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管理者的行為無時無刻不涉及到戰略問題。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性經濟競爭已達空前激烈的程度,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主要圍繞單個產品及其營銷問題開展的競爭,而是緊緊圍繞企業未來發展方向、長期發展目標、總體經營戰略等問題開展的全方位的、深層次的競爭。此時,誰能在全局上把握外部環境變化的脈搏,誰能從戰略高度上洞察世界市場的風云變幻,誰就能占有商機,贏得主動,從而在現代商戰中立于不敗之地。而戰略管理過程中的每一步驟和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內部的和外部的、財務的和非財務的、實踐的和預見的管理會計信息。正是由于企業戰略管理實務的迫切需要,戰略管理會計得以產生和發展。
戰略管理會計(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簡稱SMA)是在當今企業經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全球性市場競爭空前廣泛激烈的情況下,為滿足現代企業實施戰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作為為企業戰略服務的戰略管理會計,它之所以產生并得到相應發展,既是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而導致的企業管理(尤其是戰略管理)理論和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產物,也是原有管理會計自身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產物。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產生背景
(一)戰略管理的發展需要戰略管理會計的支持
隨著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和戰略管理的迅速發展,傳統管理會計已不能滿足戰略管理的需要,必須進行革新,向戰略管理會計過渡。傳統管理會計不能適應戰略管理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1.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同建立在當代高新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的制造環境不相適應,因而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真實性。近年來,企業面臨的制造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和計算機一體化制造系統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環境和適時生產系統(Justin T ime,JI T)成為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新潮流,深刻動搖了管理會計的傳統方法。
(1)成本計算方法亟需改進。在新的制造環境下,資金、技術密集化程度日益提高,活勞動在投入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這兩方面綜合作用導致企業成本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直接人工成本在產品成本中的比重日益下降,而各項間接費用則大幅度提高。成本結構變化了,而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仍采用工時等傳統的間接費用分配方法,嚴重扭曲了成本信息,造成了成本信息失真。在高科技制造環境中,人工作業量己不再是企業整體生產經營作業量的主體,間接費用的發生多少與企業產品的生產量并無直接聯系,而是受產品生產多樣化、生產管理復雜化的直接影響。如果仍以日益減少的直接人工工時為基礎來分配間接費用,其結果必然是高產量產品的成本被多計,低產量產品的成本被少計,從而使成本信息失真。因此,尋找真正的成本動因,改革間接費用的分配基礎勢在必行。
(2)預算編制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管理會計下,全面預算以歷史數據為基礎,這些歷史數據發生當時企業所處的環境與現在或未來企業所處的環境往往差異較大,隨著預測年限的延長,預測值的有效性逐漸減弱,因此,傳統管理會計中編制的只能是短期靜態預算。而短期靜態預算往往會使經營者為了年終考核而追求企業短期效益,放棄某些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機會,背離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終目標,削弱企業未來的發展能力。
(3)業績報告系統需要加快更新。傳統的業績報告一般是一月、一旬或一周編報一次,時效性較差。在新的制造環境下,企業的制造周期一般是很短的,通常要求在問題發現之時或當天就能取得相關的信息。此外,傳統的業績報告中缺乏與企業戰略直接相關的非貨幣性指標,如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度等等。
2.傳統管理會計強調服務于企業的內部管理職能,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則有所忽視,因而使其所提供的信息同企業的戰略決策失去相關性。成功的企業管理戰略就是要創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對競爭優勢。管理會計應該指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相對地位,提供有利于企業針對競爭進行戰略調整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但傳統的管理會計卻未能提供這種信息,例如,從市場占有率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企業競爭地位的相對變化。如果管理會計報告中包括市場占有率等非財務信息,那么無疑會提高管理會計的相關性。此外,超出會計主體范圍本身,聯系競爭者來分析企業的競爭優勢,通過與外部競爭者的比較來研究本企業銷售額、利潤和現金流量的相對變化,這對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來說更有意義。但是,傳統的管理會計卻未能提供和解釋這些有用的信息。
