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店的“銷結制”被許多人視為臺灣凌域金石堂事件的主要誘因,因為銷結的關系,書在門市不必付款,直到賣掉才需結賬,因此供貨商在書店放了多少書,就等于有多少資金綁在書店。凌域公司最后就是因為資金緊繃而導致周轉不靈。
在書業通路中,銷結制完全解除了零售商的存貨壓力,而供應端——中盤商則承擔了全部風險。在產業鏈上,這種關系可說是非常不平等。但通路為王又是圖書市場的現實,只要買方市場的趨勢存在,上下游交易關系就很難回復公平,總有一方顯得強勢。那么在“銷結制”的先天不平等之下,我們應該完全排斥,全面抵制嗎?這卻不盡然。
銷結制雖然有恃強凌弱的嫌疑,但從產業生態的角度看,卻有幾個有趣的價值。
一、銷結制保證只有能賣的書才能回收資金
過去月結制一出貨就列為應收賬款的方式,使得出版商的資金回收期比實際的成交期更短暫,因此在市場上形成了“以書養書”的奇怪現象,如果我們對以書養書、出新書換現金的出版型態覺得不妥,那么銷結制是保證可以阻絕的奇藥。
二、銷結制意味著銷售量必須透明公開
在這個強調信息的時代,我們很難看到哪個行業像圖書業這樣,門市把銷售信息秘而不宣,甚至當成機密情報出售圖利。商品在門市的銷售信息,本來應當作為產銷雙方調度物流、改善經營的重要情報,如果通路商不把廠商視為營業伙伴,反而當成榨取額外利潤的來源,那么雙方的關系就很難成為真正的伙伴。
銷結制在理論上是不容許封鎖銷售信息的。大家要依據銷售量結賬,可是在圖書業,有業者卻把銷售信息當成另一個可以賣錢的機密,要知道你結的賬是否可靠,還要花錢先買銷售信息,這樣不是很奇怪嗎?
合理的銷結制必然要建立在銷售信息透明公開的前提下,因為銷售信息透明,供貨商才可以更清楚他們的商品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小到再版數量的調整與控制,大到經營方向的規劃,都可以建立在更精準的情報回饋上。這對公司和產業整體都是好事。
三、銷結制提高了產業的進入障礙
如今,出版社不再是用少數資金就可以啟動運作的行業,過去你可能用200萬元新臺幣的資金投入出版,然后靠著新書產生的營業額,支持后續的營運。但現在你可能需要1000萬元的資金,才有辦法支持同樣的出版規模,因為所有未銷售的庫存,不論在門市或在倉庫,全部都積壓著你的資金。長此以往,出版業將會成為一個需要規模才能進入的行業,這將會阻擋許多一時興起的激情投入者,也會減少新手入行的機會。所有入行的人,由于資本龐大,它必須考慮更多,準備更多,各方面專業的要求更深,因此行業的整體質量應該會有所提升(當然,相對的,會有更多人因為跨不過門坎而失去進入的機會)。
除了進入障礙提高以外,理論上講,銷結制還對產業整體生態有獨特的價值(請注意筆者不是否認銷結制對供貨商的壓迫),因此銷結制不是不能談,而是如何談。如果供需失衡的情勢不變,銷結制被迫要發生,那么以下幾件事情是應該同時存在的。
透明
零售店的POS系統信息應該公開,至少對個別供貨商應該分別公開;同時,零售店的庫存必須可以查核,如果全面盤點有困難,也要設計可以抽樣查核的方案。抽樣后的盤存誤差,也要承認可以類推到整體。這些銷售信息如果不透明,無法查核,那么就跟銷結制的本意剛好背道而馳。沒有透明就沒有銷結,這是毫無疑問的事。
庫存歸屬
一方面在法律上,零售店庫存的所有權在供貨商的歸屬要明確,另一方面庫存必須容許所有權人自由調動。
失竊責任歸屬
零售店經營的商品失竊責任應該由通路承擔,一并計入銷結的付賬金額。這一點應該沒有爭議,商品的所有權雖然在供貨商,但是保管責任卻在零售店,如果商品遺失而通路不負責任的話,那里將會是個可怕的黑洞。
由于失竊數字必須靠盤點才能得知,因此所說的庫存查核,變成是確保失竊數不會失控的必要配套措施。
票期和折扣
相對于月結制而言,銷結制的票期應該更短,交易折扣也應該提高。
如果這些事情沒有同時發生,那么所謂“銷結制”就缺乏正面意義,只剩下赤裸裸的壓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