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戰略之父大前研一曾經說,M型社會來臨,貧富兩極分化,中產階級正在消失。對于臺灣的出版業來說,人們的閱讀時間也呈現著M型變化:受互聯網的影響,少年、青年、壯年的閱讀時間大幅減少,但兒童及中老年的閱讀時間穩定。
近期,臺灣出爐了三項統計發現,臺灣的青少年與中年人口閱讀時間未達全臺灣的平均值、圖書館的到訪頻率最低、借閱圖書量最少、不看書或很少看書者最多。
根據臺北市立圖書館2006年的紀錄,13歲到18歲的青少年是全館所有年齡層中書籍借閱最少的,平均借閱量分別是3.9萬冊至3.6萬冊,只約為小學生組6.7萬冊的一半;而《遠見》雜志于7月2日至4日期間,也針對臺灣23縣市18歲以上的1068位成年人進行“臺灣閱讀大調查”,發現目前正處于大學與研究所階段的18到24歲年輕人,上網已經成為最大的休閑活動,他們每周泡在網絡的時間為19.47至23.69小時,收看電視16.91小時,看書只剩下了3.38小時。而25到39歲的人,竟然超過三成表示很少看書,閱讀時間遠遠低于全臺灣的平均值。一項由臺灣師范大學圖書信息學研究所于2007年5月進行的網絡與實體的問卷調查,同樣發現,16歲到50歲的中青年人口,不僅圖書館到訪率最低,在職人士借閱8本以上圖書者,比例也相當少。
換言之,臺灣民眾從中學開始,一直到進入職場后的40歲甚至50歲,閱讀的風氣相當低落。以年齡分布來看,兒童與老年人竟成了閱讀的主要族群,最具生產力、支撐經濟發展的中青年反而不愛讀書,呈現M型的閱讀趨勢,這種閱讀現象為社會帶來了隱憂。
“臺灣的閱讀推廣活動,往往從青少年升學階段開始就劃上休止符了?!迸_北市故事協會理事長謝艾士如是說。她原本是致力提升學前與小學兒童閱讀風氣的故事媽媽,去年起,其與臺灣教育部門“焦點三百”閱讀計劃合作,深入臺灣的宜蘭、苗栗、連江三縣的中學,宣傳閱讀的重要性。但謝艾士透露,文憑掛帥、投考明星學校的風氣,讓閱讀相關活動在初高中很難延續,許多故事媽媽隨著家里孩子長大,陸續投入推廣青少年閱讀的志工行列,不料卻遭遇重重阻礙,讓她們非常忙亂?!盀榍嗌倌炅可碛喿龅臅倭?!”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侯秋玲也無奈地表示,“事實上,閱讀活動不僅與語文科目有關系,也時常被聯想在一起,導致其它領域的老師排斥推廣閱讀,認為占去數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習時間?!焙钋锪嵋彩枪适聥寢尦錾?,曾經在出版社工作,她發現,臺灣的圖書市場上,青少年書籍以文學性讀物居多,沒有適合的科普或知識類書籍,許多青少年甚至一直停留在小學程度的繪本,讓老師與家長難以接受閱讀有益其它科目學習的說法,也導致閱讀活動在初高中推行困難。
至于在職人員不讀書的問題,負責“網絡與實體問卷調查”的臺灣師范大學圖書信息學研究所所長陳昭珍認為,中青年到訪頻率低,似乎可以用職場工作人員比較無閑暇參與閱讀活動,工作時間長,無法經常造訪圖書館來解釋。同時,調查也顯示,在職人員使用計算機與網絡的時間最長,網絡逐漸取代書本,成為信息的主要來源,也很可能是圖書館到訪率與借閱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過有趣的是,在陳昭珍的研究中,雖然電子書是民眾希望實體圖書館能多多充實的館藏類型,但圖書館網絡化,卻并不符合大家的期盼,人們喜歡上實體圖書館,勝于逛圖書館網站。若依此推論,假使圖書館能加強硬件功能,多舉辦閱讀活動,初高中鼓勵學生讀課外書,企業形成領袖帶領員工一起讀書的氛圍,臺灣的閱讀風氣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不致被計算機科技或網絡全面取代,M型的閱讀型態也才可能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