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述
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么“責任”一詞的含義是什么呢?我認為應這樣理解:其一,分內應做的事,如“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其二,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當承擔的過失。責任在不同的人身上有著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但它們都有著相同的抽象內涵。我們要理解責任的真諦,首先要正確理解責任的內涵,再和現實中的具體社會行動聯系起來,那才更具有實際意義。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責任的真諦:責任是一種約束,是一種鞭策,也是民族發展、興旺的脊梁,因此我們應擔負起時代的責任。
我們年輕一代在走上社會之前,一定要樹立起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感。責任,是每個人生命中的必修課。有責任感的人越多,社會就越進步;有責任感的人越少,社會就越后退。
同學們,讓我們盡快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攜手為自己的責任而奮斗吧!
閱讀練兵一
一位丹麥父親的責任教育
上善若水
2002年,我在丹麥哥本哈根從事漁業進出口工作。老勞特是這里魚市場的大戶,除了做魚產品外,還開了一家日常用品商店,從針頭線腦到存儲魚的保溫箱子,什么都賣。勞特是老勞特唯一的兒子,有1.9米多高,除了上學外,課余的時間就成了店里唯一的店員。老勞特是個樂呵呵的、很和藹的人,從來沒見他發過脾氣,只有那次是個例外。
一天,我看到老勞特把勞特拽上汽車,臉色鐵青,“砰”的一聲,重重地關上了車門。我急忙上前去問,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老勞特黑著臉告訴我,今天下午勞特在商店里把一個塑料塞子松動的次品保溫箱賣給了一個漁民,這個箱子是他拿出來準備退貨的,勞特不知道。
這算得上什么錯誤!我笑著告訴他:“在我們中國,有句話叫不知者不怪,勞特在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才犯了這樣的錯誤,又不是故意的,不用這么生氣。”
“怎么能不生氣,那個保溫箱可能會引起箱里的魚變質,對買走箱子的漁民來說,這是一種損失,不小的損失!”老勞特有點激動,他看了勞特一眼說,“我是沒有告訴他箱子是要退貨的,可是他作為店員應該在賣出箱子的時候替顧客檢查清楚,看有沒有什么問題。現在,他需要跟我一起去賠禮道歉,彌補別人的損失。”
看著老勞特認真的樣子,好奇之下,我也跟著老勞特一起上路,我想看看,他究竟怎么來對這件事情進行處理。不過很不巧,到了魚市場那個漁民似乎出海去了,老勞特很沮喪地拉著我和勞特回來。
事情果然如老勞特預料的那樣,保溫箱出了問題。一天后,老勞特在魚市場找到了那個漁民,滿滿一箱子的魚都變了質,散發出一股子腥臭的味道。老勞特的臉繃了起來。
按照他的性格,是絕對不會說保溫箱出售的時候沒有問題的,看來只好賠償別人的損失,然后回去再狠狠地教訓一下勞特了,我想,這也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沒想到老勞特竟然跳上汽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大概過了半個小時,老勞特開著車回來了,車上還坐著本應該在學校上課的小勞特。我沒想到,老勞特如此較真兒,還非要兒子過來看看,給他一個教訓。
老勞特要勞特把那箱變質的魚放到秤上,稱了一下,然后拿出計算器來,按照當天的價格,算出了漁民的損失。大概在1000歐元左右,他拿著計算器給兒子看,然后說:“看到了,這是你的錯誤造成的損失。我不會替你去賠償,自己的錯誤要自己來承擔。”勞特點點頭,什么也沒有說。
1000歐元是個不小的數目,要勞特一下子拿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情,莫非老勞特是要扣他幾個月的零用錢當成教訓?這下勞特應該記憶深刻了。
可是老勞特的做法再次出乎我的意料,他說:“勞特,我已經幫你在學校請了一個月的假,你這一個月應該為范德薩勞動,到你賠償夠他的損失為止。”
老勞特說到做到,果然,從那天開始,勞特就和那個漁民范德薩開始出海捕魚,不管再大的風雨,都一樣要出去。我問老勞特,這樣的處罰是不是有點過了,孩子的體力可能承受不了,還影響了他的正常學習。老勞特的回答很干脆,他說:“自己犯的錯誤就要自己承擔,學習可以再補上去,但是做人,一定要有原則。”
再見勞特的時候,他身上的皮膚已經被曬得黑紅,褪了一層皮,我問勞特:“你覺得你父親的懲罰是不是有些過分。”他沉默了一下,然后說:“也許有些,但是我覺得錯誤的確在我,如果我細心檢查一下,可能根本不會有這么多事情發生。”
這是我在丹麥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我問過很多丹麥的朋友,他們都告訴我,如果換成他們,一定也會這樣做的。
(摘自《愛情·婚姻·家庭》)
探究練習
1.通讀全文,你認為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展示出了老勞特怎樣的性格特征?
2.你認為老勞特為什么要懲罰兒子?體現了老勞特什么樣的工作精神?
