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其他行業的標準化工作,新聞出版行業明顯滯后。隨著數字出版的發展,新聞出版業、廣電業和信息產業的標準化工作在多個領域出現交叉。此外,國際和國外相關標準的制定以及中國出版物走出去戰略等都為新聞出版業的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標準制定中標準的使用者參與不足、公開性不夠。關于標準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學性,標準的使用者是最具有發言權的,但中國新聞出版業標準的制定存在標準的使用者參與不足、標準制定公開性不夠的問題。這導致了我們制定的標準實用性不強,不好貫徹,而真正行業需要的標準卻制定不出來。標準從立項到完成的整個過程必須吸收相當比率的標準使用者——相關企事業的代表和專家的參與,這樣才能保證制定的標準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也有利于標準的貫徹和執行。
信息交換標準及新興領域標準的缺失。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出版產業鏈上下游信息不暢通,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科學的信息交換標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另外隨著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新興出版領域還沒有制定相應的國家或行業標準,如數字資源標識系統標準、多媒體出版各方代碼標準、電子書的元數據標準、電子書的質量檢測標準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市場的發展和新聞出版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們應作好市場調研,本著“以應用為核心,急用先行、基礎先行、重點先行”的原則適時地制定相關標準。
標準化人才嚴重不足。在當前信息化和國際化的趨勢下,出版業的標準化工作對人才要求更高,不僅需要熟悉出版業務,同時要熟悉標準化工作。此外,還要懂得計算機和外語,以便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和及時把握國外出版標準化的趨勢和動態。目前,這類人才還不多,因此,要加快復合型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我們可以通過對在職人員的標準化知識培訓、開展職業資格認證等方式培養人才,建立人才激勵機制,通過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和給予優惠的待遇等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標準老齡化。標準的制定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的制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產業的發展, 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也會改變,這需要及時地對標準進行復審、修訂和廢止,按照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規定,標準必須每5年進行復審。但我國新聞出版行業的許多標準都在超期“服役”,多年來沒有經過復審。
標準的宣貫不夠。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出版標準化的宣傳和貫徹工作做得不夠,這導致許多標準制定出來后就束之高閣,沒有真正發揮指導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實現信息共享的作用。可以通過如書、報、刊、網站等各種媒體以及通過舉辦標準培訓班等方式加大標準的宣傳和貫徹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