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亞歷庫斯·洛可是一家工廠的廠長,由于不能應對客戶的訂貨,造成產品賣不出去,庫存堆積如山,為此十分苦惱。終于有一天總部向洛可發出警告:“再給3個月,業績如果上不去,工廠就關門”。正當此時,洛可重逢了大學時代的恩師肖納博士。肖納博士教給洛可轉變觀念、增加生產、減少庫存的“TOC理論”(即制約條件的理論)。洛可實踐肖納博士的理論,使工廠擺脫危機。洛可崩潰的家庭也破鏡重圓,離開的妻子朱麗返回家中……
這就是《這個目的企業的終極目的是什么?》的故事梗概。本書的結構是以工廠的重建問題為經,以家庭問題為緯,核心是介紹所謂的“TOC”生產管理的理論。
小說形式的商務書比較稀有,而本書的銷售方式更加少有。
本書在美國出版的時間是1984年。作者E·戈德多拉托是物理學家,提倡TOC理論,開發生產程序軟件,并以小說形式深入淺出地解說理論。在小說中出現的博士,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一) 在美國成為超級暢銷書
美國納斯巴·弗雷斯社這樣的小出版社,當年初版首印《這個目的企業的終極目的是什么?》僅僅4000冊,不料在美國面世后,竟成為銷售達到250萬冊的超級暢銷書。當時,因為苦于和日本的貿易磨擦,使美國的經濟陷入低谷,經營者們看到這個新的生產理論,如獲至寶。
然而,這本書在日本長期不能出版。作者認為:“把這個手法教給日本人,會重燃貿易磨擦的戰火”,所以,始終不授予版權。責任編輯久我茂還說:“2001年就是用日文翻譯過來,我們也覺得未必暢銷。因為在幾年前,TBS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社推出了《日本“無痛注射針”》一書,經營者們都認為日本的做法最好”。
(二)8個月銷售40萬冊,比美國當年的火爆行情來得還要快
該書在2001年5月初版第一次印刷,經過8個月已經19次印刷,發行40萬冊了。與美國當年的火爆行情相比,日本的來得更快。
當然,“日本版” 《這個目的企業的終極目的是什么?》銷售火爆,不僅僅是因為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主要還是因為以久我茂為首的“日本版”的員工們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氣。
首先,排除“日本版”難懂的專業術語。例如,原書生產現場的用語“棚卸し”(含義:盤存),是在“庫存”意義上使用的,為了避免出現歧義,翻譯時一律用“庫存”一詞。久我茂說:“盡量把專業術語換成一般用語,從專家學者的眼光來看,或許不夠十全十美。然而,因為是小說,就不能讓讀者看起來很緊張。要讓生產現場之外的人也能看得懂,也能明白。”
其次,“日本版”要有長度,要有分量,但不能分成兩部分,分成兩冊。開本為四六開本(788mm×1091mm),頁碼為520頁。久我茂說:“我本身就不喜歡閱讀A5開本的分成兩部分的書,和設計師一商量,盡可能地壓縮頁碼,文字有不太通順的就理順。要達到一般讀者讀起來也覺得輕松的效果”。
第三,盡管“日本版”很厚,但本體價格(即不含消費稅的價格)只定在1600日元,印刷冊數為3萬冊。久我茂說:“只有銷售才看得出成敗。計算本體價格,不印1萬冊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價位。咬了咬牙,就定在1600日元。冊數當初定在1萬冊,后來又改成3萬冊了”。
(三)取小標題引起興趣,刺激讀者的購買欲望
在“日本版”的開頭,設計了原書沒有的“出場人物一覽表”。原書只用1~40的數字分章節,“日本版”把全書分為8章,還取了標題。
因為內容很長,有了出場人物一覽表,對讀者就很方便。每個章節有了標題,往往容易刺激閱讀的欲望。原書的錯誤通過圖表進行訂正。把“美國版”翻譯成“日本版”,內容進一步完善,讀者無疑更容易親近。
(四)大牌書店給予大力支持,認為“這本書好賣”
“日本版”暢銷,與大牌書店的鼎力相助分不開。紀伊國屋書店的社長松原治,讀了“日本版”的長條校樣,向全店發出指令: “這本書好賣”。另外,八重洲圖書中心的總店一開始就采購了1000冊。
另外,設計封面采用的顏色是金黃色和黑色,反差大,很醒目,這也是原書沒有而“日本版”獨有的。“大人物”的推薦往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所以腰封的尺寸幾乎占據了封面的一半。
把“TOC”這樣的理論以小說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讀者,這大概是第一次吧!讀者的反響令人吃驚,最年少的讀者竟然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這是一本“就連中學生都能閱讀的商務書”,已然成為事實。
誠如所言,按照書上講述的進行實踐,就能成功。盡管屬于極其實用的商務書,但中學生也能閱讀。原書把艱深的理論用小說形式表述,“日本版”進一步處理成容易閱讀的書,讀者群體因此不斷擴大。這本翻譯書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不僅僅因為經濟環境的變化,更主要的還是日本方面的員工們做出了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