3.傳統管理會計重點考慮的是成本問題,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在當今世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衡量競爭優勢除了成本指標之外還有大量的非財務指標。與企業戰略目標密切相關的非財務指標如產品質量、生產的彈性、顧客的滿意程度、從接受訂單到交付使用的時間等,傳統管理會計系統沒有能夠提供,這就會使企業的管理者忽視市場、管理戰略等方面的許多重要因素。
(二)信息技術的進步為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平臺
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著企業實行戰略管理會計。從技術發展看,信息技術的更新、傳播速度己大大加快:新技術從研發到走向市場的周期大大縮短,快捷、多樣化的傳播渠道使新技術的普及周期大大縮短,又進一步促進了更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相應地,從企業的發展看,新技術所能擁有的超額回報期縮短了,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力。而創新方向的決策,要基于對客戶需求和競爭對手的戰略分析,這就要求管理會計系統提供更為及時的信息。因此,戰略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運用勢在必行。另一方面 ,信息技術的進步為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在實務中企業對軟件(人、技術)和硬件(信息工具、網絡)的管理和運用的不斷加強。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處理及傳遞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強,傳統的“維護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信息系統過于昂貴”的觀點將會改變,建立并維護一個能同時提供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信息的系統,將普遍為各種規模的企業所接受。這種變化為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
1981年,英國學者最早將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聯系起來,提出“戰略管理會計”。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 “對企業及其競爭對手的管理會計數據進行搜集和分析,由此來發展和控制企業戰略的會計”。強調管理會計與企業戰略結合的重要性,特別是企業相對競爭者的成本競爭地位。人們沿用了這一名稱,但對其定義卻未達成統一的共識。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協會(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簡稱CIMA)的正式術語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這樣的一種管理會計形式,它不僅重視內部產生的信息,還重視非財務信息和與外部相關的信息”。雖然對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是各種理解、定義中都包含了戰略管理會計的一些基本要素和特征,如:立足于戰略的角度,不僅重視內部而且重視外部,不僅重視財務信息而且重視外部相關信息等。基于這些基本點,我們可以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戰略管理會計是一種迎合戰略管理需要的決策支持系統,它從戰略的高度,收集并加工與企業相關的各方面的經濟信息,幫助企業管理層對內進行戰略審視,對外做出戰略決策,最大限度地協調企業現實與經濟環境之間的關系,以使企業保持并不斷創新長期競爭優勢。
戰略管理會計具有以下四個明顯的特點:
(一)關注外部環境
戰略管理會計跳出了單一企業這一狹小的空間范圍,將視角更多地投向了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中去。它不再滿足于企業內部的零敲碎打式的管理方式,而是密切關注整個市場和競爭對手的動向,通過與對手的比較來發現問題,并適當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戰略戰術。因此,戰略管理會計特別強調各類相對指標或比較指標的計算和分析,如相對價格、相對成本、相對現金流量,以及相對市場份額等。在應用其他管理會計方法時(如量本利分析),也強調應結合競爭對手進行。
(二)關注長期性
戰略管理會計超越了單一期間的界限,著重從多期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它更注重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犧牲短期利益。因此,作為構成競爭地位主要因素的市場份額就成了研究的重點。戰略管理會計不僅要取得市場份額信息,而且還要密切注視其變化情況,不僅要注意本企業的市場份額,還要注意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甚至在報表中予以列示。
(三)關注全局的整合
戰略管理會計既重視主要活動,也重視輔助活動;既重視生產制造,也重視其他價值鏈的活動,如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管理、后勤服務等活動;同時,它既著眼于現有的活動,即經營范圍內的活動,還放眼于各種可能的活動,如擴大經營范圍的前景分析等。因此,戰略管理會計的視野更加開闊,善于從全局的整合效應出發,把握各種潛在的機會,回避可能的風險,增加盈利能力和企業的價值。
(四)關注競爭對手
無論是分析企業的外部環境、洞悉企業的長期發展優勢、還是爭取企業的全局整合效應,戰略管理會計都將與競爭對手作比較、以及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在行業中所處的相對位置納入主要的考慮因素之中,因此,可以說,對競爭對手的關注貫穿著戰略管理會計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