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電信行業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并由此導致了不良的價格競爭,其結果反而對市場、消費者和政府造成了損害。本文通過博弈分析探討了電信業價格競爭的過程和特點,并通過分析納什均衡得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真正實現整體收益最大化。
關鍵詞:電信行業博弈分析 納什均衡
中國電信業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起步比較晚,但改革速度非??欤母锪Χ瘸^了許多發達國家。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電信市場上各種形式的競爭越發激烈,幾乎每一家運營商都毫無例外地選擇價格戰,以降價來奪取市場優勢,使國家確立的電信資費體系實際上已處于半失效的狀態。分析來看,它與電信業的迅猛發展及競爭形勢的巨大變化造成的電信資費體系嚴重滯后不無關系。
我國上一次電信資費調整可以追溯到2000年底,該次調整適應了當時的市場實際,特別是電話初裝費和移動電話入網費的取消,使電信消費門檻再度降低,進一步激發了潛在的用戶市場,迅速擴大了通信消費需求和用戶規模,對國家經濟的拉動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電信市場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中國電話用戶和電信網總規模已經躍居全球第一,電信行業的規模效應正在顯現,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都使得電信服務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電信業務尤其是移動通信已經具備了巨大的利潤空間,這無形之中就為運營商實施降價策略創造了條件。
我國電信競爭新格局已經基本確立。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中,依照博弈論原理,任何一家運營商都會意識到對方降價而自己不降價將會帶來的巨大損失,以及對方不降價而自己降價能給自己帶來的莫大好處。從這個角度上說,只要有一家運營商實施降價,其它的運營商都會抱著寧可博弈的心態緊緊跟進,最終造成價格戰不斷升級惡化,直至進入“囚徒困境”,這也正是伴隨著價格戰,各種非合作性的惡意競爭日益泛濫的一個根本原因。
目前固定網絡本地電話市場已經有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和中國鐵通四家運營商;移動電話市場有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長途電話市場的運營商最多,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鐵通等等。但是運營商數目的增多并不意味著寡頭充分競爭格局的形成。電信業的價格戰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企業不斷達到納什均衡,又不斷打破這一均衡,在反復打破的過程中,價格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價格接近邊際成本。
根據我國電信業的實際情況,我們來構造電信業價格戰的博弈模型。各家電信運營商是進行博弈的局中人,其博弈過程有如下四個特點:(1)先后次序的博弈,價格戰之所以會打響,很大程度上就是競爭者之間互相降價,這一過程可以看作是有先后次序的;(2)完全信息的博弈,因為企業的定價行為是公開的,最終要面向消費者,競爭對手也是很容易獲取價格信息的;(3)重復博弈,實際上價格是不斷變動的,而且價格戰也是持續的,所以可以看作是重復博弈;(4)零和博弈,雖然現在很多企業意識到了競爭與合作都是很必要的,但實際上在相關領域主要還是競爭,合作居于次要地位,因此可以看作是零和博弈。
為了論述方便,我們設局中人為A與B,他們都是電信運營商,他們在某一領域展開競爭,一開始的價格都是P0。A是老牌企業,實力雄厚,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B則剛剛成立不久,是政府為了打破壟斷鼓勵競爭而籌建起來的。
第一輪博弈:正因為B是政府扶植起來鼓勵競爭的,所以B得到了政府的一些優惠,其中就有B的價格可以比P0低10%。這一舉動,還不會對A產生多大的影響,因為A的根基非常牢固。在這樣的市場分配下,A、B可以達到平衡,但由于B在價格方面的優勢,市場份額逐步壯大,到了一定程度,對A造成了影響。這時候,A該怎么做?不妨假定四種情況:
從表1可以看到,對于A降價而B維持,則A獲利15,B損失5,整體獲利10;A維持且B也維持,則A獲利5,B獲利10,整體獲利15;A維持而B降價,則A損失10,B獲利15,整體獲利5;A降價且B也降價,則A損失5,B損失5,整體損失10。
