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國內高等學校的本科教學質量,教育部規定自2003年起,實施“五年一輪”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制度。應該說,這種舉措在客觀上提升了被評估院校的教學基本建設、教學改革以及教學管理水平,達到了“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目標、但是,教學只是高校社會功能的一個方面,要全面、科學地評估大學,科研應該是不可或缺的指標選項。沒有科研實力及其本身代表的學術影響力作為支撐,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就難以被社會認同。這樣看來,教學質量評估勢必會衍生出另一個更具“大學”意味的課題——高校科研評估。
遼寧省教育廳科技處馬哲偉調研員組織編著的《高校科研評估》一書以專家的視角提出了高校科研評估的標準,同時也為高校的科研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方向。而月,該書與時俱進地關注到了高校科研發展的最新形勢和趨勢,對大學科技園、產學研一體化等新興的科研形態也給出了評價依據,
總體看來,本書至少在四個方面體現出了自身的特色:
第一,完善了高校評估的內涵,尋求高校教學與科研的均衡發展
高校應該側重于科研還是教學? 抑或是雙管齊下,兩手都要硬?本書或許沒有直接給出該問題的答案,但從作者主題設計和思考路線來看,教學與科研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說教學是高校履行社會功能的首要任務,那么科研則是高校贏得社會信任、保證高質量地傳道和授業的前提。在這個意義上說,科研是高校得以立足的根本,因而科研評估應更先于教學評估:
第一,超越了學科個性特點的限制,在一般的意義上給出高校科研評估的標準,同時也為單個學科的評估留有中間
高校科研評估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到具體學科特殊的科研規律,對不同學科的一視同仁則可能有失科學性和公允。該書作者適當地抽取了不同學科在科研方面的共性規律,并在共性前提下考慮個別學科特殊的科研活動,以整體觀和大局觀審視了高校科研發展的考核標準。
第三,突破了高校管理方面屬性的限制,在更加超脫的角度上提出了高校科研評估的客觀標準
當前,國內高校按照主管部門可以劃分為教育部所屬和地方所屬,這種屬性的不同直接影響了高校關于自身的定位。客觀上,在目前國內辦學管理體制下,高校的這種屬于直接關系到其發展方向和前途,從而勢必影響高校科研政策和科研導向。如果說這種政策造成的屬性可能導致高等教育局部偏誤的話,那么本書的立意就格外重要了:高校的科研屬性必須與“大學”之名相稱。
第四,拓展了常規科研考核的口徑,跳出“科研”看“科研”
高校科研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與社會實踐的發展緊密關聯。這樣,高校科研的考核口徑就必須考慮到與其有關的各方面因素。作者在書中獨到地提出了高校學報的評估,顯示了他們在這方面的匠心獨運一高校學報是展現主辦學校學術導向和學術胸懷的窗口,它是實現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陣地。因此,高校學報的評估不僅是高校科研評估的題中應有之意,更可以達到“以評促建”的目標。
本書作為針對高校科研評估的研究,其價值不僅體現在評價和引導的作用上,更在于其關于高校整體評估的認知和理解層次上。可以說,作者在準確把握大學本質的前提了,提出了高校科研評估的重要研究課題,并為該主題的后繼研究提供了路線參照。
責任編輯 劉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