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7上半年,滬深股指像是被注入了興奮劑,不斷創出新高,每天有幾十萬人開戶入市,當滬深股票賬戶總數已突破1億的剎那間,股市幾乎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了。不過在這漫天的股市浪潮中,也在不斷上演著一出出喜劇、悲劇、鬧劇,而莊嚴的法庭,不幸成為這一幕幕戲劇演出的場所之一。
本期選取當前大牛市背景下的兩起典型訴訟,提醒讀者,炒股與掙錢之間沒有等號,股市從來就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既源于證券市場固有的特征,也源于某些不法分子乘機鉆空子——
案一:狀告杭蕭鋼構
一般而言,股市太牛,出現什么樣
的“神話”人物也不奇怪,幾乎每天都會出現股市的“名人”。杭州年僅24歲的殷琴一夜之間也成名了,不過,這一次不是因為她憑借股市暴富,而是因為炒股虧了。雖然算下來才虧了一萬多,但她居然想起去法院討回公道,把虧了的錢追回來。
2007年5月25日上午11點半,殷琴委托的律師厲健走進杭州市中級法院,一紙訴狀將浙江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杭蕭鋼構”,代碼600477)及法人代表單銀木等四名高管告上了法院,要求賠償15244.38元,包括股價差額、傭金、印花稅及利息等。在材料遞交20分鐘后,杭州市中級法院已出具受理通知書。
正是這一舉動,殷琴的起訴成為全國首例針對杭蕭鋼構發布虛假證券信息造成經濟損失而要求賠償的案件。

欣然入市
殷琴大專剛畢業,先在一家公司求職,隨后辭職在杭州一所大學附近開了一家玩具店,規模不大,倒也舒適。何況,她現在也正在一所高校讀“專升本”。
2006年下半年開始,股市越來越熱,看著身邊不少朋友都從股市里賺了錢,殷琴有些心動,盡管學計算機專業的她并不太懂股票。到了2007年1月,一位好友向她報喜,說他投進30萬元炒股,半個月賺了兩萬多。殷琴便再也按捺不住了,1月29日,她去附近的證券公司開了股票賬戶,想的是“賺點小錢”。有朋友的“技術”支持和“榜樣”鼓勵,短短兩個月里,殷琴投入4.8萬元,就賺了1萬多,這比開個小店賺錢要輕松,來得也快些。
嘗到甜頭后,殷琴便琢磨著買一只會漲得狠的股票。這時,有一位老朋友向她推薦當時很受青睞的杭蕭鋼構。由于杭蕭鋼構公司在蕭山,殷琴以前路過,感覺公司蠻大的,于是動了心思。再查詢了一下該公司財務報表,以及相關新聞,感覺杭蕭鋼構的業績還行。而且,不久前,杭蕭鋼構還出示公告說在海外談成了一筆300多億元的大項目。
仔細思考之后,殷琴決定豁出去。
選擇黑馬
2007年4月18日,她賣掉了手上所有的股票,換來6.4萬元全買了杭蕭鋼構,每股16元,共4000股。當天,收盤價就漲到17.64元/股。殷琴一陣高興,但第二天,又跌到17元、16元,最后收在15.98元/股。殷琴便有些擔心了。
殷琴的一位老同學是資深股民,知道她持有杭蕭鋼構,便打電話勸她趕緊拋:“報紙都登了,杭蕭鋼構漲瘋了,證監會在查它,你還不拋?”
