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開出版社所需要多少資金,錢都會花到哪里?為什么總是缺現金?100萬元新臺幣資本可能一下子就用完,就算有1000萬也可能多撐不了多久,然后你就面臨必須向銀行貸款,或者向股東要求增資的麻煩。
在你向金主交代錢花到哪里去之前,你自己當然應該先搞清楚創業資本是怎么不見的。你努力要求會計弄出完整的財務報表來,可是左看右看,就是覺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對勁。
單看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很棒,公司每年都賺錢,股東權益一年比一年高。可是股利呢?有現金可分嗎?沒有。不但沒有,反而還要向股東說公司缺現金,需要增資。報表不是說公司賺錢嗎?怎么會錢不夠?
稍微內行一點的人就會知道,第一個要追查的地方,一定是庫存(賬)。公司雖然賬上賺錢,但如果庫存也同步增加,套一句業內術語,錢都賺到倉庫里了。
庫存的書如果賣掉,公司就會有現金進賬,但庫存為何會增加,不就是因為賣不掉嗎?庫存賣不掉,現金進不來,資金當然就卡住了。庫存在財務報表里屬于資產項,庫存增加等于資產增加,因此也等于股東權益增加。所以只看財務報表說本公司賺錢,是很危險的。(大部分創業期的出版社,庫存一定會增加,你也一定需要夠多的庫存,才有辦法應付經銷商對你下的訂單。所以庫存并非越少越好,而是你得在多和少之間取得平衡。)
因此庫存是出版社的第一個錢坑。第二個錢坑則是在制品。這個會計術語指的是正在制作中,尚未變成書的成本支出。
出版社是文化事業,從某個角度看,是個高尚的行業,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卻是個前工業革命的行業。這一行的人都是文化人,都有才情,都有個性,也都不能忍受拘束、包袱、限制。因此寫作進度、交稿期限,那是說不得、測不準的。(這當然是籠統的說法,事實上許多有成就的作家,爬格子就像修行一樣,自律非常嚴謹,所有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絕大多數其實是不敬業的家伙。)
只要出版社開得夠久,編輯部就會累積在制品。有些是正常作業所需(每本書都會有制作期嘛),有些是不可抗力因素(人生總不免有各種意外嘛),有些則是太外行,以為既然是文化事業,就應該率性、自然,不能用進度管理來要求。
一旦在制品累積越來越多,成書遲遲無法完成,你的公司就麻煩了。資金陷在在制品中,甚至比陷在庫存書上還糟。庫存賣不掉,多少還有一點機會,看看能否用清倉的方式消化,在制品則幾乎沒有清倉的可能。
在制品如果不正常地增加,意思就是你有許多書始終停留在制作中。大部分延遲,你也許可以追蹤到一個外部因素,作者、譯者、攝影、繪圖、外編、審稿老師等。但如果每本書都是外部因素拖累,你就要小心,恐怕是內部編輯力出了問題,才會招來那么多外部因素使出版進度失控。
以上兩個錢坑大概對任何產業都適用,但出版業還有第三個錢坑,其他行業則比較少見。
出版社出書,差不多都有作者,只要有作者,你就得簽約,簽約的同時(或出書時)你都得先付一筆錢,這就是預付版稅,我們的第三個錢坑。
有時候你連作者的一個字都還沒看到,就已經估算那本書會賣幾本,早早把版稅都付掉了。至于書什么時候會寫完?什么時候可以付印?上市以后可否賣到預付版稅已經付掉的冊數?付錢的時候是沒有人知道的。
換句話說,前面兩個錢坑,每一個都會連帶影響后面這個。只要書做不出來、賣不出去,資金就不只陷在在制品、庫存,也會陷在預付版稅里。
以上三個錢坑,加上第四個通稱為生財設備的錢坑,合稱出版社的“四大資產”──怎么錢坑又變資產了?這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說法。從會計科目來說,那四樣東西都是你一毛不差花錢買進來的財產,你的公司有多少價值,四大資產是其中的核心。但從營運的角度看,每一筆資產都是從你的期初資本變成的,資金變成資產以后,什么時候會再變成現金,不容易預期,所以稱之為錢坑也是實至名歸。
你的會計如果沒有上述“四大資產”的概念,做出來的財務報表一定讓你一頭霧水,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錢都花到哪里去了。所以想開出版社一定得要注意以下這條出版社的“錢坑原理”:本期損益-四大資產的增加=現金貢獻
這是什么意思呢?舉例來說,今年你賺100萬,但你的四大資產增加了150萬,這樣你期末持有的現金,就會(因為一個負的現金貢獻)少掉50萬。現金貢獻如果一負到底,累積超過你的期初資本,就是你開始掉頭發的時候了。
這個原理是蘇拾平用來衡量出版社經營績效的工具,可說是一個資深出版人結合理論與實務,苦心醞釀的智慧結晶,無論對出版業的經營者、投資者、從業人員,以及產業本身的體質,都有重大價值。
這個工具對我們遠遠不只是個指標,它是編輯能力與營銷績效的考察工具(不只考察別人,也可以考察自己),也是穿透表象、理解出版行業運作本質的超音波透視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