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機電產品出口發展迅速,從1995年開始,已經連續十二年保持我國第一大出口商品的地位。據統計,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5494.2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比重為56.7%,增長28.7%。
美國一直是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2006年中美兩國機電類產品貿易總金額為1583.1億美元,增長27.4%;其中,美國向中國出口337.9億美元,增長31.3%;中國向美國出口1245.2億美元,增長26.4%。美中機電產品的貿易逆差高達907.3億美元,占全部美中貿易逆差的62.89%。如此大的逆差使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國內輿論和貿易保護的主要指責對象,使我國在雙邊貿易關系中處于不利地位。最近幾年,我國逐漸成為遭遇美國 337 調查最多的國家。337條款已成為繼反傾銷之后中國產品出口美國的又一大障礙。這也是中美貿易摩擦進入高峰期的主要原因。
一、美國337條款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1.美國337條款的內容
美國337條款(下文有時簡稱為337條款)原指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經過多次修改補充,形成了系統的、主要管制外國廠商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法律規則。目前適用的 337 條款是指經 1994 年修訂的 1988 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第 1337 節。其基本規定如下:“以不公平競爭方式和不公平行為將貨物進口到美國,由其所有人、進口人、收貨人及其代理人在美國銷售,對某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損害威脅,或阻礙該產業的建立,或限制和壟斷商業貿易,這種不公平競爭方式和不公平行為即屬非法。”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負責對違反337條款的事件進行調查、審理、下達救濟命令。337 條款保護知識產權的專門功能源于實踐而非法律。從法理上講,337 條款下的不公平做法還包括反托拉斯法所禁止的行為。但是,在國際貿易中,大量提起 337 條款訴訟的是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
2.美國337條款的救濟措施
根據337條款規定,ITC所能提供的救濟都是命令性的,而非貨幣賠償。依據各項救濟命令發布的效力可分為以下幾種:
(1)普遍排除令(general exclusion orders)。普遍排除令禁止某一種類的所有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而不區分原產地生產商,同時還包括今后和目前尚未掌握的生產商和進口商。
(2)有限排除令(limited exclusion order)。該救濟只針對排除某一特定的外國企業的侵權產品,即只禁止調查企業生產的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即使在侵權行為未得到確認的調查期內,ITC做出決定之前,如果控訴者能證明如果不及時對侵權產品實施禁止進口,將會發生相當程度的損害,ITC也可采取救濟措施,頒布臨時排除令。
(3)停止命令(Cease and desist orders)。ITC 也可以針對違反337條款的人簽發“停止命令”來代替“排除令”。其內容為:命令違反該條款的人停止從事不公平的競爭或者不公平的行為,即停止進口或銷售侵權產品。對違反停止命令的人,ITC 可在聯邦地區法院起訴,要求違反者支付每日十萬美元或者每日進口或銷售該產品所獲得國內價值的兩倍的罰款,以較高者為準。與“臨時排除令”一樣,ITC 在同樣條件下,也可以簽發“臨時停止命令”。
另外,ITC 在一起調查案中,既可單獨簽發一種命令,也可就同一案件,同時對違反者簽發“停止命令”,對侵害知識產權的產品再簽發“排除命令”。
(4)扣押(seizure)及沒入(forfeiture)產品命令。當進口商在獲悉禁止進口命令之后,仍進口違反“337 條款”而被禁止進口的侵權產品時,ITC 有權簽發扣押和沒收產品命令的權力。此項規定目的在于防止進口商不顧禁止命令,仍選擇管制較松的海關進口侵權產品。
3.與反傾銷相比,337調查的特點
與我們所熟悉的反傾銷措施相比,337調查有以下特點:
(1)反傾銷調查的基礎是傾銷行為的存在,主要是價格問題;337調查提起的基礎主要是知識產權侵權問題。
(2)反傾銷要證明傾銷的存在還要證明損害的存在,同時證明傾銷是損害的一個原因才能夠成立;337調查中只須證明進口產品有侵權行為而不要求證明國內產業遭到實質的損害,并且,也不一定要求起訴方存在這樣的企業,只要求其證明國內有相關產業籌建即可。因此對美國企業來說,提起337調查的門檻比較低,申請立案較為容易。
(3)反傾銷的程序比較簡單,訴訟費用一般為幾十萬美元;337調查要求外國被告必須在接到起訴狀20日內提出詳細答辯。時間緊迫、涉及的內容專業,使被訴企業收到起訴狀后茫然而不知所措。此外,337案件的訴訟費用非常昂貴,一般都在百萬美元以上,最高可上千萬美元,單個企業往往難以承受。
(4)如果被裁定反傾銷成立,懲罰措施主要是征反傾銷稅,從而使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價格上漲,影響銷售;對于337調查,如果ITC做出侵權認定,則可以發布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或停止命令。被訴侵權產品不僅本身不許再出口美國,有時還要殃及同行和上下游產品的出口。