盡管她已經了解,4月4日,證監會向杭蕭鋼構下發了《立案調查通知書》,但是此后杭蕭鋼構不斷接受多家媒體采訪,表示“證監會調查已基本結束”,“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公司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并不存在違規情況”等言論。
不過,現在拋出便肯定虧,覺得賺錢不易的殷琴舍不得放手。她還期待著,借助這個大牛市,杭蕭鋼構可以轉敗為勝,不過,事與愿違,杭蕭鋼構一直在跌,再也沒有超過17元/股,于是,短短十幾天,殷琴虧了1萬多元。
4月28日,上海證券報報道“證監會認定杭蕭鋼構信披違規,涉嫌犯罪人員的有關證據和線索已移送公安”,中國證券報報道“證監會擬對杭蕭鋼構行政處罰,部分涉嫌違法犯罪人員已被采取限制出境措施”。殷琴懷著忐忑心情度過了五一長假,她的那位老同學又打來電話,說報紙都登了,杭蕭鋼構的合同是假的,你再不賣,還要跌。
于是,趁著長假后開市的第一天,5月8日,杭蕭鋼構最低跌到11.55元/股。殷琴左思右想,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她將杭蕭鋼構拋空,12.2元/股。一進一出,虧了1.52萬元。這一下,股市折騰幾個月,資金又回到原來的起跑線。可是,就在她拋出股票的當天下午,杭蕭鋼構又奇跡般地漲了,下午收盤漲停,13.55元/股!之后,數個漲停板,一路攀升。
被處罰后,股票還狂漲,似乎不符合任何已有的經驗。老同學的勸告也是好意,雖然郁悶,但是殷琴也不好意思去埋怨老同學。一天,無意中看到報道說杭州一位律師在講杭蕭鋼構的事,這名律師就是厲健,他也是去年成立的“科龍、德勤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全國律師維權團”成員。殷琴眼前一亮,輾轉找到了這位律師,繼而有了這場訴訟。
紛爭焦點
厲健介紹,在這類案件中,如果投資者因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虛假而發生投資虧損,便可通過法律途徑向上市公司及相關高管提出賠償。比如,殷琴在杭蕭鋼構信息違規披露之后,買進該股票(4月18日);然后在有關媒體報道“證監會認定杭蕭鋼構信息披露違規”之后賣出股票(5月8日),并產生虧損。所以厲健認為,“殷琴購買杭蕭鋼構股票導致的投資損失與杭蕭鋼構的虛假陳述存在因果關系,故而應當積極維權。”
不過,記者注意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投資人如果在虛假陳述揭露日之前已經賣出證券,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據了解,法律實務界大體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是2007年4月28日,相關媒體報道中國證監會已發出《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處罰字【2007】11號),擬對杭蕭鋼構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第二種觀點認為是2007年5月14日,根據杭蕭鋼構重大事項公告,公司已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罰字[2007]16號)。
公開數據顯示,從今年2月12日到5月24日期間,杭蕭鋼構上漲超過5倍。除4月5日、6日及4月17日到4月30日十個交易日外,杭蕭鋼構基本上天天漲停。5月14日,上述公告發布后,該公司股價也是七八個交易日連續漲停。
“我們傾向于虛假陳述揭露日應為2007年4月28日。”厲健坦言,由于相關司法解釋對虛假陳述揭露日如何認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虛假陳述揭露日如何認定,直接關系到該案原告是否獲司法支持及損失計算結果。所以該案還凸顯證券業維權的一個法律爭議焦點。
訴訟接龍
據了解,杭蕭鋼構一直沒有對這起訴訟發表置評,但是毋庸置疑,殷琴的起訴只是開了一個頭,隨后,這類案件接龍般延續起來。“在此案的受理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目前很多股民維權意識比較薄弱,大部分人還不知道可以通過起訴上市公司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厲健表示。