從的A角度看,顯然降價要比維持好,降價至少可以保證比B好,在概率均等的情況下,A降價的收益為15×50%-5×50%=5,維持的收益為5×50%-10×50%=-2.5,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A就不可避免地選擇了降價。從B角度看,效果也一樣,降價同樣比維持好,其降價收益為5,維持收益為2.5,它也同樣會選擇降價。在這輪博弈中,A、B都將降價作為策略,因此各損失5,整體損失10,整體收益是最差的。這就是典型的納什均衡現象,各個局部都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整體利益卻不是最優,甚至是最差,就像我們構造的模型那樣。 第二輪博弈:在第一輪博弈中,雙方分別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降價,結果卻得不償失。說到底這種最大化行為是“損人不利己”的。按理說,局部利益的最大化會使得整體利益最大化,但在這里卻是相悖的,只有局部犧牲一些利益,整體才可能獲得最大利益。
當他們都降價后,A價格為P1,B則比P1低10%(這里我們假定他們降價的幅度是相等的,這樣的假定是為了簡化模型,但對實際研究沒有影響)。第一輪博弈的結果,三方都不滿意,別忘了模型的局外人——政府,三方的利益都是受損的。這時候就會進行協調,政府出面,讓他們多考慮考慮整體利益,而他們自己也在想降價是行不通的。這樣的情況下,A、B的價格下降行為就會終止,但是由于企業的業務發展,這時候整體的客戶量激增,但整體利益沒有得到保障,這就出現了我們常說的“增量不增收”現象。要知道,我們所設定的損失是相對的,有損失不等于企業沒有收入,只是收入相對下降了。
在進行協調后,A、B都保證不降價,但這樣的約定在市場競爭條件下是無法長存的。因此他們會采用打折、優惠、套餐等諸多變相手段降價,但效果是一樣的。這些變相手段為的是使降價行為的隱蔽性更好,讓競爭對手維持,而自己獲得最大利益,但這樣的動機在A、B之間是同等存在的,因此他們都會通過變相降價而試圖獲取最大利益,但兩個行為的發生,又使得剛剛建立的平衡被打破,雙方都受損失。
重復博弈:在陷入納什均衡的怪圈后,企業的降價行為就無法自拔,在市場競爭條件下,這樣的價格不斷下降是無法避免的,降價成了不斷重復的過程。納什均衡告訴我們只有當價格下降到與邊際成本相等時,才會達到穩定的平衡態。在還沒有下降到邊際成本以前,A、B的互相降價行為是市場規律作用以及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行為。
這樣,A、B的降價行為就重復進行下去,直到無法再降時,即當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時。在重復博弈中,A、B的出發點都是利益最大化,但在這樣的納什均衡中,整體利益不斷下降。
在我國電信業的現實中,各電信企業彼此提供的業務相近或替代,利益相互沖突,企業競爭策略也影響著競爭對手的策略的制訂和發揮,這些特點反映出我國電信市場處于多寡頭市場。分析和研究寡頭競爭,納什均衡分析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根據納什均衡的思想,我們可以設想存在這樣一種狀態,參與市場競爭的各電信企業不愿意單獨改變已有的競爭策略,因為單獨改變其原有的競爭策略,不會給本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而原有的策略就是降價,這樣價格戰就打響了。價格戰的結果造成了目前電信業ARPU值(平均每月每戶收益)和MOU值(每戶每月通話時間)明顯下降,直接影響了電信行業的長遠利益和持續發展。
而且,我國電信業有自己的國情特色,所有資產都是國有資產,因此我們既要保證市場經濟的競爭,又要保證整體利益的最大,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由于市場規律不可違背,根據博弈論的理論,只有借助政府這個外力的作用才會打破納什均衡下的重復博弈,也就是說從根本上改變非合作博弈的狀況,才能真正實現“競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業的一些利益,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收益。
在電信寡頭競爭策略選擇中,理論上的產量博弈和價格博弈轉化為電信業務資費博弈,但是,電信市場的這種納什均衡資費水平不是瞬時就能達到的,需要經過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電信企業不斷從電信市場競爭中取得有用的信息,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調整本公司的競爭策略,才能達到各自的納什均衡資費水平。
納什均衡中的矛盾是個體最大利益實現與整體最大利益實現的矛盾,在價格戰中,就表現為電信企業利益最大化與電信行業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其實,行業的發展是企業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在行業的沃土上,企業才可以茁壯成長。作為資本高度密集的電信行業,整合、重組將會出現,電信行業增長的速度將會放慢。因此,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我國電信企業必須以睿智的頭腦、理智的行動選擇納什均衡競爭策略,無論是從企業發展還是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我們都應讓企業利益次優,適當地犧牲一些次要利益,在相關領域不能光“損人不利己”,要“共贏”,以求獲得主要利益。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全賢唐,張?。洕┺姆治觯畽C械工業出版社,2003.
[3]鄭奇寶.國外電信行業規制改革比較及啟示.經濟經緯,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