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流步入新階段
在今年5月于成都召開的第十一次中日友好交流會議上,“戰略”、“互惠”成為定義中日關系的關鍵詞。
日中友協副會長井出正一認為:“日中關系一直是以‘友好’和‘睦鄰’為基礎的雙邊關系為前提,但在兩國元首最近發布的新聞公報中,‘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取代了以前的提法。使用擁有共同利益的‘互惠’關系以及‘戰略性’等詞語顯示了雙方要從大局出發來跨越兩國價值觀和政策的不同,具有積極意義。”。

據日方最新統計,2006年日本與中國內地的貿易額為25.4276萬億日元(約合1.65萬億元人民幣),同年度日本與美國的貿易額為25.1608萬億日元。中國首次成為戰后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日本在面對快速發展變化的中國時,應該站在新的角度,開展新的交流。”井出說。為進一步推進中日民間交往,他呼吁兩國繼續增進青少年的交流與互訪。他說,日本歷史教科書中對于近現代日中交往史筆墨甚少,這不利于培養青年人正確的歷史觀。只有兩國青年人通過頻繁交往消除抵觸情緒,相互尊重,才能增進對彼此國家、歷史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從而為日中關系的未來友好播下種子。
中日代表齊聚成都
共議“以民促官”新辦法
5月首次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十一次中日友好交流會議上,來自中日友好協會和日中友好協會的近200多名代表與會,共同探討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展。
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和“日中文化體育交流年”,雙方應從戰略高度看待日中關系,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中日友協和日中友協分別成立于1963年10月和1950年10月,雙方為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等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次會議主題為“中日戰略性互惠關系與民間交流”。與會者共同總結了歷史經驗教訓,探索新形勢下中日民間交流工作。全體會議之后,與會代表還將就發展中日兩國友好合作關系的具體話題進行深入交流。
“日本和中國應從戰略高度看待日中關系,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因此今后兩國政府和民間交流的開展都應該從戰略角度出發。”井出說。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后首次訪問中國展開“破冰之旅”,兩國領導人就構筑戰略互惠關系達成了共識,為改善日中關系營造了良好的政治氣氛。今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成功訪問日本,兩國在東京發表《中日聯合新聞公報》,確認努力構筑“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實現中日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崇高目標,標志著中日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和日本各自未來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雙邊關系的質量,因此兩國只有更好地實現各自國家的綜合發展,才能使未來中日關系向著更加健康、更符合雙方國家利益的方向發展。”中日友協副會長井頓泉說。
井出表示,日方愿同中方就兩國共同面對的問題如老齡化、社會福利、經濟發展和貧富差距、資源與能源利用、環境保護、打擊貪污腐敗等開展合作。雖然日中兩國在這些問題上性質、程度、時間等有差距,但卻是雙方共同面對的問題。
“相信理解對方的立場和所處環境,會進一步加強日中雙方的信賴和友好。”井出說。
2007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和“日中文化體育交流年”,為此雙方將舉辦一系列交流活動。今年秋天20名中國前世界乒乓球冠軍和30名中國武術選手將赴日本進行交流,10月將在西安舉行日本派遣遣隋使1400周年紀念活動,并組織日本小學生參加8月在北京舉行的日中友好城市小學生乒乓球友誼賽。
中日兩國培育青少年一代
發展友誼“常青樹”
據了解,未來5年內,日中將重點加強兩國青少年間的互往交流,讓他們相互了解溝通,正確認識、對待歷史。
1955年,還是在校大學生的現任日中友好協會理事長村岡久平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52年后,村岡在成都表示,“這一切的努力將為兩國鄰里友好培育出不朽的‘常青樹’”。
作為日中民間友誼的使者,村岡認為,兩國應重視推動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包括組織兩地學生間的互訪與交流等,這將增加對彼此的了解與溝通。
“日中兩國有著2000年的友好交流史和50年的戰爭史,我們有必要讓日本的青少年一代了解這些歷史,這有助于兩國國民從青少年時代就培養友好感情,將有效促進中日友好關系的永久發展。”
