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工作中策劃與加工的分離已成為提高出版效率與效益的有效途徑。策劃編輯如同“凸”字,是外向的;文字編輯如同“凹”字,是內向的。因各有職能而分開,有機地拼在一起也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一、編輯工作分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策劃與加工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工作,對編輯素質的要求也不相同。策劃編輯需要視野開闊、思維敏捷、信息靈通、社交面廣、公關能力強;文字編輯則需要扎實的文字功底、較高的文化素養、廣博的知識面。根據編輯的特長和優勢分設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既可使策劃編輯擺脫繁瑣的案頭工作,集中精力跑市場,抓選題,又能讓文字編輯專心致志于案頭工作,心無旁騖。
二、編輯工作分工后存在的問題
實行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分工,提高了編輯工作的效率,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
(一)激勵機制不到位,影響文字編輯工作積極性
出版社對策劃編輯考核的指標是其創造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而對文字編輯的考核主要是依據其書稿加工數量的多少。圖書創利、獲獎所帶來的物質獎勵與精神榮譽一般屬于策劃編輯,文字編輯的精耕細作未能得到合理的回報。這種考核制度雖然充分調動了策劃編輯的積極性,卻導致文字編輯過于注重加工數量而忽視加工質量。
(二)職責不明,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互相依賴
部分出版社對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的職責在某些方面沒有明確的界定,或是雖有明確的界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按章執行。策劃編輯忙于市場調研、策劃組稿、營銷宣傳,而忽視審稿。文字編輯不能充分領會策劃意圖,便標標字號、改改錯別字與病句,草草發稿。職責不明、互相依賴的后果必然體現在不盡如人意的圖書質量上。
(三)文字編輯加工的書稿往往與自己專業無關
策劃編輯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確立了明確的選題主攻方向,經過多年的工作積累,對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發展前景有著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策劃工作的主動性決定了他會選擇自己的優勢策劃選題。
而文字編輯工作則有其被動性,他所加工的書稿往往與自己所學專業沒什么關系。因為出版社雖然是根據自己的主攻方向與出書范圍配備相關專業的文字編輯,然而學科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文字編輯與策劃編輯很難做到相互對應。在強調規模出效益的今天,選題策劃往往呈現系列化、規模化的特征。這種需求使得不同專業的文字編輯在一段時間里同時加工同一類書稿,顧不上考慮專業分工的問題。另外,由于圖書市場變幻莫測,出版社的選題戰略規劃需根據市場做出及時調整,而編輯人員的調整絕非易事。
三、解決以上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與管理模式
文字編輯的加工工作是提高圖書質量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圖書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因此,在考核中,文字編輯的工作與圖書的效益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掛鉤,有利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提高圖書質量。
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與管理模式,將市場經濟引入到出版社內部工作中來,讓策劃編輯有權選擇文字編輯,并根據文字編輯所編圖書質量確定其報酬,使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得到最優化的配置。這樣,不僅有助于加強文字編輯的責任心,更為其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增加動力。
(二)明確職責,加強溝通與合作
出版社在管理中要對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的職責做出明確的規定,并按章執行。策劃編輯除了負責一切與策劃有關的工作之外,在書稿加工前應先行審稿,對書稿進行宏觀把握。策劃編輯只有親自審稿,才能發現書稿是否達到策劃要求,書稿結構是否合理。同時,策劃編輯要事先設計好圖書版式,并與文字編輯就加工時的注意事項進行充分溝通。
文字編輯在加工書稿時應養成勤查、勤問的好習慣。文字編輯在書稿加工過程中對任何疑點都不能輕易放過,要勤查工具書,勤與策劃編輯聯系,必要時直接與作者溝通。職責分明、積極合作,不僅能夠提高圖書質量,還能夠提升編輯的自身水平。
(三)文字編輯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
有經驗的老編輯大多成為策劃編輯,文字編輯一般由剛參加工作的新編輯、轉崗而來的校對人員和社外兼職人員擔任。他們雖然有一定的學歷,但要成為一名合格編輯,僅會標字號、改錯別字、糾正病句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文字編輯要在工作中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業務能力,以適應各類書稿。當代出版業對編輯的要求是不僅要做學有專長的專家,還要做學識淵博的雜家。作為文字編輯,應該把不斷擴大知識面,成為全能的雜家當做一種目標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