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自誕生起就充滿了傳奇的地方。
公元前121年3月,在反擊匈奴的軍事行動中剛剛取得“河南之戰”勝利的漢武帝,緊接著又發動了著名的“河西之戰”。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隴西、渡黃河,越焉支山千余里,攻破匈奴五王國,沉重打擊了駐守河西的休屠王和渾邪王,不僅斬俘了二王的王子、相國、都尉等萬余人,還繳獲了休屠王所掌管的匈奴祭天金人。當年夏天,霍去病與公孫敖、張騫、李廣等將數萬騎,經居延地區,過祁連山,再擊河西匈奴,斬首3萬余級,俘匈奴小王、相國、都尉等數千人,再次大獲全勝,迫使渾邪王率4萬余眾殺休屠王降漢,匈奴勢力就此退出河西走廊。
河西大捷讓漢武帝十分欣喜,為了犒賞愛將霍去病,千里迢迢派人將所賜御酒送至河西漢軍駐扎的一個叫金泉的地方。但酒少人多,霍去病為了能與同生死的眾將士共飲,靈機一動,傾酒于泉中,大家共飲。從此以后,金泉遂被稱為酒泉。這個動人的傳說史無記載,流傳卻甚廣。10年后,當漢武帝在前111年決定在河西走廊設郡置縣時,所設的第一個郡就是酒泉郡,郡治福祿縣(今酒泉市肅州區),并隨之從黃河岸邊的令居建長城至酒泉郡以西,并置陽關、玉門關,將漢朝有效管轄范圍一下子從黃河岸邊擴展到了千里之外的西域大門口,控制了西域通中原的交通要道,徹底改變了中原政權200多年來深受匈奴掣肘的被動局面。之后數十年間,西漢政權又先后在河西地區分設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逐漸形成了河西四郡的行政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兩晉時期,酒泉歷經前涼、后涼、西涼、北涼、前秦等政權的統治,其中西涼李暠曾于405年從敦煌遷都于酒泉,439年統一于北魏。隋時設肅州,唐為酒泉縣,五代以后為肅州,元置肅州路,與甘州之首字共同組成了甘肅行中書省,治所甘州。這也是歷史上甘肅設省命名的開始。明置肅州衛,清為肅州,20世紀以來為酒泉。
酒泉古城的修筑,從漢至清,跨越了1 000多年。漢筑之酒泉古城,在東晉之前就毀于地震。346年,前涼張重華封大將謝艾為福祿伯,任酒泉太守,便在古郡廢墟上重建了酒泉城,但城池不大。直到1395年,鎮守酒泉的明肅州衛官吏將城池擴大了一倍,并用磚包砌。明朝的維修,為今天遺留下了一個難得一見的古跡。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在清理倒塌的明城墻時,發現了一座被包裹在明城墻中的老城門。經過考證,認為這座偶然幸存下來的古城門,就是前涼謝艾整修酒泉城時所筑的南城門。
囿于當時的歷史現狀,被發現的古城門一直矗立在日益擴建的城市一隅,逐漸被淹沒在林立的高樓之中,默默地等待著命運的轉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旅游業的興旺,人們逐漸認識到,在中國不計其數的古城遺址中,酒泉古城門是今天能夠見到的惟一完整保存下來的東晉時期的古城門,尤其是屬于有史可查的古代郡治處所的城門!于是,有關方面撥出專款,對古城門進行了維修復原,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并依照酒泉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福祿”之名,給古城門命名為“福祿門”,并稱它為“天下第一門”!

酒泉之泉,位于今酒泉市肅州區城東不足2 000米的地方。這是一個因泉水清冽,自古不絕,進而形成了一泓占地27萬平方米湖水的西漢勝跡。湖水因祁連山雪水從地下涌出而形成,所以又被稱為“泉湖”。后來人們就圍繞著湖水,建起了泉湖公園,并成為酒泉一大勝景。距湖邊不遠,又有一泉,泉水汩汩,終年不斷,人們相信,這就是當年霍去病傾酒入泉之泉,一直得到精心愛護。史載405年西涼國王李暠遷都酒泉后,曾效法晉穆帝永和年間王羲之“曲水流觴”之風雅,率群僚游宴于泉水之旁,賦詩作詞,題序作畫,稱為“曲水詩宴”。
就在這么一個充滿了傳奇的地方,近年在泉旁矗立起了大氣磅礴、氣勢雄偉的霍去病進擊河西大型石雕,表現了英武的霍去病手持酒碗,與征戰河西的將士們共飲御酒、慶賀勝利的情景。群雕左右,又有數株清代軍機大臣、陜甘總督左宗棠在督辦新疆軍務時,因在甘、新等地廣植楊柳而遺留至今的著名的“左公柳”。
時至深秋,我來到著名的西漢勝跡處。偌大一個泉湖公園,游人寥寥,湖水碧澄,水氣氤氳,樹葉金黃,秋色颯然,讓人一下子遙想起當年霍去病與漢軍將士飲酒泉邊、西涼國王李暠與群僚游宴于泉水之旁、清代陜甘總督左宗棠率軍民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遍植楊柳的動人情景!
