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開展效益審計的時間比較晚,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專門的標準來規范企業效益審計行為,也沒有全面的企業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這給審計人員客觀公正地提出評價意見增添了麻煩和困難,潛伏著審計風險。本文針對企業效益審計,提出一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企業效益 效益審計 指標體系
一、企業效益審計的內容
企業效益審計是由獨立的審計機構和人員,依據有關法規和標準,運用審計程序和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以促進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其內容包括:1.審計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所得的成果;2.審計企業的業務經營情況和各職能部門的具體業務,以及各業務環節之間的協調和各業務部門的作用發揮情況;3.審計企業占用的各項生產資料、資金和資源的利用情況及其對經濟效益的影響;4.審計企業管理情況;5.審計企業的勞動力素質和利用情況。
二、構建企業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企業效益審計是由獨立的審計機構和人員,依據有關法規和標準,運用審計程序和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以促進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
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指由若干相互之間具有聯系的效益指標組成的,能夠反映被審計總體內在效益本質特征的有機整體。審計機構和人員在效益審計過程中能夠通過效益指標體系指標的運用掌握被審計事項效益的基本情況;能夠對被審計事項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可以分析和揭示被審計事項存在的問題,借以查明產生效益問題的主要矛盾所在和影響效益變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從而為促進被審計單位改善管理、優化資源配置、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提出建議和對策。
三、企業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指將若干相互之間具有聯系的效益指標組成的能夠反映被審計總體內在效益本質特征的有機整體。建立企業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效益是一個廣泛而綜合的概念,除傳統的經濟效益范圍外,還應包括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考慮到我國目前的實際狀況,微觀經濟效益占較大比重。而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比重得不斷增大。因此,評價指標既要能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和管理水平,又要能反映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從不同角度對企業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核和評價。
(二)先進合理性原則
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要建立在相對先進的基礎上,才能起到促進作用。相對先進水平要合理、恰當,要適合我國當前的技術水平,要從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出發。
(三)可操作性原則
企業效益體現在方方面面,其效益指標種類紛繁復雜,因此評價指標應在保證效益概念全面綜合的前提下,選擇少數有代表性的指標,便于操作和考核。無論是指標所包含的內容還是指標的計算,均應力求簡單,易于應用,突出重點,兼顧一般。
四、企業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組成
企業效益審計不僅要對企業經濟活動的效益從總體上做出評價,還要深入分析其經濟活動的各方面和各環節,找出影響其效益的主要因素和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效益的方法和途徑。因此,企業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也應相應地分為綜合效益指標和單項效益指標兩大類。綜合效益指標是能反映被審計單位整體效益狀況的指標;單項效益指標是反映被審計單位某一方面效益狀況的指標(如圖1所示)。
綜合性指標是多種因素、多種措施共同作用的結果,審計時從各個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有助于審計人員從總體上把握被審計單位的效益狀況和發展潛力,為進一步的審查分析提供思路和導向;單項效益指標對構成綜合效益的各個主要方面進行分項評價,分析某項資源的利用情況,或某一工作的效率、效果,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意見與建議,深入挖掘提高
經濟效益的潛力。
(一)綜合效益指標
綜合效益指標主要由凈資產收益率和社會貢獻率組成。
1.凈資產收益率。從投資者獲取凈利潤的角度,對企業內部經濟效益進行評價。計算公式為: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凈利潤體現了企業的最終營業成果,反映了一定時期內企業所得超過所費的絕對數額。凈資產收益率體現了投資者投資的目標,是衡量企業當期業績的綜合性最強、代表性最強的指標。
2.社會貢獻率。企業在追求自身的效益時,也要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所作的貢獻。企業的社會效益也是企業效益的主要構成,可用社會貢獻率進行評價。社會貢獻率是評價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為國家、社會創造或支付價值能力的指標,從企業向社會所作的貢獻角度評價企業外部經濟效益指標。計算公式為:
社會貢獻率=(企業社會貢獻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企業社會貢獻總額,是指企業為社會或國家創造或支付的價值總額。包括工資支出(含獎金、津貼等工資性支出)、勞保退休統籌、其他社會福利支出(當年計提的職工福利費總額)、利息支出凈額、應交增值稅、應交營業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收、凈利潤、公益性捐贈等,但不包括投資者的凈利潤。
(二)單項效益指標
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可分為生產經營活動、財務管理活動、投資與研發活動以及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四個方面。利用單項效益指標可以對上述各方面的效益狀況進行評價。
1.反映生產經營狀況的效益指標
生產經營過程包括“供、產、銷”三個環節,銷售是企業生產經營效益的最終實現階段,通過對該階段的考評可以直接評價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效益狀況。而對這一階段的效益審核可以借助以下指標進行:
