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職業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文化素質,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小康社會的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 農村職業教育 發展思考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具有科學精神、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現代農民的主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迅速。但由于種種原因,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職業教育呈現下滑的態勢,而且這種勢頭還在繼續。我國職業學校的數量從1996年的2.2萬多所下降到2001年的1.8萬所,校均規模從592人提高到655人。到2002年7月,共建設了骨干中等職業學校3200多所,辦學規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職業學校近3000所。農村職業中學校數從1994年的3681所下降到2001年的1835所;農村職業高中在校學生數從1995年的69.2萬人下降到2001年的45.2萬人,減少了三分之一。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一、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首先,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投資渠道單一。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投入46376626.2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0570099.5萬元,而職業中學的教育經費投入為1303159.5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812526.5萬元,分別占2.81%、26.58%。如此少的教育經費用于農村職業教育的經費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教育附加費也不能按規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職業教育,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改善步伐十分緩慢。另外,投資渠道也過于單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的市場化進程大大落后于經濟市場化進程,集中反映在農村教育仍然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性撥款,民辦的農村教育微不足道,農村職業教育吸引民間投資和社會捐助的能力薄弱。
其次,農村職業教育體制不順、部門分割、資源利用率低。農村職業教育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體系,各部門辦學的資源優勢未能很好整合。主要表現在: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雖然都有辦學機構,但缺乏專業技術教師,多數辦學機構沒有實踐場地和試驗設施;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有培訓教師和實踐場地,但大多數縣、鄉沒有培訓機構;科協、婦聯、共青團等社會團體開辦的農業職業技術培訓都有自己的體系網絡,但沒有自己的教學機構,也沒有自己的實踐場地和師資。因此農村職業教育呈現出資源分散,各自為政,優勢不能互補的條條式職業教育體系局面,嚴重阻礙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第三,農村職業教育針對性不強、服務能力差。我國現在農村勞動力80%以上沒有經過任何專業技能培訓,但相反的是80%以上的職業學校正面臨著生存危機,農林中專更是難以為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大多數農村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不夠明確。農村職業教育應該培養掌握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型人才,重點是傳授專門的種植、養殖技術,使學習者能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但很多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與當地經濟社會需求脫節,與農民生活脫節,教學內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實驗實習基地的生產管理水平缺乏先進性和示范性,辦學實力及自我發展的能力弱,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服務能力差。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發展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以農民為對象的、面向農村和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村職業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之關鍵,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條件,同時也是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三農問題”能否解決對于我們能否順利進行技術創新戰略、能否實現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教育素質,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生產的主力軍,其自身的素質狀況對于生產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農村職業教育,提高了農民認識、分析以及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農民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信息的獲取,從而為農業生產服務,進而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社會主義的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不能搞兩極分化。只有解決好了三農問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小康社會、和諧社會,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
(一)應廣開渠道,增加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