在4月30日,5月8、9日,杭蕭鋼構的股票交易量都在兩三億元左右,厲健認為應該還有一些人站出來起訴。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殷琴起訴后,浙江省內還有十幾個股民找到他希望索賠,幾分鐘前還有一位青海的股民打電話來,“他損失了二十多萬,我讓他把材料寄過來。”
上海王女士也是如此,她于4月11日、16日共買進112500股杭蕭鋼構公司股票,且在4月26日賣出了12500股。4月29日,在有關媒體披露了證監會擬對杭蕭鋼構進行行政懲罰的消息后,杭蕭鋼構虛假陳述的違規情形由此披露出來。為此,王女士于2007年5月8日賣出其余100000股股票,經濟損失達733623元。日前,王女士也在委托上海律師提起訴訟。
而早在5月17日,宋一欣律師和陶雨生律師、薛洪增律師、張瑜律師等四律師在《中國證券報》上發表聯合征集委托代理啟示,為權益受損的杭蕭鋼構投資者提供維權法律服務。此舉在證券市場中迅速引起反響,也被稱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二次牛市法律維權第一案。
根據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證監罰字[2007]16號),杭蕭鋼構在信息披露中存在兩類違法、違規行為,一是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二是披露的信息有誤導性陳述。宋一欣在博客上撰文說,“如果是證監會處罰錯了,杭蕭鋼構及其高管人員,完全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復議,乃至行政訴訟,要求撤銷相應的行政處罰決定;如果是新聞媒體質疑錯了,杭蕭鋼構完全可以對有關新聞媒體提起名譽權侵權訴訟;如果是律師為投資者維權錯了,最后自會通過有關人民法院的判決,得出正確的結論。”
路在何方
對于這場“股市鬧劇”的結局,厲健和薛洪甑都相當樂觀,認為這場官司必勝。只不過,厲健對于賠償的比例是否100%表示了一些不確定。無論結局如何,這一次集體訴訟無疑是“一場對股民的教育運動”,證券市場的規范化還任重道遠。
事實上,此前已經有一些類似案件得到賠付。日前,ST銀廣夏就曾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歷時多年的股民訴訟案已經全部了結,公司將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的方式向500多位中小股民訴訟原告支付賠償股份。
而早在2005年4月,錦州港(行情論壇)(600190)就因為證券虛假信息糾紛案,向82名錦州港股民分別獲賠各自訴訟標的額的65%,總賠償額高達176萬余元。
截止發稿時,據最新消息,經報浙江省檢察機關批準,浙江省公安機關對涉嫌泄露內幕信息罪的犯罪嫌疑人羅高峰(和訊網注:杭蕭鋼構證券事務代表)、涉嫌內幕交易罪的犯罪嫌疑人王向東、陳玉興(和訊網注:杭蕭鋼構前證券事務代表)執行逮捕。 宋一欣律師認為,杭蕭鋼構3人的被批捕,除了內幕交易和信息批露方面問題外,3人很可能從該事件中獲利。從目前透露的信息看,杭蕭鋼構事件還有向縱深發展的可能。宋律師說,他目前非常關注該事件中是否有人涉嫌操縱市場,相關部門是否會有進一步措施。無論如何,三人的被批捕是法治的勝利。
案二:狀告“專家薦股”
內參炒股,真有這回事嗎?
股市紅火,除了個別上市公司違規違法擾亂股市外,證券咨詢業也不會安心,魚龍混雜的市場里,常有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除了上述杭蕭鋼構案外,一個沒有資質的公司居然也大肆攬客,聲稱自己“內參炒股”,只要使用該公司開發的軟件《絕代雙嬌》,就可以享受“專家薦股”,就可以保證盈利30%,而這部軟件更被賣到每套50000元的高價。
倘若這么高價的軟件讓消費者就此在股市上“春風得意”,如有神助,那也就好了,關鍵在于“專家薦股”最后還不如自己選股更劃算,這樣,兩起與此相關的訴訟就此展開。
2007年5月15日,上海浦東法院開庭審理了與這專家薦股相關的兩起案件,兩案的被告都是上海股來鑫投資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股來鑫公司)。

第一起案件的原告是吳瓊,四十多歲的她,炒股已經多年,在2006年7月期間,經朋友介紹去本案被告股來鑫公司咨詢股票,該公司工作人員熱情推薦吳瓊加入該公司成為會員,并保證由專家分析師金悅親自指導股票咨詢軟件《絕代雙驕》的運用,保證盈利30%,會員費5萬元。
