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凝固的,也是嚴峻的。拂去歲
月的風塵,記憶會打開人們腦海的閘門……
一
在那個“徹底搞好文化革命”的狂熱年代里,中國的教育制度也未能幸免。1966年6月18日的《人民日報》第一版發表社論,廣大工農兵群眾、革命學生和教師,早已對舊的招生制度,表示“無比憤慨,迫切地要求把它扔進垃圾堆里去”,“舊的招生考試制度,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絆腳石。”高考終于成了被打倒的對象,全國高校停止招生。
1972年,招生工作恢復,但這一次只“選拔具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工農兵入學”,取消文化考試,從此,沒有任何文化考試的推薦選拔制度開始正式實行,這種制度招來的“工農兵”學生,有的甚至連基本的文化知識都不具備,這場浩劫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人才斷層,大學教育面臨危機。
1977年6月29日—7月15日,教育部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討論參加高考的學生資格。但是,在這次會議上,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劉西堯等主要領導與到會者,只把自己的熱情停留在聲討“四人幫”、批判“白卷英雄”等表面工作上,在會議討論到最主要的議題時,仍然是舉步維艱,蹣跚不前。
8月4日—8日,在復出不久的鄧小平的提議下,召開了一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邀請了包括周培源、童第周、蘇步青、于光遠、王大珩在內的40多位教育界專家在人民大會堂暢談教育。8日,鄧小平跟大家說的第一句話是:“我今天主要是聽聽大家的意見,向大家學習,外行管內行,總要學習才行。我自告奮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同意了。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

……
與會人士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都情緒激昂地講出自己心里憋了多年的話。他們一致建議國務院下大決心,對現行招生制度進行改革。
8月13日至9月25日,第二次高等學校招生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建國以后時間最長,且具有轉折意義的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1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
會議決定,恢復高考的招生對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返城的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會議還決定,錄取學生時,將優先保證重點院校、醫學院校、師范院校和農業院校,學生畢業后由國家統一分配。
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文件規定:廢除推薦制度,恢復自愿報名,統一考試,擇優錄取。
二
恢復高考的消息如同一聲春雷,在百姓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中國教育如同一列多年停滯不前的火車添足了燃料,就要向著美好前景飛奔。
1977年12月10日—13日,關閉11年之久的高考考場大門終于重新打開。這也是唯一一次在冬天舉行的考試,最終570萬考生走進了考場,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有1160萬人。迄今為止,這也是世界考試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考生年齡參差不齊,最小的只有十三四歲,最大的則有三十六七歲。一些82屆畢業生回憶,在當時,他們最愛開的玩笑之一就是,年長者對年幼者說“我都可以把你給生下來。”
對于當時已執行了幾十年計劃經濟,資源嚴重匱乏的中國來說,如何解決如許考生參考的試卷紙張,竟然成了一個叫人頭疼的大問題。問題最終反映到鄧小平那里,鄧當機立斷,決定將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計劃暫時擱置,調配相關紙張,先行印刷考生試卷。

如果要考試,就要印試卷,要評卷子,考生們總要出一部分錢,全靠國家拿也是很困難的。大家希望報名費能夠定在1塊錢。當時的中央領導拍板說,不要增加群眾的負擔,收5毛錢就行了。
畢竟已經事隔多年,都不知道該怎么做,所以1977年冬天的考試,并不是全國統一試卷,而是由各省分別命題。政治、語文、數學、理化史共4張卷子,可以加試外語。全國的試點選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百色地區。也并非因為鄧小平組織過百色起義,追求什么紀念意義,而是覺得百色比較偏僻,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問題能暴露得充分一些。
三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公布了高等學校恢復招生制度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將于1個月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這一下子攪動了天下學子的心。全國人民尤其是“文革”以來被嚴重耽誤了前程的幾代青年,得到了空前鼓舞,他(她)們要找回自己失落在運動、農場、田野工廠和軍營的青春,踴躍到所在地區或單位報名,要求參加早應參加的高考。
恢復高考并不是簡單恢復了一個入學考試,而是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重建。并在全社會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
那場中國歷史上規模龐大的考試,它所恢復的不單單是上千萬考生的信心與希望,更直接成為一個國家得以復興的基本,許多人的命運從此發生改變。就連那些曾經地位極其低下,甚至一度被呼為“狗崽子”的人,也預感到他們命運即將出現的變化。
鄧小平親自對高考招生繁瑣的政審條件作了大段刪改,明確指出:“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政治歷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有這幾條,就可以了。總之,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按照一些82屆畢業生的說法,當時的考題其實并不太難,一個現在的合格中學生都可以輕松地考個好成績。但是,對于當時一些考生來說,這卻無疑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都難的事情。10年間,他們的手上,過早被鐮刀,工廠的機器打滿了老繭,考卷對他們很明顯是一種非常陌生的事物,有很多人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情來報名參加這一考試的,而對于滿身瘡痍的中國來說也別無他途,只能降格以求,以便盡快培養出一批自己的大學生,用以替補這臺龐大的機器身上嚴重稀缺的零部件。
高考制度的恢復,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