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介紹與評價商譽的定義出發,對商譽的定義、正商譽的來源、負商譽的存在以及自創商譽的確認與計量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在理論上拓寬有關商譽會計的研究領域,豐富研究的內容。
一、商譽的定義以及評價
(一)目前對正商譽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
1.超額收益論。也稱“超額獲利能力現值論”。這種觀點認為,商譽是企業超過正常投資報酬率的預期未來凈收益的貼現值。這里的“超額收益”,應是指在較長時期內能獲得較同行業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潤。因為短期超額收益只能被認為是偶然利得,難以確認商譽。
這種觀點的提出主要是由于商譽是與企業整體緊密相關的,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同有形資產和其它無形資產相結合,共同發揮作用的,而且構成商譽的各個要素無法一一辨認,更無法單獨計量,因此商譽的價值只能通過作為整體所創造的超額收益才能集中體現出來。
2.無形資源論。會計學術界一些學者對“超額收益論”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商譽能為企業帶來“超額收益”,應是商譽對企業收益影響的結果,并非商譽的基本性質。
這種觀點從資產的角度定義商譽,即商譽是一種企業資源,并且揭示出了企業獲得超額收益的原因,是對超額收益觀的補充和充實。但這一觀點也存在其局限性,即形成商譽的這些未入賬的無形資源大多是很抽象的概念,難以用貨幣對其價值進行計量,這一點,對會計學這一特別講究計量的科學而言,將是非常嚴重的缺陷。
3.計價賬戶論。總計價賬戶論是繼續經營價值概念和未入賬資產概念的產物。繼續經營價值概念指商譽本身不是一項單獨的生息資產,而只是特殊的計價賬戶,它表明該實體各項資產合計的價值(整體價值)超過了他們個別價值的總和,即整體大于其各組成部分的總和.
這種觀點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超額收益論”直接理解商譽、計量商譽存在的較大難度的問題,而試圖提出間接理解和計量商譽的新思路。然而,其卻在后來偏離了定性理論,成為了一種運作方法。更有甚者,又將其從會計計算演變成了數學計算,使其徹底喪失了定性理論的品位。具體來講就是商譽成為了一個“調節閥”,一切資產的高估或低估,都會被擠到商譽中去,這樣計算中的商譽主觀色彩明顯。
筆者認為給正商譽一個完整的定義,應把握以下要點:首先,正商譽是一項資產,要采用資產的定義來定義正商譽;其次,正商譽是一項無形資產,具有無形資產的一些基本特征;再次,正商譽是一項不可辨認的能為企業帶來未來超額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的。因此,筆者把正商譽定義為:正商譽是企業擁有和控制的能使企業獲得超額收益(超額盈利)卻無法具體辨認,不可單獨計價,并且與其相關成本沒有預期或可靠關系的無形資產。正商譽是提高企業盈利水平的與企業整體有關,無法確指的特殊的無形資產,正商譽也可以分為外購正商譽和自創正商譽。
由此可見,正商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正商譽是一種無法具體辨認的無形資產,長期以來許多學者認為正是因為正商譽的不可辨認性,才使無形資產與正商譽得以分開。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對無形資產的定義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筆者認為正商譽作為一種企業的資源,是有它本身的會計屬性的,從商譽的特性來看,它基本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所以筆者認為正商譽歸入無形資產,是對無形資產內涵和外延的一種拓展,而不是背離。
其次,正商譽是不可單獨就計價的,商譽作為一種資產,在計量時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再次,商譽與相關成本沒有預期或可靠的關系,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企業的正商譽的獲得是需要投入成本的,但這種成本的投入并不能肯定會給企業帶來正商譽。
最后,筆者認為正商譽的本質是以企業實體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和關系資源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創造出的超額價值。
(二)負商譽的概念
1.負商譽是否存在問題的探討
有關負正商譽的爭論較多的問題就是負正商譽是否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負商譽是存在的。理由如下:
(1)一個企業擁有正商譽,從而可以帶來超額的經濟利益,與此向對應的就是企業的人力資源和關系資源在在企業的生產、運營過程中可能創造的價值會低于行業的一般水平,這時候負商譽就是負數。從剩余價值理論,超額收益理論的逆向思維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負商譽的存在是無庸置疑的。
(2)在會計學界否認負商譽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負商譽和商譽的性質是矛盾的,即他們認為商譽是一種資產,資產不可能有負資產,商譽作為一種資產就不應該有負商譽,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存在先入為主的錯誤,商譽分為正負商譽,因此可以把正商譽看做是一種特殊的無形資產,把負商譽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負債。
(3)負商譽的存在有著現實的基礎。經營不善,連年虧損的企業,會產生負商譽。原因很簡單,困難的企業持續經營下去,虧損的會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清算和破產、或者出售。但破產的經濟后果要遠比出售來的嚴重,所以出售是最好的辦法,而這時候企業只能以低于公允價值的價格出售,從而就會產生負商譽;此外企業賬面的因素、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率等原因也會導致負商譽的產生。總之,筆者認為負商譽的產生有其客觀的經濟基礎,這是無庸置疑的。
2.負商譽的定義
(1)負商譽是一種超額“遞延收益”。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以低于被收購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市價的價格收購企業,對企業來說無疑獲得了一筆“收益”,該“收益”與企業獲得的其他收益應遞延到以后各期,以便于以后各期的費用配比。該觀點的缺陷在于:首先不應把負商譽的產生歸于并購時才會產生,其實企業的人力資源和關系資源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內部或外部的原因也會產生負商譽;其次負商譽代表的應是一種不利因素,而不是收益,如果將負商譽理解收益,并在報表上進行反映,一方面會給企業造成稅收上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利潤表的信息的失真。
