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移動通訊發展迅速,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手機大國,擁有手機用戶已經達到4億多。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手機的功能已經從單一的通話發展為短信、彩信、數據傳輸等多種業務的綜合平臺。移動終端成為新一代媒體的接收終端在技術上已經沒有門檻。移動通訊運營商為了更廣泛地開展業務,從原來僅僅提供通訊通道服務逐步轉向內容服務。
技術部門提供內容服務畢竟有巨大的局限性,而新聞出版是內容生產基地,如何實現移動通訊技術與新聞出版內容的有機結合是一個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
傳統的新聞出版行業,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當中,承擔著上層建筑領域的建設和輿論導向的重要作用。在幾十年的發展中, 新聞出版單位形成了分工細致,覆蓋全面的業務構成,并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鍛煉出一支令行禁止、精通業務的專業隊伍。近兩年,新聞出版行業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電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沖擊,正在尋求產業的轉軌,也在各種技術平臺中尋求新的媒體形態。目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由媒體做主導,采用內容數字化形式,將新聞出版與互聯網、手機等終端結合,拓展出業務形態的新天地,可資借鑒。
中國移動在2006年內與新華社、中國新聞社、鳳凰衛視等新聞媒體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就明確地表現了通訊業務運營商向內容服務發展的趨勢。各出版社也在關注網絡和移動通訊技術對傳統出版的影響,探索與網絡和移動通訊技術結合的有效模式。
用短信、彩信等方式,向手機客戶每天發標題新聞和短訊是手機的一種增值業務,被稱為“手機報”,目前已經有十幾個省市開通,有上千萬的用戶。這種“手機報”的運營模式一般為:報社只負責提供新聞內容,各地的移動公司提供技術服務、通訊通道和計費平臺,由移動公司進行業務管理和市場運營,然后移動公司與報社收入分成。這種運營模式對于沒有技術支持手段的報社來說,在啟動階段有簡單、方便、操作性強的優點。但是在作為一個媒體來運營的時候,就應該把讀者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內容提供者與最終的接收者被移動通訊運營商割裂的局面,使得內容提供者難以根據讀者需要來完善服務。在前一段的業務推廣中,移動通訊運營商用“業務歸納”、“資費不同”等多種手段,已經在十幾個省市控制了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發展,這種苗頭值得注意。
移動通訊運營商的“合理商業利益”,也使得新聞出版的輿論宣傳功能很難在手機新媒體業務上落實。既然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就應該與傳統媒體一樣,要擔負起教育、宣傳和娛樂三重任務,其肩負的社會效益往往要高于商業效益。如果完全采用商業機制管理,其社會效益很容易為商業行為所沖擊。比如前些時間互聯網內容管理失控,和手機SP(收費的內容)業務投訴過多,就是這類問題的反應。由移動通訊運營商控制移動信息的傳播,還會造成對移動媒體市場的壟斷,不利于媒體的競爭與發展,報業對此已有強烈不滿。
移動通訊的運營商,具有移動互聯網的控制手段和收費的管理平臺,在通訊運營層面上具有絕對的優勢;而新聞出版單位具有內容采集、編輯的強大資源。如果兩者強強聯合,運用新聞出版單位健全的內容管理和輿論導向機制,富有經驗的采編隊伍,根據讀者需求靈活服務的能力,再結合通訊運營商先進的技術手段,完善的商業運營平臺,可以形成一個共贏共榮的新媒體平臺。根據目前已有的經驗和教訓,這個新媒體平臺應該是以新聞出版單位為核心建立。
因此建議:由移動通訊運營服務商提供專門的數據通道給新聞出版行業,并予以相應低廉的收費標準;由新聞出版管理單位用行業成熟的管理模式進行行業管理,幫助各地的新聞出版單位共同形成新型媒體的平臺。在為廣大讀者提供更方便服務的同時,使新聞出版單位跟上時代的潮流,逐步完成傳統業態向新業態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