3.文中“我問過很多丹麥的朋友,他們都告訴我,如果換成他們,一定也會這樣做的。”與“在我們中國,有句話叫不知者不怪,勞特在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才犯了這樣的錯誤,又不是故意的,不用這么生氣。”兩種認識有什么不同?你讀后有什么感想?
4.找出文中對你啟發最大的一句話,并談談自己的理解。
閱讀練兵二
我是警察
周海亮
在胡同里,他遇到兩個搶匪。這是一條很僻靜的胡同。深夜,他騎著自行車往家趕,突然聽到有人高呼救命。他循著聲音拐進胡同,看見兩個男人正在搶一個女孩的背包。女孩一邊護著包,一邊和其中一個男人廝打。那男人握著拳頭,不停地擊打女孩的頭部。女孩被擊倒,卻仍然死死抓著她的背包。那男人于是急了,從身后抽出一把長長的砍刀。
他大吼一聲,住手!就沖了上去。
兩個男人同時愣了愣。然后放開女孩,向他撲來。他朝他們大喊,住手,我是警察!刀就劈過來。他閃過,再喊,我是警察!刀再一次劈過來。一個男人瘋狂地喊,我今天砍的就是警察!
他和他們打在一起。可是他很快體力不支,動作慢了下來。兩個男人把他打倒在地,一刀一刀地砍下去。他感覺胳膊上挨了一刀,又一刀;肚子上挨了一刀,又一刀……
趁著這個機會,女孩跑上大街。她大聲向路人求救,并迅速撥打了報警電話。兩個搶匪害怕了,扔下倒在血泊中的他,倉皇逃離。他喊,給我站住!爬起來,追了兩步,就一頭栽倒……
兩天后,他在醫院里醒過來,周圍的人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昏迷了整整兩天,幾乎,連醫生都絕望了。
他渾身都是深深的刀口,呼吸困難,思維模糊。他努力回憶著兩天前的那個夜晚,現在連他自己都相信,能活過來,真的是一個奇跡。
在床頭,他看到了自己的女人。
女人守了他兩天兩夜,眼睛通紅。此時,她正在嚶嚶地哭。他艱難地笑一笑。他說,你哭什么呢?我這不是活過來了?
女人說,你怎么這樣傻?萬一你有個三長兩短的,讓我怎么活?
他說,可是我沒有辦法,當時的情況,那么急。
女人說,你怎么沒有辦法?你可以選擇報警,可以選擇呼喊路人。你赤手空拳地沖上去,那不是拼命,那是送死。不是反對你見義勇為,可是你這身體……你都60多歲的人了。
男人說,可是我必須沖上去,因為我是警察。
女人說,我知道你是警察……可是,那已經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
男人說,不管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我也是警察。現在,我想我還是警察。
女人說,我知道你是警察……可是那時候,你是稅警啊!
(摘自《東西南北》)
探究練習
1.文中兩次出現了“女人說,我知道你是警察……”,對表現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重要作用?結合當時的情景,想象一下女人會說些什么?
2.“他渾身都是深深的刀口,呼吸困難,思維模糊。他努力回憶著兩天前的那個夜晚,現在連他自己都相信,能活過來,真的是一個奇跡。”這句話中加點的詞語有什么作用?主人公為什么能做到這些?
3.這篇文章在刻畫人物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
4.文中哪個細節最讓你感動?為什么?
5.請你對這個故事進行一番簡短的點評。
參考答案
《一位丹麥父親的責任教育》
1.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性格和藹,對自己所做的事非常的負責,并嚴格教育兒子對自己做的事要負責任。
2.兒子把一個準備退貨的塑料塞子松動的次品保溫箱賣給了一個漁民;對顧客高度負責的精神。
3.丹麥人把每一件小事都當成自己的責任,即使不經意的過失也不例外。而我國存在著推脫責任的行為。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責任高于一切”或“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負責精神”等方面來闡述。言之有理即可。
4.“自己犯的錯誤就要自己承擔,學習可以再補上去,但是做人,一定要有原則。”我的理解是:責任是做人的原則,責任要自己承擔,失去對責任的承擔機會,是什么也換不回來的。或者“我覺得錯誤的確在我,如果我細心檢查一下,可能根本不會有這么多事情發生。”我的理解是:對自己所做的不負責的事,決不推托,什么時候也不要為自己的過失找理由,我們每個青年都要具有這種精神。
《我是警察》
1.從側面寫出男人本不必那樣的負責,因為他早已退休,而且還是個稅警,由此反映出男人作為一名警察的高度責任感,進一步突出了男人形象的高大;結合當時語境,言之有理即可。
2.既點明了歹徒的兇狠,又突出了男人付出的犧牲之大;作為一名警察高度的責任感,促使他去做。
3.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4.“不管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我也是警察。現在,我想我還是警察。”點明了文章的主旨:既是作為一名警察的責任,也是一種做人的責任,才使他有了如此的壯舉。其他例子也可以。
5.提示:結合生活中與社會上的事來點評,突出“責任”這一主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