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時代起,我就常常癡癡凝想,倘若有朝一日,能到孫中山求學和張學良晚年定居的夏威夷看一看、走一走,那該是人生多愜意的事呀!

2006年11月,我有幸參加了一個赴美文化考察團,在夏威夷停留了幾天,圓了少年時的夢想。
一
夏威夷超乎我的想象,一個城市竟然由20多個島嶼組成,像一串長2 500公里的珍珠鏈在太平洋中部熠熠閃光。這個基本態勢已經夠旖旎了,何況它還有那么多的清新空氣、燦爛陽光、潔凈沙灘、碧綠海水、五彩珊瑚、珍稀海產、典雅建筑、名人逸事、獨特風情,處處充盈著自由生態的酣暢,時時回蕩著節日般的氣氛,把遠近旅人的身心安頓得輕快舒坦。
據記載,最早定居在夏威夷的是來自中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亞人。他們在1 000多年前就在夏威夷捕魚、開荒、生兒育女。波里尼西亞人擅長航海、造船,尤其喜愛音樂、舞蹈,所以,哪里有波里尼西亞人,哪里就有濃郁的藝術氣氛。要體驗這種氣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奔波里尼西亞文化中心。
從夏威夷首府檀香山驅車到波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是一大享受。幾十公里下來,未見一處艷俗,到處都是綠,深綠、淺綠、黃綠、墨綠,延綿無際,不時有一抹艷紅或瓦藍穿過,顯得鮮活而深奧。草坡、樹叢、溪谷、建筑像是天天在整修,又像是從來未曾整修;像是處處要引人們的注意。又像是處處要躲開人們的注意,這便是夏威夷的紳士風度。紳士優雅而稍稍有點作態,夏威夷也是如此。
一到波里尼西亞的文化中心,紳士風度有點守不住了。當地的土著人,男人一般打著赤膊,穿寬大的短褲,講究一些的,配件短衫。女人也是光著上身,下體用一塊花布圍著,高高的乳房用兩個椰子殼罩著。椰子殼制成的“胸罩”沒有背帶,舒適合體,簡潔大方。波里尼西亞少女喜歡留長發,披肩的長發上插著鮮花,脖頸上戴著用樹皮、樹葉制作的項鏈。她們的皮膚大多呈棕紅、棕褐,甚至黑紅色,油光锃亮,非常健康,這是夏威夷充足陽光沐浴的碩果。
波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是一個非營利性機構,是為保留波里尼西亞文化資源而設立的。它每年為來自70多個國家、就讀于臨近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的學生提供獎學金,這些學生課余在文化中心服務,所以文化中心每天都有一些大學生為游客工作,他們青春靚麗、充滿活力的身影又是文化中心一道令人注目的風情線。
我在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女學生引導下,乘著獨舟,從一個村落穿過又一個村落,觀看了七個村落的波里尼西亞民俗表演:有鉆木取火、火刀游戲、捉魚活動、木棒舞蹈、竹筒奏樂、對投標槍、瑪貴斯紋身等。所到之處,滿耳是“哈羅哈”的祝福聲,滿眼是燦爛的笑容。在高達40英尺的超大銀幕上觀看“珊瑚探險”的影片時,又感受到了高科技的力量。傳統和質樸統一,善良和勤奮和諧,科技和現代接軌,這既是波里尼西亞人的性格,也是夏威夷獨具的神采。

離開波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時,正當夕陽斜照,不遠處的空地上、廣場上又傳來賣藝者的樂聲和歌聲。
關于夏威夷賣藝者又是一個話題。在夏威夷,不論大島小島,只要有廣場,有空地,都可以看到各式的賣藝者。他們有的裝扮成各種雕塑,很認真地擺著各種動作,面前擺著裝錢的袋子,圍觀的人若駐足太久,仍未表示擲幣,這位賣藝者會對你怒目相視。還有的三四位組成一個小樂隊,一人引吭高歌,另幾位伴奏,兩三支曲子結束,其中的一位手中捧著翻過來的高頂禮帽,彬彬有禮地向你行禮,求你賞賜。圍觀者必須擲幣,因為你觀常了他們的表演,擲幣是你的義務。對這些賣藝者,我一方面欣賞他們的才華,另一方面也產生疑惑:因為美國是個高福利的國家,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生活保證,而他們又為何上街賣藝?大島的一位友人給我作了解釋:美國法律規定,凡沒有生活保障的美國公民,每月可領到政府600美元的救濟金,還可住廉租房。靠著這600美元,大多數人過得無憂無慮,十分快活,但還有一些人因為喝酒或吸毒,不得不想出各種怪招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更有一部分人,他們在街頭展露才華,推銷自己,以期獲得謀生或進修的機會。
二
珍珠港是夏威夷瓦胡島上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港灣,離檀香山很近。珍珠港形如瓶頸,內港港灣水深遼闊。港灣中間有一個小島,形如一只伏臥在水中的珍珠貝。千百年來,這里一直是夏威夷最寧靜的港灣,然而這種寧靜被日本飛機炸碎了。
1941年12月7日,是夏威夷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日本當權者利用美國航母軍事演習的時機,偷襲了珍珠港,整個港灣成了一片火海。由于事先沒有一點心理準備,美國太平洋艦隊1 000多名官兵與戰艦一起沉沒,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
此時,我想起了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和夏威夷有著不解之緣。他13歲時因長兄孫眉在夏威夷茂伊島開辦農場,便隨母在夏威夷求學,吸取了西方科學文明與自由、民主的思想,萌發了拯救中國、富國強民的理想。孫中山一生曾六到夏威夷,足跡遍及夏威夷的大小島嶼,根據中國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提出了“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建國方略。
三

夏威夷是一座旅游城市,就文化景觀而言,擇其要者,除了畢士普博物館,就是夏威夷大學了。
夏威夷大學是美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學校沒有圍墻,學生們分散四周,處處可見,所以,這座城市又被稱為“大學之城”、“青春之城”。一座城市填充了那么多靚麗的生命,真是福分,滿街的活力使老墻古樹都抖擻起來。連中心商業街也與校園不可分割,使一般市民也有了一種上學的心態,而且永遠不畢業,渾身斯文、滿臉新潮地坐在咖啡館里,就像坐在課堂里。
我在夏威夷大學接受了五天的培訓。培訓教師除美籍華人外,還有美國人。他們講課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國內的填鴨式、滿堂灌,而是啟發式、互動式的,讓人有一種剛剛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源于他們關注的各種各樣的從宏觀到微觀的問題。他們大多是夏大中國研究中心的專職教師,開設了150多門跨院系的有關中國研究的課題,13個系設有中國研究碩士學位,9個系設有博士學位點,還負責指導主修中國研究方面的亞洲碩士研究生。
我曾在夏大亞洲圖書館流連,埋頭讀書的研究者坐滿了各個角落,使匆忙的參觀者有點惶愧。我輕步在那里巡逡,整理著自己心中對夏大中國研究中心的印象,在我看來,夏大中國研究中心的貢獻有三項:一是系統地研究了中國文化,二是全面地宣傳了中國,三是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梁。這真是一個為中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功勛的機構,將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