當天,吳瓊就先付了5000元定金。第二天上午,吳去醫院看病,股來鑫公司的員工已經早早等在了醫院門口。“我又付了4.5萬元,只拿到了一張光盤。后來收到的發票上還寫著:軟件服務費。”2006年8月,股來鑫推薦的分析師金悅離開了該公司,而之前,金悅也沒指導過吳瓊,吳瓊打開軟件一看,發現所謂的軟件,其實是在網上可以隨意免費下載的股票行情軟件,這時候吳瓊才如夢初醒,大呼上當。“我立刻要求對方退款,但是對方拒絕。”
直到2006年10月,上海市工商局發布消息:經上海證監局查證,股來鑫投資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未取得中國證監委核發的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格證書,不得開展證券投資咨詢業務。這時,吳瓊才堅定起來,訴訟,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回想起這番遭遇,吳瓊向記者坦陳,“自己炒股,反而盈利不少,我不僅把5萬元損失補回來了,還盈利超過150%。現在這次訴訟,主要是為了爭口氣。”
被告股來鑫公司則在法庭上表示,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書,原告吳瓊向公司購買股票操作咨詢軟件,公司提供的是如何操作該軟件的售后服務,所以吳瓊支付的5萬元實際上是“絕代雙驕”的價款,雙方之間僅僅是買賣合同關系,只要軟件沒有問題,公司就不退還“購買款”。
最后,法院認為,根據《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原、被告所簽訂《協議書》約定的由被告提供的服務,屬于證券投資咨詢服務范疇。雖然從形式上看是吳向股來鑫公司購買軟件及服務的買賣合同,但二者之間實為證券投資咨詢服務合同關系。鑒于股來鑫公司未經相關部門批準即從事證券服務,其與吳簽訂的合同違反了《證券法》的強制性規定,故《協議書》無效,股來鑫公司應將5萬元全額返還吳瓊。
但是,法院也并沒有完全肯定吳瓊的行為。本案審判長、浦東法院院長丁壽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指出,吳在和股來鑫公司簽訂合同前,理應且完全可查知股來鑫公司是否有從事證券投資咨詢業務的資質,她對此未盡審核義務,進行股票投資也無充分的風險防范意識,對引發本案糾紛也存在一定的過錯,因此吳要承擔訴訟費的30%(約603元)。
專家薦股,是推銷炒股軟件?
就在上一個案件宣判完畢,另一個相同性質的案件隨即開審,被告仍是股來鑫公司。
案件中的原告也是一個年紀與吳瓊相仿的媵納,與吳不同的是,她沒有完全支付5萬元會員費,而是先行支付了3萬元,約定賺錢后再支付余款,孰料在接受咨詢服務后,她的投資反而虧了近5萬元,故而起訴股來鑫,要求被告退還3萬元,賠償所虧錢款。
媵納在庭審時表示,她按照股來鑫所推薦的股票操作,要么買不到所需的股票,要么買到了就是下跌,故而損失慘重。當其發現股來鑫沒有資質時,遂向浦東公安局報警,并于2006年底提起訴訟。
當天庭審結束,媵納的案件沒有當庭宣判,但是主審法官告訴記者,這類案件的重點在于炒股的損失是否該賠,或者賠多少。關鍵在于其損失與被告的推薦有無必然聯系,還有就是雙方有無過錯,而且要證明這些問題,原告的舉證責任比較重。
據了解,中國證監會于2007年5月11日就發出通知,隨著市場不斷活躍,大量缺乏風險意識和風險承擔能力的新投資者入市,市場違規行為有所抬頭;證監會各地方派出機構、交易所、相關協會和公司要加強投資者教育,防范風險。
而股來鑫案系滬上首例因專家薦股引發的金融案件,該案引發的問題令人深思,被告公司借專家薦股名義,實為推銷軟件,而這種行為卻缺乏監管,存在監管“真空”,在目前大牛市的股市行情下,此類行為急需規范。浦東法院丁壽興院長就告訴記者,“目前股市行情持續上漲,廣大股民紛紛投資股市,特別是一些從無炒股經歷的股民,盲目購買‘薦股軟件’是十分不妥當的”。
浦東新區法院隨后將向有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提醒廣大中小股民當下保持正常的心態和清醒的頭腦,如果需證券投資咨詢也應慎重選擇有資質的機構,同時,相關政府部門也應該對不具備資質的公司違規提供證券咨詢進行處罰。丁壽興還表示,目前個別投資者中已經出現抵押房產炒股、拿養老金炒股的情況,特別是一些從無炒股經歷的股民盲目購買“薦股軟件”,這種現象應引起注意。廣大中小股民要保持正常的心態和清醒的頭腦,不宜有“一夜暴富”的心態。
(案中人物為化名)
編輯:孫薇薇
案后語:
實際上,上述兩起案件前景還是樂觀的,法院受理案件并且及時判決部分案件,支持了普通股民的維權舉動。不過,股市的健康運轉除了司法的最后保障外,股民的理性與冷靜、上市公司的守法、證券相關企業的誠信、監管部門的稱職負責,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