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與方法,分別從審美的資本化、審美的普遍化、審美的欲望化和審美的過度與不足四個方面考察當代中國審美領域的現象和問題,并對之重新予以評價。本文認為,審美不再只是純粹的藝術旨趣,它背后有資本的運作和控制。同時,審美逐漸成為城市空間普遍存在的社會生活形式,而審美的這種普遍化與審美活動的民主化和個性化相伴而行。審美的社會功能也有所改變,它不再僅充當救贖和批判的功能。而是通過審美以釋放和平復人們的欲望。本文還認為,當今突出的問題是審美不足,主要表現為審美心境的空洞。因此,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提倡“審美的生活”都可視為一種使生活恢復自由與詩意的努力。
關鍵詞:審美;資本;欲望;審美不足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2-0075-04
審美不再只是純粹的藝術旨趣,它背后有資本的運作和控制。同時,審美逐漸成為城市空間普遍存在的社會生活形式,而審美的這種普遍化與審美活動的民主化和個性化相伴而行。審美的社會功能也有所改變,它不再僅充當救贖和批判的功能,而是通過審美以釋放和平復人們的欲望。當今突出的問題是審美不足,主要表現為審美心境的空洞。因此,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提倡“審美的生活”都可視為一種使生活恢復自由與詩意的努力。
當代中國審美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審美意識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審美不再只是純粹的藝術旨趣,而是與經濟、文化、政治交織在一起。審美對象也不再僅限于藝術和與藝術相關的特殊門類,其范圍已大大擴展,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包括身體、技術都進入審美視野之中。審美功能也有所改變,審美不只是作為與社會保持距離的批判性力量。而更多地是充當“社會水泥”的作用,通過審美釋放和平復人們的欲望,以達到調解社會心理的作用。
如何看待當代審美活動中出現的諸多變化,人們有著不同乃至對立的看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時期藝術生產的研究為考察當今審美現象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在《資本論》第4卷《剩余價值理論》中,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考察,提出了著名的“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的命題。藝術和審美就其天性來說是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把任何勞動都變為雇傭勞動”留,藝術家也不例外,他們被迫按照市場的需要和資本家的指令去進行藝術創作,本應享有的自由受到嚴重的束縛和扼殺,本應是藝術家“天性的能動表現”的藝術作品也淪為商品。與此同時,馬克思也看到了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巨大的歷史進步。首先,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豐厚的社會財富,為包括藝術生產在內的精神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手段和技術支持。其次,盡管資本把藝術家變成雇傭勞動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自由的藝術創作,但馬克思提醒我們注意雇傭勞動的積極方面:一切所謂最高尚的勞動——腦力勞動、藝術勞動等都變成了交易的對象,并因此失去了從前的榮譽。全體牧師、醫生、律師等,從而宗教、法學等,都只是根據他們的商業價值來估價了,這是多么巨大的進步呵。隨著生產關系的更新,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雇傭勞動者形成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此前社會形態中的人身依附關系不復存在,藝術家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擁有一定的創作自由。馬克思的這一分析深刻地揭示出資本主義時期藝術領域中喪失與進步、淪落與普及并存的辯證發展進程,對今天研究審美與資本的關系不無啟示意義。本文分別從審美的資本化、審美的普遍化、審美的欲望化和審美的過度與不足四個方面考察當代中國審美領域的現象和問題,并對之加以重新認識和評價。
一、審美的資本化
隨著資本在社會生活中的全方位滲透,文化生產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審美與資本交織在一起,這在當今已是不爭的事實,傳統形式讓位于各種綜合的媒體實驗,盛行的視像文化與資本運作有著密切關系,風行全球的電影大片之所以能夠明星云集,氣勢恢弘,在背后支撐的是天文數般的資金投入。如何看待審美與資本的關系,成為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中外一些具有批判意識的學者對資本在審美活動中的參與和滲透持批判態度,認為當今的審美現象以美麗誘人的方式遮蔽了資本擴張,造成了審美的淪喪,這一觀點有其深刻之處,但若把這一現象置于當今社會的全面革新中加以審視,也許會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從而得出不盡相同的結論。
在社會結構中,審美活動雖然屬于“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但經濟基礎仍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馬克思的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敘述被恩格斯稱為是馬克思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從歷史上看,審美與資本的結合在進入資本主義之初就已出現,傳統美學所追求的超功利的境界只是隱去了審美的物質條件。例如,現代性觀念中所標榜的專業分工和藝術自律的概念,實際上暗含了交換的概念,因為“分工”和“自律”都需要文化市場來運作,并且由于市場規律的無所不在,美的創造者即藝術生產者,大多數是把創造美的事物當作謀生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少數偉大的藝術家才可能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作品本身……必要時作家可以為了作品的生存而犧牲自己個人的生存。再則,杰作的價值往往借助估價來體現,這一點在繪畫市場上表現得非常明顯,而那些特殊的藝術門類如雕塑、建筑等則直接與資本掛鉤,它們的整個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進行的。