(5)反傾銷案件一般要進行年度復審,5 年之后進行“日落復審”,如果沒有利害關系方提出申請,則可能終止征收反傾銷稅;337條款的排除令和停止令的有效期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被裁定違反337條款的當事方可以向ITC提出申請,認為自己已經不再違反,要求撤銷相關限令,但是,舉證責任由申請人承擔。
總之,對美國企業而言,提起“337凋查”的門檻較低,立案申請更為容易,更能達到限制競爭對手的目的;對被訴企業來講,由于337調查涉及的內容在技術上比較專業,應對起來復雜,所以比反傾銷應訴的難度更大。
二、我國機電產品遭遇美國337調查的現狀分析
1.我國機電產品遭遇美國337調查的發展趨勢
自美國《1974年貿易法》修訂賦予ITC對337條款案件進行調查和做出裁決的權力以來,截至2007年4月1日,涉及中國企業的337調查共計65起(占所有337調查數的11%),其中,機電產品占絕大多數(43起)。尤其近幾年,涉華機電產品337調查案件數與涉華337調查總案數的變化趨勢一致(如圖所示)。

2.我國機電產品遭受337調查涉及的類型
上述涉及我國機電類產品的43起337調查中,專利類侵權調查有37 起,占比86%;商標類侵權調查有5起,占比12%;專利和商標兩者同時設計的有2起;商品外觀侵權1起;著作權侵權1起。
在所有這些調查中,有17起控訴中包括產品部件,即同時控訴了該產品的上游產品,占比40%;有12起控訴中包括相關產品,即同時控訴了該產品下游產品,占比28%;還有8起包括部件和相關產品,即同時控訴該產品的上下游產品,占比19%。
3.我國機電產品遭受337調查的結案方式
上述涉及我國機電類產品的43起337調查中,除了有15起正在調查尚未做出裁定以外,在剩下的28起已結案的337調查中,結案方式如下:(1)多數以和解結案(12起)。(2)撤訴的5起,這類情況大多是被訴方采用了“花錢消災”的庭外和解方式。(3)ITC下達有限排除令的有6起。其中,2起包括涉案產品的相關產品,即包含該產品的下游企業產品一并不許再出口至美國;3起包括涉案產品的部件或組件,則生產該部件或組件的上游企業不能再為出口美國的其它廠商提供該部件。(4)結果最為嚴重的是,1998年的“小型多功能工具案”和1999年的“兩柄水龍頭、孔罩及部件案”,都被ITC下達了普遍排除令。這意味著從此所有來自中國的這兩類產品都不許再出口到美國。(5)勝訴的有2起:分別是2003年的“擴電芯片、寬帶調諧芯片、接收器芯片及相關產品案”和2005年的“球桿自我矯正連接件及部件案”。勝訴原因一方面是企業擁有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是不惜代價積極應訴。(6)上訴的有1起,即2003年的無汞堿性電池、部件及相關產品一案,ITC判中方勝訴,訴方企業正在向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上訴。目前此案已經花費了數百萬美元的訴訟費和律師費,耗費了大量人力和時間。中國政府、行業協會給予了大力支持,想要借此給美國企業一個警告。
的有6起。其中,2起包括涉案產品的相關產品,即包含該產品的下游企業產品一并不許再出口至美國;3起包括涉案產品的部件或組件,則生產該部件或組件的上游企業不能再為出口美國的其它廠商提供該部件。(4)結果最為嚴重的是,1998年的“小型多功能工具案”和1999年的“兩柄水龍頭、孔罩及部件案”,都被ITC下達了普遍排除令。這意味著從此所有來自中國的這兩類產品都不許再出口到美國。(5)勝訴的有2起:分別是2003年的“擴電芯片、寬帶調諧芯片、接收器芯片及相關產品案”和2005年的“球桿自我矯正連接件及部件案”。勝訴原因一方面是企業擁有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是不惜代價積極應訴。(6)上訴的有1起,即2003年的無汞堿性電池、部件及相關產品一案,ITC判中方勝訴,訴方企業正在向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上訴。目前此案已經花費了數百萬美元的訴訟費和律師費,耗費了大量人力和時間。中國政府、行業協會給予了大力支持,想要借此給美國企業一個警告。
三、我國機電產品遭受337調查對我國企業的負面影響
近幾年中國涉及機電產品的337調查案件大幅度增加,規模也越來越大,如此頻繁和大規模地被發起337調查乃至最終被裁定侵權和采取救濟措施,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及其相關企業的負面影響是很嚴重的。分述如下:
(一)對于直接涉案企業的影響
1.如果應訴,將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ITC 案件的訴訟費用非常昂貴,主要是律師費,一般估計,很多與專利有關的337調查的律師費動輒上百萬,有時甚至要花費上千萬美元的費用,時間花費一般為14個月,高額的訴訟費加上程序專業復雜,手續繁雜,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對于規模不大的單個企業是很難承受的。
2.如果不應訴就等于“繳槍投降”,被控侵權的中國企業考慮到應訴成本高昂和對337條款的陌生,常常選擇不應訴。ITC會因此作出缺席判決,裁定申請人陳述的事實成立,如果申請人申請的是普遍排除令,ITC就會因此發出“普遍排除令”,使得中國所有生產該產品的企業都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如果被控產品包括其部件和相關產品,則與該侵權產品相關的上下游產品都要從此失去美國市場。1996年“小型多功能工具案”由于被訴企業沒有出庭,ITC缺席判決并做出了“普遍排除令”的裁定。從此,所有來自于中國的小型多功能工具都不能進口到美國,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3.如果采用庭外和解, 雖然讓控方撤銷了337調查申請,但有些時候其代價卻是要支付高額的專利許可費。現在國外企業或組織索要的專利費用和賠償額越來越多,動輒數以億元計。提起專利費,中國DVD生產企業可謂是對其有“深入骨髓的痛”。我國2005年涉案337調查的DVD/CD放映機,最終以庭外和解結案,目前,中國DVD企業每生產一臺DVD,就要向各個標準組織交納總計20多美元的專利費用。現在,一臺DVD能賺到10元~20元人民幣就很不錯了。
