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起口弦尋情人,情人聽到來會面。羞羞答答齊開口,說情說愛真快樂……”
被這首古老甜蜜的情歌深深吸引,我懷著滿心的好奇,走進滇西高山叢林。在俐侎山寨我找到了歌聲的源頭,將歌聲聽了個明明白白。不是在夢中,也不是在畫冊、網站、文友口里,而是真切地顯現在我的眼前,是那么親切,那么讓我心旌動蕩。

沿途山高林密,懸崖峭壁,沒有像樣的公路,全靠雙腳艱難地丈量,要不是心有所求,我可能半途放棄了。
一
彝族俐侎人是一支神秘的部族,整個族群只有2.6萬多人,是云南省獨有的一個族群,聚居在云南臨滄市永德縣烏木龍彝族鄉、亞練鄉、大雪山鄉和鳳慶縣郭大寨鄉團山村等地的崇山峻嶺深處。
俐侎人是遷徙來的,他們的遷徙過程,也是一個逃亡過程。
相傳若干年前,身為奴仆的俐侎人祖先為地主放牧羊群時,一時大意釀下災禍,被地主追殺。為了活命,為了延續族人,他們倉皇出逃。敵人窮追不舍。山高坡陡,眼看追兵將至,聰明的俐侎人砍倒芭蕉林,第二天敵人追到時,芭蕉殘枝經過連夜雨露的滋養,又已繁茂吐翠。追兵誤以為芭蕉都已生長,逃跑者已遠去,只好放棄。祖先逃進山林才得以將族人延續下來。
因出逃時過于倉促,未能置備干糧,沿路更不敢停留打獵,俐侎人只能采摘野菜、野果充饑。為了保存俐侎人的根,男人們每天都要上山去尋找食物,而且,為了孩子和女人的安全,他們先嘗食物,確定沒有毒后,才讓孩子和女人們吃。一天,他們到原始森林中尋找食物,因為找不到果實,只好采了兩種不同的樹葉,為了鑒別樹葉是否有毒,他們分別吃了一些采來的樹葉。晚上大家腳掌對腳掌地睡在地上,吃了大葉的人頭朝東,吃了細葉的人頭朝西。天亮的時候,頭朝西的人全死了,而頭朝東的人卻更加精神百倍。活下來的人說,感覺大葉初入口時苦澀,而后甘甜,且具生津止渴、神清氣爽的功效。于是,他們便將這種綠葉作為“口糧”,一路采摘食用。及至落腳,慢慢才知道,這便是茶葉。
二
茶葉是俐侎人的救命糧,因此,俐侎人對茶滿懷深情,又有著傳統獨特的認識。
每年開春,俐侎人都要到自家茶樹下舉行祭祀儀式,以祈禱來年茶葉豐收。俐侎人多數生活在人煙稀少、野獸出沒頻繁的深山里,族長為了保護族人的安全,便想了一個辦法:在烤茶的時候不斷用棍子敲打竹筒,一方面可以起到抖茶的作用,另一方面竹筒發出的清脆聲音可以使野獸不敢靠近人群。這長期延續下來的習慣,逐漸形成了一種俐侎人家特有的邀請朋友喝茶的信號,只要聽到敲打竹筒的聲音,就知道是誰家在打茶了。俐侎人給這種沖泡時響聲如雷鳴的茶起了個形象而又響亮的名字——竹筒擂響茶。今日,竹筒擂響茶已發展成俐侎人獨特的茶藝茶道。