審美與資本的聯系在今天更為突出。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逐漸與經濟重疊,要將審美與資本完全分開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各種審美活動大都以資本為后盾,并受到資本的控制,不僅視像文化需要資本的運作,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活動也與資本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從城市街道到購物商廈,從健身房到美容院等莫不如此。盡管占有資本的社會集團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力和意識形態控制,并遭到西方批判理論的揭露和抵制,但不得不承認,從某種意義上講,資本客觀上成為促進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的物質力量,或者說,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審美的基礎和條件。不僅如此,資本在美學創新和試驗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創新固然是人類的天性,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也使審美生產具有了一種必須不斷推出新的產品的緊迫感。
二、審美的普遍化
就審美對象而言,如今呈普遍化趨勢。審美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特別是城市空間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生活形式。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即“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一方面,藝術去掉了頭上的“光暈”,逐漸向生活靠近;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則趨于審美化。就藝術的生活化而言,昔日美的創造者屬于畫家、音樂家、雕塑家、詩人等藝術精英,美的欣賞者也大多是無衣食之憂的鴻儒飽學之士。今天,審美不再是文化特權的象征,卡拉oK讓演唱變成人人可以享有的機會,文學經典從大學課堂走向電視、走向大眾。隨著審美的大規模擴展,藝術和審美已開始走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生活中“美的幽靈”無處不在,從個人的用品,如服裝設計外套和內衣,手機和計算機、汽車。到家庭的室內裝潢、家具、城市規劃、各種花卉、霓虹燈等等。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者在一百多年前所夢想的生活的藝術化如今成為司空見慣的現實,而且其形象化、藝術化的程度遠遠超出他們當年的想象。
有人認為,這種審美的泛化將導致審美價值的擴散,并由此“帶來的是審美價值本身的貶值”,這一觀點需要商榷。本雅明在論及機械復制時代使原本“獨一無二”的傳統藝術喪失“光暈”的同時,曾明確指出了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的進步性。他認為這是一場藝術的“偉大革新”,“藝術神學”從此被擊碎,“……藝術作品的可機械復制性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品從它對禮儀的依附中解放了出來”,使之由少數人的工具和玩物變成群眾的生活方式,回歸到“現代社會的群眾運動”之中。今天社會的發展與本雅明所生活的時代相比,審美活動更加普及。例如博客作為一種新的寫作形式,就具有全民寫作和集體互動的特點。在網絡上不僅人人可以寫作,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創意寫文、配圖和配樂,形成一種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數碼、視頻等綜合形態的新形式,從而調動人們多種感官的審美體驗。因此,只有將“審美普遍化”這一現象作為社會及其整個文化深層結構改變的表征才能得到恰當地理解。
從一定意義上講,審美的普遍化是與審美活動的民主化相伴而行的。我們看到,當今的審美活動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強制性產物,也不是對蕓蕓眾生的精神啟蒙,而是出自大眾的自發和自愿,其動力來自于人們對更好的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并且,現在的審美活動已不是單純滿足需求的“被動”程序,而是一種主動的創造性活動,對美的追求成為一種生活的推動力,激勵人們創造更加宜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審美的普遍化又是與個性化并行的。
在今天,審美所面對的大眾不是一個大寫的單數的大眾,而是有著諸多差異的大眾,有著不同的情感需要、情感表述和情感滿足的眾多的個體。隨著人們對生產和消費中的標準化、平庸化的摒棄,以及各具特色的生產加工方式的出現,人們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趣味正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文化產品已不再只是滿足人們使用的需要,而是力求滿足不同個性不同欲望的需求。
