遠小于社會總成本(大部分強加給了社會其他成員)。而從社會最優角度出發考慮的個人資源使用總量,因要全盤考慮每個社會成員分攤的成本,所以邊際成本上升得較快,很快使邊際效用等于邊際成本,從而由總的社會使用成本決定的總資源使用量就較少,資源破化程度總體較低。
如果開采者對資源擁有私有產權,他將會對每增加一個資源開采所帶來的成本上升進行仔細核算。如果他確信犧牲現在開采所帶來的利益可從將來的開采獲利得到回報的話,資源保護將被視為投資行為,并將激勵這種行為;開采者如果預期有權開采新資源,會對他維護資源起一個巨大的激勵作用。
較弱的政府管制會在環境惡化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產生巨大的差異,政治的不穩定性會影響投資的安全性,保護和恢復資源的投資安全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在中國比較嚴重。
由此可得出結論:一、自然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財產。中國將其作為生產要素而過渡使用,不完善的產權制度自我產生出和他國進行貿易的激勵;二、中國生產和出口資源密集型商品已背離了效率,其價格遠低于社會成本。即使世界上的要素價格是公平的、市場是競爭性的,以及兩類國家具有相同的要素稟賦,生產工藝和技術,這種情況仍會發生。三、以上情況會傳遞給整個世界,這種貌似平等的貿易方式,不會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結果是資源價格過低,一國生產過度,另一國消費過度。不但中國不會因為依靠發展污染產業而改善自身的福利,整個世界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好。
(二)不足點
1.只是開采期內的產權,缺少考慮跨期的產權,兩種方式有互補性,在產權減少資源破化的解釋程度有所不同。
2.資源破壞會產生跨國界的影響,如果人口增長得到控制,這些相互影響可能就不那么明確。也缺乏對資源產權或資源政策的直接量化。
3.產權明晰和強化是可以減少部分但非全部類型環境惡化的手段。其他政策也是必要的,如征收污染稅,或要求使用污染排放的控制設備。
四、結論與啟示
(一)重新審視貿易的方式和目的
反對以追求最大利潤和利益為取向,以資源掠奪性開發為特征的貿易模式,要以無損于環境為前提,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為目的。充分認識到單純追求順差的傳統模式的弊端,通過資源替代,技術進步,結構變革和制度創新等手段,從總體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出發,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綜合和循環的利用,逐步向可持續性發展轉化。
(二)貿易要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同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
運用資源保育原理,增強資源的再生能力,限制非再生資源的利用,使其利用合理化。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命支持系統,保護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使經濟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
(三)明確資源產權,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
自然資源權制度是劃分、界定、配置、實施保護和調節自然資源權主體的責、權、利關系的規則,是從法制、體制、機制等方面對自然資源權進行規范和保障的一系列制度的總稱。
(四)提高政府干預經濟的效率,反對完全私有化
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并不是完全私有化。斯蒂格利茨將產權私有化稱為科斯謬見及其擴展。他認為,導致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共同的重要根源是不完全市場和不完全信息,而產權私有化有局限性,只能解決某些外部性問題。建議:一、盡量避免壟斷。二、政府合理再分配使之更加公平。三、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提供更多信息。
總之,通過相應產權政策,減少市場干預,并改善資源的供給機制,降低每單位價格水平下的產量,從而改變基于破壞環境資源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和利潤。生產結構變化了,出口結構就會更加完全反映出資源破壞的社會成本,促進資源的更好利用和平衡貿易格局。
[參考文獻]
[1]Graciela Chichilnisky.North-South Trade and global Environment[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September 1994.
[2]Grossman G,and Krueger A.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M].NBER Working paper3914,1991.
[3]Patrick Low and Alexander Yeats“Do“dirty”industry migrate?In P.Low,ed.,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World Bank,Washington,DC,1992.
[4]Wemer Ant-weiler,Brian R.Copel and,and M.Scott Taylor,“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707(August1998).
[5]A,阿爾欽.產權:一個經典的注釋,財產權利和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6]丹尼爾.W.布羅姆利.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M].上海三聯書店,1996.
[7]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M].中國物質出版社,199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