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危機”已經是社會的一種現實問題,而從整個出版行業而言,“利潤危機”也已經是另一種現實。整個華文出版市場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大陸圖書市場目前還不是一個良性運作的市場,惡性競爭大量存在,加上未能理順的流通體制,不順暢的發行環節,這些因素都使發行成本進一步增加,使圖書利潤不可避免地流失,大陸出版業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模式至今仍是依托高投入、高庫存、高退貨、低現金流轉的粗放型擴張模式,再加上十分猖獗的盜版,圖書利潤的獲取更是雪上加霜。數據顯示,大陸每年相當大一部分紙張都是用在盜版盜印上,這些書的發行數額每年高達幾十億元。如果不能徹底改變這種模式,有關專家預測大陸書業從1995年開始的新的增長階段將會徹底結束。
市場流通不暢與技術落后
在香港、臺灣所面臨的是新書品種太多,無法消化,讀者在看到信息時不會馬上去購買,而是等有時間再去書店購書,一些書早就退回發行商或出版社,書店喪失商機,退書頻繁這會造成物流成本提升;新馬和北美地區是新書到貨太晚,無法刺激買氣,只能靠老顧客支撐和諒解。
雖然華文出版一體化的趨勢已趨明顯,但整個華文出版圈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可供操作的運作模式。目前,整個華文圖書產業市場化程度和運營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在各個華文圖書市場板塊的中小城市,缺乏規模經營和服務于真正讀書人群的品位經營;而許多出版社因市場戰略和發行成本等因素,在中小城市的圖書發行遲滯、覆蓋率低。這些都是導致市場流通不暢的直接原因。
全世界華文出版商目前面臨的另一個危機,就是內容生產者的腳步跟不上硬件生產者的步伐,內容載體的發展超越了內容的發展階段,或是硬件生產者取代了一部分內容生產者的功能,這種硬件生產者生產出的“內容”難免有粗制濫造之嫌,如許多電子詞典的“內容”往往是硬件生產者生產的。再者大陸的圖書市場還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出版社或音像出版社的領導層為了保住飯碗,選題策劃都是安全系數高的內容和別家產品雷同跟風較盛的出版物,很少有創新或創意出版品投資制作。在港澳臺及新馬地區出版產業沒有龐大消費市場支撐,業者也不敢貿然投資,而這種內容與硬件相脫離的情況,將是華文圖書市場發展的一大瓶頸,也是華文出版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礙。
只求數量不求質量
很多出版社由于只追求出版速度和品種數量,所以只能以犧牲圖書質量作為代價。書的質量下降,從內容到形式,表現在很多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踏踏實實的研究、考證,認真寫書的人少了,投機取巧的多了;
(2)注重圖書文字內容的少了,錯別字多了;
(3)原創的作品少了,翻印、盜印的多了;
(4)認真做選題的少了,追求塊大、字多、版厚、好賺錢的多了;
(5)注重圖書實用價值的少了,關注營銷手段的多了;
(6)正規管道出版的少了,名人出書、利用權力運作出書的多了。
有人指出,華文圖書“泡沫”時代即將來臨,而真正的圖書泡沫應是指那些出版企業有意無意之間制造出來的滯銷書。
當然,凡是有市場的地方,就一定有泡沫。有泡沫是正常的,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市場的選擇,從微觀來說,總不免重復投資,不免產生泡沫,但市場終究是無情的,它會自然地淘汰那些不符合市場需要的東西。所以哪里是真正的泡沫,哪些是看似泡沫而真實自有其內涵的東西,最好還是由市場來選擇,除非有真正深入的研究和調查,我們沒有必要去扮演預言家的角色。
一體化趨勢
目前,大部分業者已經認識到,華文世界板塊的各國和地區需要整合成為一個龐大勢力,才能跟北美與歐盟相競爭。不過由于華文世界板塊的各國和地區法規和市場結構不同,目前仍然停留在各自競爭的階段,無法像歐洲那樣共同合作,整合成為一個有力的聯盟。另外華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教育與文化方面,也是需要加強的部分,共同提升華人的知識與文化水平才能使華文出版產業在國際上有立足之地。
此外,目前世界華文出版業的新格局還呈現出如下幾種趨勢:一體化趨勢加強,主要表現在選題策劃的一體化、市場銷售的一體化和出版熱點的一體化;港臺市場趨于飽和、大陸圖書市場持續增長;除大陸和臺灣、香港以外北美地區圖書市場銷售依然領先,CD電子制品銷售突增;東南亞圖書市場特別是新馬地區華文出版基礎加厚,澳洲圖書市場也引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