由全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群參與的審美化潮流還具有推動社會進步與繁榮的功能。如今的審美追求具有不可阻擋的超越性,具體表現為不同階層、區域之間的影響、傳播和競爭。邁克·費瑟斯通在《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中曾形象地將上層、中間階層與下層民眾的競相消費比喻為犬兔追逐游戲。這里我們暫時將這種游戲的意識形態批判擱置起來,就現實意義說,它畢竟使普通人可以超越階層和地域的限制,有機會享受過去享受不到的東西。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對審美的追求以一批到城里務工的農民為紐帶,逐步由城市向農村推進。盡管審美泛化可能帶來某些藝術“光暈”的消褪,但是它所帶來的審美的普及效應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生產和消費。
三、審美的欲望化
如今審美活動的基本功能也有所改變。傳統美學往往賦予審美一種救贖和批判的功能。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說,審美就是要以藝術的方式,把人從物化過程中解救出來,將“感性的”、“碎片的”人經過審美教育而塑造成“理性的”、“完善的”人。而今天的審美活動在經濟結構和日常生活的制約下,其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審美已不再僅僅作為一種否定性力量,以形成對資產階級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的對抗,而更多地是通過審美去釋放人們的欲望。
審美一直被認為是一門關于感性的科學,但實際上早在康德那里,就已把審美的抽象性的一面大大發展了。當代審美再次表現出向感知領域傾斜,審美創造開始轉向以感覺為核心的生產,而其中快感特別是視覺快感被置于突出的位置,目不暇接的各種形象沖擊著人們的視覺,誘發人們的想象和欲望。審美活動正是通過這些感性和欲望對抗崇高,同時滿足那些處于快節奏工作中的人的內心訴求。需要表明的是,當今審美的感性化并不完全是美的概念的“復歸”,因為時過境遷,康德所推崇的“美的自主性”已不復存在,審美的封閉空間被打開,審美充分向生活開放。而更大的區別在于當今對感性的評價有了變化。在西方文化傳統中,感性與理性作為一組二元對立,感性是處于下風的,欲望更是作為某種貶義或罪惡的東西而遭到壓抑。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如此,極端者如“存天理,滅人欲”。而今天“欲望”這個詞在人們眼中逐漸中性化,它被視為人們情感的宣泄,或對人們情感的補償或協調,在社會功能上具有減壓閥作用,甚至它還可以與理性一起,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雙翼,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
審美距離的消解是審美欲望化的又一途徑。審美不再通過距離或崇高來獲得美感,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成為生活中的形象、色彩、廣告。審美也不再是站在遠處的無關利害的靜觀,而是即時體驗,具有強烈的現時性。演唱會上“粉絲”們所產生的極度興奮和狂喜的快感就是證明。
四、審美過度與審美不足
任何現象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都會出現新的問題,因此需要有足夠的警惕和反思。在中國。雖然審美呈現出普遍化和狂歡化的征兆,但也暴露或潛伏了一些問題,即既存在審美過度,又存在審美不足。
由資本、欲望引導的審美,在競爭中可能導致沒有節制的過度審美消費,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們“在整個日常生活中被消費,在購物,在職業工作,在各種休閑的電視節目形式里,在為市場生產和對這些產品的消費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隱秘的皺折和角落里被消費”。最顯而易見的是商品的過度包裝, “與美學的結合竟然使那些不可銷售的東西變成可以銷售,使那些已經可以銷售的東西得以兩、三倍的改善”。有些行為藝術更是表現出欲望的過度宣泄,其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只能引起“美學上的反感”。
較之審美過度,審美不足的問題在當今也許更為嚴重,這不僅僅指中國當代社會里存在著地域、群體、階層的差異,如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嚴重的兩極分化,當然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更突出的問題表現為人們審美境界或心境的空洞。步入消費社會的人群追求帶有貴族氣息的精致生活,而為了實現那種生活,人們不得不整天步履匆匆,拼命工作,往日那份閑適和寧靜已漸漸遠去,焦慮和煩躁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用詞。即使人們得以閑暇和出門游玩,觀賞的也多是亦真亦幻的人造美景,“海洋世界”的游魚,排列有序的花朵,特別是修繕一新的古廟和那通紅的大柱子……這樣的生活也許并不是一種理想的和有質量的生活。胡塞爾曾提醒我們,現代人正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于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李澤厚先生提到的審美三層次“悅耳悅目”、“悅心悅意”和“悅志悅神”,對今天仍具有啟示意義。通過審美的陶冶,人們從外界轉向自身。以心身的愉悅為指歸,真正享有審美化的日常生活。在這個意義上,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提倡“審美的生活”都可視為一種使生活恢復自由與詩意的努力。
當然,這里所說的審美不足并不暗含存在一種審美標準,事實上要規定一種標準的審美理想是不現實的。審美可以而且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擁有不同向度和層次,但審美的終極目的是有的,那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全面的解放。理想的審美應該體現為個體的一種自由自為的活動,即每個個人的自在性和創造性。理想的審美還應該體現出人的感性的全部豐富性,以形成感性完美的人格,并且,理想的社會應該為它的全部成員提供愉快、優美和從容的環境。正因為如此。故提倡“審美的生活”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