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作者在于挖掘
網絡文學的“異軍突起”曾引起廣泛的爭議,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發展,網絡文學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的思想性、可讀性、知識性和藝術性,部分已經達到專業作家所具有的水平。在浩瀚的網絡作品中,關鍵是如何挖掘。
回顧一年來的編輯歷程,我們從最初的《夢回大清》到目前的《夢回大清終結篇》和《尋找前世之旅》,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4年7月1日,《夢回大清》首先在晉江文學網上開筆。該作品以其清新、幽默、含蓄、曲折的文風,逐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2005年,開始被各文學網站競相轉載。 在關注該作品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并不是一部媚俗的穿梭于時空的無聊文字,相反,作者巧妙的設計,絲絲入扣的情節,著實抓住了讀者的胃口。接著我們就開始與作者多次交流、探討,力求作品更趨完美。可以說,我們是伴著這部作品在網絡上“成長”起來,并欣慰地將《夢回大清》于2006年1月隆重出版上市。上市不足兩月,已經躋身各大圖書暢銷榜。2006年是《夢回大清》持續熱銷的一年,書市也因此刮起了“夢回大清”的系列風潮,面對如此強烈的閱讀需求,作者金子再度開筆創作了《夢回大清終結篇》以回報意猶未盡的熱心讀者們。《夢回大清》的影視改編權也已經在洽談中。
網絡作品在于打造
不可否認,網絡文學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是,其隨意性寫作存在著諸多弊端。比如寫作的不規范性,極易誤導讀者。因此,出版社在打造作品的嚴肅性、規范性、價值性方面必須加以引導。
我們要打造精品圖書,在挖掘出好作品后,接下來就是糾錯。糾錯的過程是繁瑣的,是需要對作者更要對讀者負責的人生態度。平時思緒或心理獨白上升到文字,則必須有一個加工和提煉過程,不然,書面文字就失去了存在意義。試想,以病句構成的意識流、個性或所謂節奏如何耐得住推敲?任何作品下筆之時都必須注意行文的基礎——基本表達通順和流暢,作品的深刻和個性決不能同語言的畸形和晦澀混為一談。
打造精品圖書,就一定要修正這些混亂的語言。這個過程要比糾正語法錯誤更有難度。一方面我們要具備“火眼金睛”,另一方面在修正的過程中要保證作品的流暢與統一。
歷史已從“戲說”發展到“亂說”,這在網絡作品中尤其嚴重。保守統計有60%網絡作品的受眾群體根本不管作品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是真是假,他們看的就是情節。但作品出版方必須一絲不茍,這是我們的使命,更是對傳統文化與歷史文明的尊重。所以,對作品中的歷史問題,我們不能有一絲的疏漏,查閱資料,精益求精。對讀者陌生的一些史實,我們還特別標注,給出史料,讓讀者了解得更詳細。只有抱著負責態度,才能將作品打造的更完美。
網絡讀者在于引導
網絡讀者與傳統讀者的最大區別,就在于讀書的多寡和對書籍的親和力,也在于網絡讀者選擇閱讀的盲目性。我們在創建“悅讀紀”(這是我們一系列圖書的統一品牌)品牌之初,就已經確定了出版的主方向——我們要給所有的女性讀者一個愉悅的閱讀天地,因此,我們在如何規避網絡閱讀的弊端方面也想了很多對策,做了很多工作。
網絡作品用泛濫成災來形容一點不過分,可以說啥樣的都有,有的點擊量大,受讀者關注,但是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我們除了滿足讀者對一些稿件出版的需求外,也很慎重地考慮到整體出版的水平。
作為出版方,我們必須保證作品的內容是健康的,因為我們挖掘和出版的作品,都是面向13歲到30歲的女性讀者,我們要對我們出版的每一部作品負責,讓自己的作品有勇氣面向這些讀者。說個最簡單的責任標準,如果編輯自己有女兒的話,女兒16歲的時候可以看自己編輯的所有的書,所以我們取舍的標準,很重要的一點是內容要健康。近期,很多讀者致電編輯部或在QQ群里都曾對作品的嚴謹性給予很高的褒獎,這對我來說,是鞭策,更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