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為,畫為心聲,畫為情真,畫為愛的表達,畫為趣的寫生。畫貴關注生命,直面現實生活;畫貴大膽探索,不斷堅持創新。縱觀蘭州軍區美術創作員楊興文近年來的一系列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古今相得益彰,傳統巧妙出新。關注生存環境,思想開闊銳敏是其藝術創作的鮮明特色。
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的藝術家都具有超凡的藝術天賦和不愿隨波逐流的思想個性,正是這種獨立人格,造就了他們藝術上的與眾不同。
楊興文在整體劃一的軍營經過30多年的磨煉,培養了他勤于思索、苦于鉆研、敢于堅持己見的軍旅畫家稟性。生活的磨難也許是一筆寶貴財富。楊興文入伍后經歷了多次調動、部隊撤編、改行學畫等復雜機遇,既豐富了他的軍旅人生,又為他的繪畫創作注入了靈感。
隴東高原的絲綢古道、賀蘭山下的西夏遺存、西岳華山的險峻挺拔,通通融匯成楊興文作品中豐厚的文化積淀;闖自己的藝術路,創自己的水墨畫,成為他始終不變的頑強信念。他把自己對生活的獨特理解、深刻感悟盡情渲瀉在成千上萬張宣紙上。長安畫派的石魯說過:“以法作畫萬張一樣,以情作畫萬張萬樣?!毙蕾p楊興文的作品,往往不用看名字,一看濃淡得宜、簡潔干練的筆墨,五彩繽紛、異常奪目的顏色,夸張變形、近乎荒誕的造像,闊大深沉的人文主題,便知這就是楊興文的作品。他的作品樸實率真,富有沖擊力和感染力,直觀地體現著楊興文的精神理念和追求,以及他對生活的感知和理解。他筆下的鐘馗沒有昂首仗劍、酒氣熏天、小鬼撓癢侍候的瀟灑派頭,反被四方八面的罡風吹得亂須覆面,灰不溜秋,惟有那雙銳利的眼睛始終如探照燈般刺破黑暗,品讀起來格外耐人尋味。

楊興文從部隊一名基層干部成長為軍旅畫家,墨海無涯苦作舟也許是他成功的最好詮釋。
起初,從臨摹傳統寫意花鳥、魚蝦、蛙荷開始。駐地偏僻,交通不便,求學更難。然而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他孜孜不倦地品讀林風眠、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八大山人、傅抱石、潘天壽的作品,一筆一畫地描摹,年復一年地挑燈夜戰在紙堆硯畔,刻苦練習自己的書法和傳統筆墨功底。八九年下來,楊興文練習的作品竟堆了幾人高。
同時,楊興文還注意學習長安畫派石魯的風格、趙望云的山水,潛心研究張大千的潑墨和林風眠的用色,并把自己土生土長、了熟于心的關中風情不自覺地融進畫中:熱鬧的社火、鮮艷的花燈、五顏六色的臉譜、農家自染的土布樣式……都為其所用。
有道是天道酬勤,執著和善于用心使楊興文終于闖出了自己的路——畫畫不再是筆墨的戲耍,而是精神的渲瀉、心靈的袒露、生命的吶喊?!遏[春圖》熱烈奔放,喜氣盈盈,觸目如聞掀天鑼鼓震耳喇叭聲;《等待》色彩瑰麗,鮮亮耀眼,觀之令人暇想萬千;《西去的豐碑》表現手法更加大膽,直接用焦墨枯筆蘸寫出一雙雙焦灼的眼睛,宛如漆黑夜空中的閃閃繁星,是渴望,是期待,抑或是詰問,觀者定然見仁見智。
生活是創作的豐富源泉,從黃土地上走出來的楊興文把高原的磅礴大氣、雪山的純潔崇高、黃河的狂放不羈化為一幅幅《龍卷風》、《夢之筆》、《黑色的回憶》……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創新是藝術家思想境界的反映。
楊興文從傳統水墨起步,又向現代水墨大膽投石問路。他反復研習名家名作,尤其對吳冠中的圖式和林風眠的豐富用色情有獨鐘。同傳統筆墨相比,如今楊興文似乎不太重視具象,他試圖用濃墨重彩塑造靈魂,拿抽象荒誕寓意憂患,以幼稚樸拙表現深刻,強烈表達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切與批判。他的《塌》系列是在美國“9·11”事件以后創作的。通篇墨筆涂抹的框架支離破碎,任紅黃藍綠雜亂其間,閱讀此畫,荒蕪、混亂、掙扎、憤懣撲面而來,更能感受到作者對當代一些重大社會問題的敏銳反映。他的《沙塵暴》系列、《黑雨》系列讀起來觸目驚心:丈八宣紙上昏天黑地,群魔亂舞,鬼氣逼人。楊興文的這類作品敢于直面社會現實,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振聾發聵地警示人們:如果再不保護生態環境,今日之都市,今日之綠洲,也許正是明日之交河故城、樓蘭遺址、羅布泊荒漠!通過這些畫作,我們可以感受到楊興文悲愴的吶喊、心靈的獨白和傾注的深情。
以畫喻人,以畫鑒今,以畫警世,正是楊興文作品看似荒誕,讀之深刻,品則耐人尋味的突出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