1956年,日本最大青年團體日本青年團協議會派團訪華,邁出了二戰后中日青年交流的第一步。1984年,日本組織3000名青年訪問中國,代表團應中國政府邀請在天安門觀禮臺觀看了當年的國慶閱兵式。時任日本駐華公使的一位老外交官至今仍對此津津樂道,稱其“把中日關系推向了一個高峰”。同時也認為,直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日關系得以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與當時兩國間大規模的青年交流不無關系。
對于目前交流現狀,“中日在青少年交流方面沒有展現出明確眉目”。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井頓泉說。他指出,在日本總有一小部分人,對中國懷有偏見和先入為主的看法,不希望安排訪華的日本高中生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但是作為中方來說,希望日本高中生能客觀地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方面,都應該了解,使他們對中國有正確全面的認識。
中日兩國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來,以友好城市關系為主體的地方政府交流活動同中日友好交流相結合,兩國國民廣泛參與,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近幾年來,中日兩國加大互派學生交流學習力度,不僅重視眼前的睦鄰友好關系,更是把中日友好關系當作一個長遠的目標。
據統計,目前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占留日外國學生總數的60%以上,中國學生已經成為日本各大研究生院的主要生源;而中國也一直是日本學生留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據日本使館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超過13000名日本學生在華留學。
從今年開始,日本政府將不斷擴大日中青少年交流項目名額,對更多中國高中學生發出邀請。相關部門設立了“日中21世紀基金”,投入合計100億日元規模基金用于扶持該項目。此外日本政府還將投入5億日元,作為日中交流事業費,以一直以來從事對華文化交流活動的日中友好會館為基地,不定期邀請中國高中生到日本進行為期10天左右的短期交流學習。
“絕不容許歷史逆流
破壞中日友好的東風”
村岡久平5月23日在四川成都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日兩國領導人實現互訪,目前雙邊關系“嚴冬過去、春天來臨”。兩國友好團體應繼續合作推進民間交往,為日中戰略互惠關系的長久發展提供動力。
“政治和經濟就像人體的動脈一樣,而體育、文化等民間交流就如同靜脈,兩者必須相互依存、互相結合,人體才能平衡。”村岡說。他指出,政府外交在日中兩國關系中扮演主導角色,為雙邊關系的發展奠定基調。而民間交流則能夠通過培養國民感情,為這種基調創造了社會環境和氛圍。
村岡說,過去幾年間日中關系一直面臨“政冷經熱”的局面,自去年秋季起兩國關系開始“回暖”。而這種變化得益于兩國領導人改善雙邊關系的決心和行動。
村岡表示,當前日中關系中依然存在令人憂慮的消極因素,日本國內右翼勢力依然存在。消除影響日中關系的消極因素是兩國領導人面臨的課題,改善和培養兩國國民感情十分重要。他說,兩國領導人正常往來,有利于推動兩國民間交流,有助于改善兩國的國民感情。日中友協也將為消除日中關系中的不利因素而積極努力。
“雖然現在日本國內右翼勢力仍在活動,我們對這種違背歷史潮流的勢力要有清醒的認識,決不容許這股逆流破壞中日友好的東風。日中雙方對此都要有堅強信心。”村岡說。為進一步推進中日民間交往,村岡呼吁兩國友好團體繼續增進青少年的交流與互訪,以培養中日未來穩定關系。
村岡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日中青年交往的重要性。1955年11月,當時還是學生的村岡跟隨日本首相片山哲第一次訪問中國,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在會見中提出,未來3年內將釋放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的1000多名日本戰犯。1956年6月至1964年3月間,在該所關押的日本戰犯分期分批被全部釋放回國。
“聽到這一消息,我感到全身血液都沸騰了,在場的人也都被中國領導人改善中日關系的決心所深深感動。這也是我為什么后來決定終身致力于推動日中友好事業發展的原因之一。”村岡說。
“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沒有哪對鄰國像日本和中國一樣有著2000多年的交往史。”村岡說。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同時也是日本向中國派遣遣隋使1400周年紀念。正是兩國先輩的友好交往積累了豐富的資源,日中兩國現在更有理由珍惜和發展友好關系。
“相信通過兩國政府層面和民間交流同步推進,日中兩國友好關系將能實現持久發展。”村岡說。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