(2)負商譽是收購企業的自創商譽,理由是收購公司之所以以低于被收購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市價的價格收購,其根本原因是:收購企業具有知名的產品品牌、銷售渠道、市場占有率、先進的管理體制等商譽,“收購價格的差異實質就是收購公司將商譽讓渡給目標公司的代價”。該觀點的缺陷在于把負商譽看做是收購企業的自創商譽,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外購的負商譽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造成的,因此單獨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正確的。
(3) 負商譽是一種負債,是購買企業替被購企業承擔的未來資產貶值或收益減少的責任。
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認為應把負商譽定義為負債。我國的會計準則把負債定義為:負債是指過去或事項形成的現實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而負商譽基本滿足負債的條件,負商譽是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特殊義務,該義務的債權人是不特定的,該義務會導致企業的經濟利益的流出。當然負商譽也有它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其與企業整體是相關的,不等單獨轉讓,也沒有特定的償還期,其價值的變化帶有一定的復雜性、長期性、偶然性。因此筆者把負商譽定義為:負商譽是降低企業盈利水平的與企業整體有關,無法確指的特殊負債,同樣的負商譽也可以分為外購負商譽和自創負商譽。
二、商譽的來源
關于正商譽的來源有著名的單因素說、多因素說。單因素說認為:商譽來源于人力資源的生產過程中的使用。而多因素說則認為:商譽是由諸如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業聲譽、廣泛的社會關系、卓越的管理隊伍和優秀的員工因素造成的。結合單、多因素說,筆者認為企業正商譽的來源應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物的因素,或者說是有形的因素,比如說優越的地理位置,卓越的管理團隊,優秀的員工等,可以說這都是有形的,這是產生商譽的基礎;二是無形的因素,諸如良好的社會關系,人力資源和關系資源在應用當中所體現出的價值,這是商譽產生的關鍵因素。筆者認為這兩者缺一不可,換句話說首先商譽應依附于企業這個實體,而真正創造商譽的是以這個實體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和關系資源。
三、自創商譽的確認
自創商譽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不需要一次性支付而能使企業獲得未來超額盈利的無形資源。自創商譽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項費用的支出可能形成商譽,也可能對形成商譽毫無用處;有的支出在短期內看似對形成商譽無用,日積月累則發生明顯的效果。企業為提高將來的獲利能力而發生的支出,除非同特定的有形或無形資產直接相關,一般均在發生時作為費用處理。而企業在正常經營過程中取得的商譽僅代表一種不能明確辨認的有利屬性,因此,即使在將來期間能使企業受益,根據傳統的會計理論,此類支出也不應列為資產。所以會計上將與形成自創商譽有關的各種支出在發生當期作為費用處理,而不確認為資產。傳統理論不將自創商譽有以下理由:不符合資產確認的兩個標準;違背穩健性原則。
筆者認為傳統理論對自創商譽的確認的處理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知識經濟、品牌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無形資產越來越重要。比如說一個企業的品牌的價值可能比一個企業所有有形資產的價值還有大,那么企業在創立這個品牌時所投入的資金是作為費用,還是資本化做為自創商譽來處理呢.筆者的觀點是自創商譽從一開始就應該進行確認,而不是在出售時,被確認為外單位的購買商譽。理由如下:
(一)我國的新會計準則表明,我國的會計目標已經向決策有用觀傾斜,為了更好的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自創商譽作為現代企業一項重要的資產如果不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進行確認,而只是在轉讓或者出售時確認,就不能真實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效率,就會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產生誤導,顯然這不利于會計目標的實現。
(二)商譽的確認有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自創商譽是可以定義的,它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資產,其次,自創商譽是可以計量的,長期以來由于計量技術的不成熟和自創商譽與相關成本沒有預期或可靠的關系,使的許多學者認為自創商譽是難計量的,但筆者認為,按照資產就是可以給企業帶來未來收益的定義,自創商譽是必須計量的,而且未來現金流量法是比較合適的一種方法,當然運用這種方法還涉及到一些細節和難點問題,比如貼現率、貼現期的確定等。但筆者認為這不應該成為自創商譽不可以計量的理由。會計計量本身就是在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和約束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是一個近似的過程和結果。由此筆者認為作為一項可以為企業帶來未來收益的資產,只要計量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計量的假設是合乎情理的,計量的過程是可以驗證的,即使存在還有待完善的地方,其計量結果也應該給予接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從而有利于實現會計的目標。
(三)最后筆者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許多學者認為,自創商譽的確認和計量容易成為企業管理當局操縱企業利潤的一個工具。在資本化和成本費用之間的不同選擇,必然產生會計盈余的現象。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是合理的,但筆者認為合理的會計盈余是不可避免的,同時我們可以采取一定措施,來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筆者的建議是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部門,可以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的不同類的項目制定出一個企業將其投入的資金進行資本化的比例,這樣就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當然這是個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還需要廣大理論學者對此加以更加深入的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