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恢復高考的30年來,通過
高考共為國家選拔了3600萬人才,已經有1000多萬名普通高校的本專科畢業生和近60萬名研究生陸續走上工作崗位。
1977年和1978年的冬、夏兩季招生,共錄取了40.1萬名大學生,只是參考人數的1/29,與今日中國高校2 :1的錄取比例相比,真有云泥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一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30年來,高考和高等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上世紀80年代,上大學是公費讀書、畢業分配工作,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高校并軌、擴招、學費增加、自主擇業,再到本世紀初的分省命題、自主招生。高考一直牽動著億萬人的神經,在爭議中前行。

1998年11月,當時在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工作的湯敏和夫人左小蕾,試圖通過擴大內需來啟動經濟,呈交給國務院領導一封信。在信中建議,在3至4年內使高校的招生量擴大一倍,新增學生實行全額自費,同時國家建立助學貸款系統,給部分有困難的學生提供貸款。這一建議,最終得到了包括時任國務院總理朱基等在內的高層認可。1999年初,有關部門擬定一個招生計劃,招生人數比前一年增加20%多,后來覺得幅度還不夠大,幾個月后增至47%。
于是,幾乎所有的大學都竭盡其所能地一改過去穩步發展的常態,躍躍欲試,開始了擴招大提速,連年擴大招生,規模前所未有。所有的高校都想在中國高等教育這個以人才為經濟增長點的大舞臺上搶占制高點。
在高校大擴招這塊誘人的大蛋糕的誘惑下,1999年以來,各級各類教育獲得較大發展,高等教育招生更是大幅增長。
自擴招以來,全國每年普通大學本、專科招生人數已從1999年的180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530萬人。截至2005年,在校生人數從413萬人增加到2300萬。其中民辦高校278所,本專科在校生約280余萬人。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只有115萬,2004年是280萬,而2005年達到了338萬,是2001年的3倍。
二
擴招猶如鉚足了勁的發條,勇往直前,增速不斷,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那并不讓人樂觀的就業率。
進入二十一世紀,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突然發現,找工作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2001年到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70%左右,雖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卻并不妨礙高校年年樂此不疲的擴招。部分高校的盲目擴張之風,已經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這種浪費還在繼續,且有愈演愈烈之感。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大學本科畢業生待業人數年年增長:2001年是34萬人,2002年是37萬人,2003年是52萬人,2004年是69萬人,2005年達到了93萬。就業率是多少,待業人數又是多少,令人關注。
國家發改委預計,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將達到495萬人。面對沉重的就業壓力,有的畢業生甚至表示,只要給其工作,寧肯不要工資。
其實,我們不應該因考試的弊病而否定這一制度,而應該從改進考試的內容和方式著眼,來改革這一制度。擴招與就業也并非一對必然的矛盾體。因為對于一個曾經以千萬人的青春為代價、狂熱地廢除過考試制度的社會來說,更應該不斷地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更趨完善。
三
雖然中國的高等教育才剛剛步入“國際化”發展階段,但就高等教育與整個社會的關系而言,當今,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并不多,一旦與發達國家相比,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而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的現象之所以發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教在某些領域某些專業的供給的增速上,大大超過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增速。結果,整個社會的吸納能力遠遠趕不上大學擴招的步伐,由此,出現一段時期內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脫鉤、不相適應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
高校擴招并不是什么壞事,至少它在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方面,功不可沒。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家庭對高教投入的大幅度提升,讀不起大學和就業難的雙重壓力,使不少人對高等教育喪失信心。但這不全是擴招的錯,從某種意義講,擴招不過是教育亂收費、高收費,就業壓力增大的替罪羊。
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在改革中不斷推動大學教育規模的增長,只有這樣,中國的教育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