(1)銷售利潤率。該指標反映企業銷售收入的獲利水平。其計算公式為:
銷售利潤率=(凈利潤/銷售收入凈額)×100%
(2)產銷率。該指標反映企業的產銷銜接狀況。其計算公式為:
產銷率=銷售產值/總產值×100%。
(3)銷售增長率。該指標反映企業銷售變化情況,用以衡量企業的發展能力。其計算公式為:
銷售增長率=(當期銷售量/上期銷售量-1)×100%
2.反映財務管理狀況的效益指標
財務管理是對企業資金收支活動的總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較低的代價、合理的方式籌措資金,滿足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需要;二是合理有效地運用資金,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三是對實現的財務成果(凈利潤)進行分配,處理好企業與各方面的財務關系和近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系。對這三方面可以采用以下三個指標進行審核評價:
(1)資產負債率。該指標用于衡量企業負債水平的高低,反映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其計算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2)總資產周轉率。該指標反映企業資產的周轉速度和營運狀況。其計算公式為:
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凈額/總資產平均余額)×100%
(3)資本保值增值率。該指標反映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本的保全性和增值性。其計算公式為:
資本保值增值率=(期末凈資產總額/期初凈資產總額)×100%
當資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時資本保值,大于100%時為資本增值,小于100%時為資本減值。
1.反映投資與研發狀況的效益指標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越來越重視對外投資和研究開發活動。
(1)盡管對外投資的目的多種多樣,但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和實現最大限度的投資增值是企業對外投資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對投資效益的評價可采用“投資報酬率”指標,該指標可以反映企業的對外投資能力。其計算公式為:
投資報酬率=(投資收益/平均對外投資額)×100%
(2)研發活動帶來企業技術進步,不僅包括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也包括管理技術和服務技術方面的進步。技術進步不僅是提高企業效益的主要源泉,也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核心和關鍵。可以采用“科技進步對凈利增長的貢獻”考評研發活動的效益,該指標直接反映企業科技進步對生產發展的貢獻,表明科技進步總凈利增長中所占的比重。其計算公式:
科技進步對凈利增長量的貢獻=(年科技進步引起的凈利增長量/年凈利增長量)×100%
由于科技的作用在各個方面表現出來,不可能直接算出科技進步引起的增長量。但是我們可以把一個企業的經濟增長概括為三方面:一是以資本量增長為代表的長期資產的增長所引起的;二是勞動數量的增長引起的;三是科技進步所引起的。前兩個因素的作用是可以計算的,那么科技進步的經濟效益就可用“倒擠法”計算。
4.反映人力資源狀況的效益指標
人力資源表現為企業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勞動力,是企業生產要素中最為重要、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在對人力資源利用狀況的評價中,“全員勞動生產率”是慣用的指標,另外還可以用“人力資源投資收益率”進行考核,以反映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所有投入與其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所得之比。
(1)全員勞動生產率。該指標反映企業的勞動效率,反映對人力資源的利用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全員勞動生產率=生產總值/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但應注意,有時由于非生產人員過多,全員勞動生產率表現為不高甚至非常低,此時應結合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來分析被審計的實際生產效率的高低。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的計算公式為:
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生產總值/生產工人平均人數
(2)人力資源價值率。該指標反映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所有投入與其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所得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人力資源投資收益率=(人力資源收益總額/人力資源投資總額)×100%
其中:人力資源投資總額是指企業在開發、利用和保護人力資源過程中發生的所有支出,包括人力資源的開發成本、使用成本和其他費用。其中開發成本包括企業為開發人力資源所發生的招聘費、選拔費、教育費、培訓費;使用成本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使用人力資源所支付的費用,即計入成本的職工工資;其他費用是指除開發及使用成本以外的一切為激勵和保護人力資源的其他支出,包括:1.不計入工資總額的創造發明獎、技術改造獎等;2.職工勞動保險費用支出;3.支付給聘用或留用的離退休或退休人員的各項補貼;4.職工勞動保護的各項支出;5.職工出差伙食補助、誤餐補助;6.屬于人力資源范疇的其他支出。
人力資源投資收益總額是企業員工在生產過程中新創造的價值(v+m),即企業凈利潤及工資、福利費。
五、結束語
在運用上述效益審計評價體系時應注意:不同的企業,行業性質不同、組織形式不同,其效益審計的評價體系會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由于經濟實力、科研實力、發展戰略、經營范圍和重點等方面的不同,其效益審計的評價體系也需要進行調整。就某一項具體的指標而言,其運用過程和要求也是有區別的,因此應注意將上述指標作為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來運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運用這些指標。
參考文獻
[1]邢俊芳主編.效益審計中國模式探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曹慧明.審計探索與創新[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易仁萍,王會金.知識經濟與現代審計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