酒泉之西20余公里處,是河西走廊的一個咽喉之地。南面是祁連山的支脈討賴南山及發源于青海最終匯入黑河的最大支流討賴河;北面是走廊北山山地中一組較大的山系——黑山。兩山之間形成了一個寬10多公里的峽谷地帶,俗稱嘉峪塬,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古稱“河西第一隘口”,自古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自漢以來就屬于酒泉郡防務的重要地段。漢設玉石障,五代有天門關,但都是有關無城。到了明洪武五年(1372),征虜大將軍馮勝平定河西,選中此處置關隘,筑土城,命名嘉峪關,駐兵防守。弘治七年(1494),為了防備西域蒙古遺族的不時襲擊,明朝關閉嘉峪關,絕西域貢,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了嘉峪關關樓,三層三檐,雕梁畫棟,殊為壯觀,上懸“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幅匾額。不久又擴大了關城規模,使原先的土城面貌大為改觀,同時也大大增強了防衛功能。嘉靖十八年(1539),尚書翟鑾視察西北防務時,認為嘉峪關為“河西第一隘口”,遂上書皇帝,進一步加固關城,并將長城修筑至嘉峪關,南至討賴河邊,北到黑山峽口,與關城連成一體,共同組成了一道完整、堅固的防御體系,成為西北邊防護佑絲路交通和河西走廊的巨大屏障,形成了明代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的宏大規模。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及城墻、城壕等其他附屬建筑組建而成。城墻為黃土夯筑與土坯壘砌而成,高9米多。城內有斜坡馬道與城墻頂部相連。內城是關城的心臟,周長730余米,面積3萬余平方米。城內設有軍事指揮機關游擊將軍府和檢驗出入關“關照”的巡檢衙門等。內城東、西門外各有甕城一座,西門甕城外又有一道“凸”字形的磚砌圍墻,俗稱羅城,中間開門,門外頂端刻有“嘉峪關”三個大字,為嘉峪關西去東來之正門。整個內城又被全長1 200余米的外城所包圍。外城城墻殘高4米左右,好像內城的圍墻一樣,與內城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務系統,保護著內城的安全。城內建有文昌閣、關帝廟和戲樓等建筑,此外還有店鋪、飯館和驛站等。城墻之外另有一道深約3米的壕溝,成為護城的第一道屏障。
嘉峪關作為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一直被人們譽為西北邊防的“鎖鑰”、“要隘”和“天下雄關”。明時雖然將對外聯系的“海關”內移,但絲綢之路并沒有關閉,西方各國如波斯、大食、印度、阿富汗、花剌子模等仍然連年遣使,前往中原朝貢送禮,明朝也不斷派出使節出使各國。東來西往的使節、商團,均由肅州官員負責審理和接待,嘉峪關則核準相應“關照”,予以放行或阻留。永樂年間,前來中國的外國使團人數越來越多,朝廷遂命肅州及嘉峪關嚴格審查和限制外國進關人員,以減輕外交使團給京城造成的負擔。直到清康熙西征之后,疆域擴張至漢唐舊基,嘉峪關才失去它“邊塞要口”的意義,逐漸衰落下來,成了過往人員多來憑吊的古代遺址。
20世紀70年代初的一天,嘉峪關市新城公社的兩個牧羊人,在經常放羊的戈壁灘上,無意中發現了一座古墓。他們做夢也沒想到的是,他們的發現,揭開了一個規模巨大的魏晉時期地下畫廊的真面目。原來他們所發現的是一座布滿了畫像磚的古墓葬。墓葬屬于魏晉時期,墓室為磚砌,室內大多用彩繪磚裝飾。磚畫內容以表現魏晉時期(甚或五涼時期)河西人的日常生活、社會活動和藝術生活為主。在寂靜無聲的墓室中,磚畫上的人們卻仍然延續著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他們或林間放牧,或農業生產,或馬上狩獵,或殺豬烤羊,或采桑摘麻,或宴飲歌舞,或吹簫弄樂,或儀仗出行……畫像磚好似一座龐大的地下繪畫資料館,將當時河西人安閑自得、充實豐盈的社會生活真實地記錄下來,使今天的人們能夠通過它判斷和感受到1 600多年前河西人的生活狀況和精神境界。尤其是5號墓中一幅手持信物、策馬疾馳的《驛使圖》,被認為是中國郵驛史上珍貴的形象資料,1982年被郵電部制作成小型張紀念郵品。后經考古人員的辛勤探查方才發現,像這樣的磚畫墓,在嘉峪關下的那一片戈壁灘中竟有上千座,其考古和旅游價值不言而喻。

站在今天的嘉峪關城樓上俯視,昔日的絲綢古道早已為寬闊筆直的312國道和鋼鐵大動脈蘭新鐵路所替代。源源不斷的汽車、火車從巍巍嘉峪古關旁東來西往、川流不息,把內地同西部邊疆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1958年,由于嘉峪關南祁連山中鏡鐵山鐵礦的發現,國家 “一五”重點建設項目酒泉鋼鐵公司在嘉峪關旁的戈壁灘上拔地而起,迄今已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的世界著名的鋼鐵聯合企業。1965年,國家批準成立嘉峪關市,古老的嘉峪關旁又聳立起了一座現代化城市,與關外不遠處著名的玉門油礦,中國最早的核工業基地四零四廠和地處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以“酒泉”命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交相輝映,讓“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干”的古老民諺成了永遠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