(二)對于生產同類產品未涉案企業的影響
對于未被列為337調查范圍內的、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就可以高枕無憂、相安無事了嗎?當然不是,如果被訴企業被判侵權成立,ITC下達了最嚴厲的“普遍排除令”,則所有來自原產地國的同類產品都會被禁止出口。以前就曾發生過,我國出口企業把貨物運到美國海關才知道產品是被普遍排除,結果造成很大損失。
此外,即使沒有下達“普遍排除令”,未涉案企業也應該保持警惕,加以防范。例如,美國霍尼威爾公司訴日本美能達公司侵犯其照相機“自動聚焦”專利一案,起初,美國人對日本同類產品提起過有關知識產權侵權訴訟,卻沒有告美能達,等到美能達賺了大錢時,霍尼威爾在1986年把美能達推上了被告席。這也是當今許多大公司采取的一個策略。這場官司持續了6年,最終以美能達敗訴、賠償霍尼書爾6000多萬美元而告終。美能達為能夠繼續使用該專利還支付了3000多萬美元的許可費。所以,該“自動聚焦”案對于中國未涉案企業更要好好吸取教訓,避免遭受類似損失。
(三)對于涉案企業上下游企業的影響
如果337案件做出侵權判定的產品中還包括其部件和相關產品,則排除令可以適用于上游的零部件產品和包含該侵權產品的下游產品。在現在工業化分工程度很高的社會中,這個規則的影響程度可能遠遠超過了對訴訟產品本身的限制或禁止。該規則旨在使勝訴的起訴方獲得完全的保護。例如無汞堿性電池一案,若裁定申請方勝訴,則包括電池產品在內的電子表、電子玩具等相關產品都可能因此無法進入美國市場。也就是說,出口企業可能因侵權行為連累國內與侵權產品相關聯的相關產業。
四、我國機電產品該如何應對美國337調查
我國機電產品屢屢遭遇337調查,不僅僅是機電出口企業的事情,要應對好這一項貿易救濟措施,有賴于從政府到企業、機電行業協會的高度重視和共同努力。對于中國機電企業來說,要進入到國外市場,就要做好應付國際貿易糾紛,做好應對美國337調查的準備。學會自己創造有利的局勢,化被動為主動。企業作為應對337調查的主體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做好產品制造生產前的準備工作。對于實力強的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倡技術創新,這是企業獲得長遠發展和跨越技術壁壘的根本途徑;對于創新能力較弱的企業可以選擇購買國外知識產權,即交納一定的專利費給專利注冊的企業,通過“干中學”沿著學習曲線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順利地通過技術貿易壁壘,擴大出口;加工型出口企業尤其是以OEM、ODM方式出口的外貿企業,應在合同中訂立任何有關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都應由該外商負責并賠償損失的條款。此外,還應加深對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認識。
第二,做好產品出口前的防御工作。首先要做好出口地區的市場調研工作,要弄清競爭對手和潛在的競爭對手是誰;要調查對手注冊的知識產權有哪些,以及對手研發活動的主要方向;進而預測潛在的知識產權沖突,確定自己的產品會不會與其發生知識產權沖突。如果已經明確自己的產品將與美國本土公司發生知識產權沖突,要趕快調整產品避開專利沖突,這種調整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應積極向美國政府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利用美國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來阻止其他國家的產品侵占我們在美國的市場份額。
第三,遭遇337調查時善用法律對策。在企業被起訴后,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沉著應戰,力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企業在應訴前需要進行利弊分析,考慮成本。但是對于337調查,不應訴就是敗訴,會永遠丟失美國市場。所以一定要給ITC回應,中國企業不怕打官司。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發動行業協會的力量,爭取聯合應訴;(2)比較原告產品和自己的產品,評估其是否滿足337調查的實體要求;(3)與律師探討有效抗辯,確定應訴策略。
第四,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和人才機制。長遠看,一方面企業需要建立337調查的預防和風險控制機制,建立企業自身的知識產權策略,包括知識產權的登記、知識產權的內部管理,以及合同管理中知識產權的控制機制等,還要調查本行業的知識產權狀況,尤其是海外市場的知識產權狀況,盡量避開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陷阱;另一方面,企業應高薪聘請精通國外技術壁壘法律法規、又懂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組織定期學習、培訓,并建立科學的考核、獎勵制度,使員工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滿足企業國際化戰略和長期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