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筆者來到金盾出版社少兒編輯室做兒童書。由于對低幼讀物市場不夠熟悉,于是開始做市場調研。經過了解發現,各出版社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看圖識字類圖書都多次重印,有的已發行幾百萬冊,最多的發行上千萬冊。看圖識字類圖書是否還可以再出版?是否還有市場?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版讀者才能認可?
經過分析,筆者得出的結論是:看圖識字類圖書雖然市場上版本很多,但每年學齡前兒童需求量很大,只要有新意,書做得好,仍然會有市場。
內容實用
怎樣才能突破呢?筆者把市場上識字類圖書都看了一遍,分析一下這些書基本上都是一個模式:上邊一個字詞,下邊是這個字詞的彩圖。只是有的稍微復雜一些,加上筆劃、組詞,是名副其實的看圖識字。如果我們進一步問:識字的目的是為什么?為了閱讀,是為了運用所認漢字獨立閱讀 。而市場上識字類書中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孩子喜歡但并不是書上最常見、常用的字,而且有的字筆畫多,不好認,不好寫,離開圖孩子還認識這個字嗎?
找到這些不足后,筆者和有經驗的低年級老師商量,請他們編寫一本最適合學齡前孩子用的看圖識字啟蒙讀本,要求是:
1.所選的字詞一定是常用的、常見的。
2.所選的字詞一定是筆劃簡單易學的。要由簡單的獨體字開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除獨體字單獨學以外,其余以句子和短語的形式出現。
3.生字按偏旁部首歸類,這樣學起來容易記住。
4.每個句子或短語都要短小、有趣、健康、有意義,要有畫面感,以便于插圖。
5.詞語要豐富,名詞、動詞、形容詞、介詞、代詞、副詞、感嘆詞都要有。信息量要大,涉及的知識面要寬。
這樣一來,編寫的難度很大。首先要找出哪些字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再有,怎樣把這些字放到一句話里,還要有童趣,有畫面,還不能出現筆劃多的生僻難寫的字。
為了讓孩子反復復習已學過的字詞,我們要求作者再編寫十首兒歌,作為書的最后一部分。兒歌全部用書中學過的詞語,讓小朋友學了字能搬家,離開原來的那一頁,換個用法組成新詞也能認識。要求所編的十首兒歌中只能有個別字沒學過,上邊加上拼音,其余的都是下邊加上著重點的學過的字。這種做法也是區別于其他同類書的新的編寫方法。增加了新內容,孩子的學習興趣會更高,反復出現已學過的字,能加深孩子對詞語的理解和記憶。
設計有新意
文字稿經過反復修改定下后,我們又和繪圖工作室進行溝通,給他們提要求:
1.每一個句子下邊畫一幅與之相配的生動、活潑的彩圖。
2.要畫成孩子喜歡的卡通畫。
3.版式要新穎。
這樣一來,繪圖的人也很辛苦,不是簡單畫個猴子、桌子、桃子就完了,而是得有背景、有畫面、有人物、有情節,一幅小圖一個故事。他們常常為一句話冥思苦想,怎樣用繪畫語言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更快記住詞語,并能增加想象力和講故事的能力。比如:“追趕野兔”四個字下邊,繪畫者畫了一只野兔驚恐地在前邊跑,一只老鷹兇狠地伸出爪子在后面準備抓住小兔子。這個畫面就比其他書上“兔子”兩個字下面畫一只小白兔要生動、有趣多了。家長和孩子會根據畫面邊講故事邊學字詞,好記而不枯燥。
另外,在設計書名時,突出“500個”四個字,用手寫體,放大后效果不錯,很活潑。順便說一句,書名雖然也用“看圖識字”四個字,但加“500個”這個虛數,是為了突出書的容量大。考慮到這本書的賣點就是學會書上的字后就能看書,于是我在封面封底上都加上“學會書中常用字,寶寶自己能讀書”幾個字作宣傳語,以突出本書的特點。
對出版資源再利用
這本書一上市,銷路很好,近5年時間銷出大約6萬冊。目前每月仍有約500冊的銷量,已經成為常銷書。
這本書打響了,出版資源是否還可以再利用呢?于是,總編輯提出可再改版,出這本書的雙色5元本的經濟實惠版,主要面對低收入家庭和農村小讀者。結果,5元本書比原來13.5元的書賣得更好,從去年上市到今年短短一年時間已重印四次,銷出近4萬冊,每月還有上千冊的發行量,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暢銷書。
通過策劃這本書,筆者的體會是:要想編出好書,首先要找準切入點,要符合市場的需求,要能夠打破已有的框架,勇于創新。在內容上要精心打磨,這樣一本4個印張不足千字的小書整整用了七個月才完成。另外,在表現形式上要有突破才行,這樣打造的圖書才能受到讀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