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出版業有三大發行渠道,即雜志發行渠道、教科書發行渠道和圖書發行渠道。
韓國的雜志發行,或以雜志社本社的總發行(在韓國又叫“第一手銷售”)和分社發行為支柱,通過書店銷售給讀者﹔或通過郵局的郵寄和“宅配便”的送貨上門,直接送達定期購讀者的手中。近幾年,由于雜志行情日漸走低,通過本社總發行和分社發行的作用在變小。在韓國,除了雜志以外,兒童書、學習參考書以及計算機方面的圖書,也大都通過本社總發行和分社發行的形式發行銷售。
韓國的教科書發行,渠道比較單一,一般由市、郡、區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選擇國家指定教科書或任選其他兩種教科書,供給各自管轄的學校。
與雜志發行、教科書發行不同的是,圖書的發行以委托銷售制、定價銷售制(即維持固定價格銷售制)為基礎,其發行渠道主要有兩個:1.通常渠道——出版社把圖書發給圖書批發公司,圖書批發公司批發給書店,書店零售給讀者。2.直接交易渠道——出版社把圖書批發給書店,書店零售給讀者。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從1990年以后,圖書的發行渠道起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像租賃商店、小型無人管理商店、讀書俱樂部、大型廉價書店、網絡書店、電視家庭自動購物等各種各樣的圖書發行銷售渠道。
銷售渠道過度競爭,實體書店不斷倒閉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在圖書發行上,通常渠道和直接交易渠道的比率為6:4。2000年以來,由于多種多樣發行渠道的出現, 通常渠道和直接交易渠道的比率發生逆轉,變成4:6。包括在直接交易渠道中的網絡書店、電視家庭自動購物等,為了開拓新的市場,采取了大幅度降價銷售的措施。出版社一方受電視家庭自動購物等魅力的誘惑,為了加快資金周轉和求得新的市場,也積極主動供給圖書,結果助長了降價銷售之風,放棄了堅守定價銷售制的立場。
圍繞是否實行定價銷售制,出版行業內部的裂痕越來越深。2002年開始實施的《出版及印刷振興法》,允許網絡書店對新書進行10%的降價銷售和無限制的讓利,不僅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的交易規則不同,而且就是網絡書店之間的交易規則也各有差異。這樣一來,出版社與書店的矛盾越來越深。
由于網絡書店、電視家庭自動購物等直接交易渠道的強大優勢,使得圖書發行的主導權,逐漸從出版社轉移到書店和讀者手中。新的發行銷售渠道的出現,削弱了傳統的圖書批發公司的功能,縮小了地方零售書店的經營規模,其經營基礎在根本上發生了動搖。
在2003年前后, 韓國共有銷售雜志、單行本圖書等一般出版物的實體書店2200家,由于銷售渠道的多樣化引起了過度競爭,使得實體書店不斷倒閉,尤其是各地無法應對激烈銷售競爭的中小書店,大量從街頭巷尾消失。據韓國有關方面統計,截止2007年上半年,實體書店已不足1300家了。
圖書批發公司的重復交易,使出版社吃盡苦頭
韓國的圖書批發公司,大中小型都有。在1996年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危機沖擊韓國以前,圖書批發公司有500多家。受到沖擊以后,圖書批發公司也大量破產倒閉,現在只有300余家。
在圖書批發公司中,其業務能力可以覆蓋整個韓國的,有BOOXEN、松仁圖書、韓國出版協同組合、學園圖書、圖書有利(原名叫“東國出版銷售”)等。作為代表性的出版物物流公司,有坡州出版物流、文化流通圖書、韓國出版物流中心、斯萊社、松斯萊公司等。
因為發行結構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出版社和書店在同圖書批發公司打交道的時候,除了得到擁有廣闊“勢力范圍”的大牌圖書批發公司的實惠以外,更多的是從各地過多的圖書批發公司的交易中吃到苦頭,這就是重復交易。重復交易的直接惡果就是造成書店向出版社大量退貨。從圖書批發公司的角度看,這種重復的出版物交易狀態,實際上反映了圖書批發公司之間非正常的過度競爭。在韓國,不存在可以反映出版產業全貌的信息體系,出版社對出版物的生產制作、對出版物的庫存管理,都是拍腦袋隨意為之。過剩生產帶來的生產、發行、物流等方面的成本,變成出版社的沉重負擔。出版物在市場上的銷售行情一旦停滯或下跌,出版社既要背上不良庫存的包袱,還要為大量退貨支付費用。這等于是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在2006年與2007年之交,韓國的出版專家指出,從表面上看,韓國出版業的圖書退貨率最低為20%,最高為45%,而實際上,韓國現在每年出版的圖書,真正銷售出去的只有50%左右。這充分說明出版流通領域問題很多,過程缺乏透明度,經營效率低下,無限期的委托銷售有害無益,整個出版流通體系越來越落后,因此,除了改革,別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