我國的教育經費長期嚴重不足,農民教育經費短缺更是令人擔憂,如何提高農民教育經費的投入,成為農民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農民教育基礎較薄弱,設施較落后,政府的財政投入有限。因而,應采取多種形式籌措教育經費,堅持以政府為主的多渠道投資機制,確保農民教育的投入,政府在年度財政預算中把農民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其次是企業的投入,大型跨國企業直接對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進行大量資金投入。再次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投入,合作經濟組織本身要為社員、選出的代表、經理、雇員提供教育和培訓。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探索各級政府設立農民教育基金的路子,應通過制度實施有關法規并大力宣傳農民教育工作,鼓勵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對農民教育的投入。各級政府統籌農民教育和經費投入,各級各類學校和縣、鄉科技人員承擔施教任務。
(二)應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現代媒體,逐步建立農業信息高速公路
現代遠程教育是利用位于36000km的空間軌道上傳輸的一種新的教育與培訓手段。它具有投資少、啟用快、不受時空限制、頻帶寬、覆蓋面廣等其他現有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
教育部啟動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主要面向中西部及邊遠貧困地區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它具有學習方式靈活、學習手段選擇多樣、學習支助日趨完善以及學習費用相對較低等特點,并以其豐富的資源、個性化的學習材料設計和有效的學習支助系統,利用不斷發展的信息和多媒體技術,能打破時空的局限,使全球的學習資源共享,較好地適應了人員流動和網上學習的需求,讓學習者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學習,跟上時代發展步伐。
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新型農民的重要舉措。現代遠程教育運用互聯網、廣播、電視等媒體和手段進行教學。成本低、容量大、覆蓋廣、方便快捷,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了農村教育資源的不足,能有效解決農民生產與學習的矛盾,使農民不離鄉、不離崗就可參加學習,直接服務于農村、農民和農業生產,是緩解農民教育培訓供需矛盾、解決普通高校畢業生下不去的有效措施,是政府辦得起、農民“夠得著”,大范圍辦學、大批量培養農業人才的有效途徑。
(三)應積極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開展多層次的教育與培訓
要培養高素質新型農民,需要多形式、多層面、多渠道開展教育培訓。在培訓內容上,要突出四個服務重點:第一,突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當前農民對于農業的認識還只是原始的耕作,沒有充分認識到現代化工具進行農業生產、收獲。同時對于農業的種植也只是憑借以往的種植經驗,沒有做到科學養殖、種植。要緊密圍繞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縣域經濟發展要求,充分發揮電大的優勢和特點,以即時、實用、有效的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為農民技術員、養殖、種植大戶提供先進、使用、可操作性強的果樹栽培、大田作物、畜禽養殖、蔬菜種植等內容的實用技術培訓,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訓項目,使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和1~2門實用技術,提高他們的致富發展能力,使他們安心在本地就業、創業,并進行輻射。
第二,突出勞動力轉移培訓。要對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特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分類培訓,增強他們的城鎮就業能力及對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適應能力。根據進城務工人員相對集中于建筑、加工和服務等行業的實際情況,學校要推出建筑、家政、裁剪、賓館等培訓項目,是進城務工人員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提高實際就業能力和操作能力。
第三,突出現代生活知識培訓,幫助農民提高生活質量。在培訓對象的選擇上,應首先對致富帶頭人進行培訓。要為農村培養七種人:農村信息人、農村經紀人、農村管理人、農村創業人、農村科技推廣人、農村公共衛生人、農村生產技術人。他們有較強的獲取新知識的愿望和能力,受培訓后能對周圍農民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在培訓形式上,應力求多樣化。把單純的課堂培訓模式,轉變為送資源到家到戶,送教到田頭村組。同時,要積極探索農民教育培訓與學歷教育的溝通。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富裕起來的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除了有技能、技術上的培訓要求外,還希望獲得學歷上的提升。遠程教育機構要積極回應農民的這種要求,探索農民教育培訓與課程證書、崗位資格證書、文憑證書相結合的途徑與方法,逐步實現農民教育培訓與學歷教育的銜接與溝通。
第四,突出信息技術培訓。根據第十三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的報告顯示,有37.7%的非網民不上網的原因是不懂電腦/網絡,這個比例是所有非網民不上網原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可見對農民進行信息培訓的重要性。農民由于收入比較低,又忙于農作物種植,沒有閑暇時間去學習娛樂,也沒有能力去進行信息咨詢,雖然電視機、電話機在農村已經基本普及,但是互聯網絡在農村地區還是稀有之物,農民負擔不起上網費用,因而,通過興辦職業學校可以降低其獲取信息的費用,通過培訓增強其信息查詢、信息篩選、信息應用的能力。在網絡上有很多信息,不僅有好的,還存在不利的信息要素,這些都需要人們掌握區分信息的能力,才能很好的應用網絡。因此要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教會他們如何上網以及如何運用網絡查詢市場信息。
[參考文獻]
[1]李水山.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發展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5,(2).
[2]周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5,(2).
[3]樓世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制約因素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5,(4).
[4]譚細龍.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為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服務[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3,(7).
[5]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M].科學出版社, 2004,(8).
[6]孔祥智.中國三農前景報告.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