竹筒擂響茶所用的器具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大多以當地的一種香竹制成竹筒作為烤茶的器具。用這種竹筒烤出來的茶葉既吸收了竹子的香氣,又保留了茶葉原有的清香。生活在雪山腳下的俐侎人特別偏愛雪山水,清寒甘冽的雪山水是俐侎人沖泡竹筒擂響茶的惟一用水。茶葉是采自云霧繚繞的俐侎山寨的大葉種茶,內含氨基酸、維生素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加入雪山清泉沖泡,滋味純正,清腦提神。溫水、破竹、打茶、洗具、擂響、苦渡、敬茶,七道工序,七種哲理,再配上他們自創的茶歌茶舞,讓你品飲佳茗的同時,更能享受到藝術的美妙。
三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俐侎人,村支書領著我們走進了村民家,走近了俐侎人家那千年不熄的火塘。每戶俐侎人家里都有火塘,火塘的火常年不熄,那是屋里惟一的光亮。就是這束光亮溫暖了俐侎人,就是這點火種讓俐侎人生生不息。
由于俐侎人長年累月生活在山中,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因此,也保持了更多的獨特性。他們穿的就是獨具特色的民族服裝。為了適應野外生活,俐侎人在服飾上有著自己本民族獨特的工藝。他們自己織布、染色、縫制,布料厚實、耐磨,顏色單一、古樸,多以黑色為主,似一張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充滿了許多幻想與神秘的色彩。 村支書驕傲地對我們說,每個俐侎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就要學習紡線、織布,無論長幼,幾乎家家戶戶的女子都會飛車走線。俐侎人的服裝制作比較復雜,特別是婦女用的布料,有黑紅布、黑布、青布、綠布、紫布、黑點花布、黃布、大紅布等10余種。縫制時要把所需布料剪成碎片,并制成花樣。縫制一套普通裝,需要20天左右才能完成,縫制嫁裝需要更多時間。
四
農歷二月十五,俐侎山寨沉浸在一片歡快濃郁的節日氣氛中,這一天是俐侎人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桑沼哩”節。長號奏鳴,俐侎阿朵(小姑娘)和阿悠(帥小伙)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走上街頭,跳起“大鑼笙”舞。
“桑沼哩”是俐侎語,漢語意為桑樹腳下出熱水,大家相約去沐浴。相傳,桑沼哩沐浴,可以洗去晦氣,來年好運不斷;在此定情結婚的夫妻,能家庭和睦,白頭偕老。
在俐侎人的意識里,婚姻是忠誠的、純潔的,但男人與女人之間也并非完全地相互制約,夫妻雙方有著一定的情感自由空間。桑沼哩節是他們完全自由和空間釋放的日子,是情感的緩沖帶。節日里,男女都可以與自己的老情人任意約會、纏綿悱惻。但第二天雙方就不得再見了,必須等到來年方可見面。
用竹枝自制的口弦是俐侎人談情說愛必備的工具,這種口弦體形小,銜在嘴邊輕吹細彈,樂音輕微細膩、情深意長。

晚飯后,人們燃起篝火,打歌唱調。頭纏黑包頭的阿悠身披羊皮褂子,手彈三弦,忘情地舞動火把,用歌聲和舞姿向心上人傳情達意。盛裝的阿朵輕歌曼舞,盡情地展現美麗的容顏,火光中閃爍如星的眸子,映襯出姑娘紅紅的面頰,那尖細而有韻味的嗓音,似百靈鳥一樣婉轉。
五
俐侎人崇拜自然,崇信萬物有靈,認為世間存在著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人類活動,主宰著人們的幸福安康,因此,他們用各式各樣的祭祀儀式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虔誠與向往。
俐侎人家中設有祖神臺,若遇喪事,家人必須請朵希(祭司)念、哼、唱、樂,捏制蠟偶,舉行誦經開悼、哭婆哭送、后人繞棺等儀式,設祖神臺、祖神籮、蠟偶祖神等祭拜。未婚男子去世還要舉行結鬼親儀式。
在眾多與俐侎人朝夕相處的動物中,最受俐侎人崇拜的是狗和鳥。
相傳,俐侎人祖先在逃亡過程中,只有狗不嫌棄他們,一路忠實地跟隨著他們,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幫助他們看守報信、驅逐猛獸。因此,俐侎人把狗當作他們的圖騰,每個俐侎人都視殺狗、吃狗肉為最大的罪惡。
山中草深林密,很難見陽光,俐侎人的日常作息和季節耕種全靠鳥語的提醒,什么鳥叫了就是什么季節。俐侎人懂鳥語,更崇拜鳥類。 可以說,俐侎人是一個悲哀的族群,一生都背負著逃亡陰影的恐懼、焦慌,還得艱難地與隨時出現的野獸抗爭,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搏斗。俐侎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緊張的一生。然而,也正是因了這一特殊的遭遇,反而保存了他們完整的習俗,避免了現代大潮的侵蝕。現在,俐侎人這個神話般的族群就真實地生活在我們身邊,吸引著專家、學者、旅人探幽尋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