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

塔吉克人的婚禮色彩濃郁,氣氛熱烈而隆重,有些環節像詩一樣優美,畫一樣動人。
塔吉克人的婚禮一般分三天進行。第一天,娘家、婆家各自慶祝。新郎的伙伴們將紅、白兩色布料纏在新郎頭上;新娘的女伴們則將墜有紅、白兩色手絹的戒指戴在新娘手上。白色象征著牛奶,紅色象征著酥油,表示人們衷心祝愿新婚夫婦像牛奶和酥油一樣相互依存、富足吉祥。這一天,兩家歡天喜地,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第二天,新郎必須抱著一只羊到新娘家去,塔吉克人稱這只羊為“屯巴克”。新郎來到新娘家后,先要騎在馬上喝下兩碗放了酥油的牛奶,進屋后,莊重地送上給新娘的禮物,放在事先準備好的大盤子里。丈人、丈母娘拿出奶子、酥油和油炸馓子為新郎一行接風洗塵。
之后,緊張激烈的叼羊賽馬便在音樂聲中開始了。隨新郎同來的伴郎將“屯巴克”(活羊)放在地上,娘家村子里的男人們便上馬,開始與新郎、伴郎搶這只活羊。娘家的親友設置重重障礙,不讓新郎搶到羊,而伴郎則要千方百計配合新郎搶羊。新郎若真的將羊搶到手,娘家人以新郎是驍勇騎手而自豪,新娘也會感到面上有光。羊若是讓別人搶走了,娘家人也會贈給獲勝者布料、衣物,以示獎勵。

第三天,新郎與新娘同騎一匹馬返回新郎家。新娘騎在馬上喝完兩碗放了酥油的牛奶,才能踏著紅毯子走進婆家。
婚禮結束后的第三天,娘家人來給新娘送飯,表示他們還惦記著她。新娘這才正式揭去面紗,開始家務勞動。
鷹笛
鷹笛是塔吉克人特有的一種樂器,用山鷹翅膀上的骨頭做成。冰峰疊嶂的帕米爾高原,是山鷹的故鄉。機智、勇敢的塔吉克人,打下一只山鷹就能做兩支鷹笛。
鷹笛長1尺左右,吹奏時,管身右斜,與口腔氣流形成一定角度,即可發聲。管身下半截鑿有三個孔,吹奏時手指按下或放開,便會出現音階變化。鷹笛音色清亮,本身表現力不算太強,只能吹奏一些旋律簡單的曲調,但它有著獨特的韻味,是演奏塔吉克音樂必不可少的樂器。

在帕米爾高原,流傳著許多關于鷹笛的美麗傳說。據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同在一個牧主手下當奴隸。在雄偉的慕士塔格雪山下,在美麗的達甫達草原,在清澈的瑪爾蘇河畔,他們常在勞動中相遇,他們用歌曲溝通彼此的心靈,成了戀人。狠心的牧主為了拆散他們,把男奴趕到高山上去放牧,把女奴留在了山下。男奴為了使山下的戀人聽到自己的心聲,用弓箭射下一只山鷹,做成了一支鷹笛。姑娘聽到心愛的人吹奏的笛聲,心急如焚。她望著空中盤旋的山鷹,在悠悠笛聲中,模仿山鷹扭動起來。據說,這就是塔吉克音樂和舞蹈的起源。
墓頂的泥馬鞍
塔吉克 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墓穴為長方形,用石塊砌內壁,南北向。墓穴的深度男女不一,男的齊腰深,女的齊肩深。送葬時用木架抬,先給死者裹一層白布,再裹一層氈子。下葬時,將死者頭朝北,腳朝南,臉朝著西邊麥加城的方向。然后用石板封穴,石板上再蓋上土。

亡者下葬一周后,要在墓穴上砌墓室。墓室有長方形和圓頂的兩種。塔吉克人稱長方形的為“瑪可不拉”,稱圓頂的為“拱巴孜”。男性死者墓室頂上,要放置一具泥塑的馬鞍。駿馬對塔吉克男人太重要了,他們騎著馬追逐流水、追逐草地,騎著馬馱回新娘,騎著馬走親訪友,駿馬簡直就是塔吉克男人的翅膀,即使撒手人寰,他們也難以割舍與馬的感情。
每年回歷“巴拉提月”的十三和十四日,是塔吉克人祭奠亡靈的日子。十三日那天,各家男女老少要帶上許多用干樹枝裹上布蘸油而成的“土臘燭”到本家墓地去掃墓。能記住幾位亡故的親人,就在沙地上插幾支燭,天黑時點燃。十四日晚上,每家屋頂上要插一支巨型大燭,叫作“天燈”,每人手中再準備兩支小的。天黑以后,大小蠟燭一起點燃,場面更為盛大。塔吉克人就是用這種方式替亡靈祈禱,也以此表達他們對光明和溫暖的追求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