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書搭影視車有效果
2006年,臺灣的文學書市場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以往電影原著小說幾乎都要淪為電影的附庸,去年卻有不少出版社嘗試奪回詮釋權。1月起,這一趨勢已露出端倪,2005年出版的《斷背山》(時報),因為李安連奪金獅、金球兩大電影獎項,一時洛陽紙貴,成為讀者搶購的暢銷書,出版社趁機推出新版書封,不僅成功營銷這本短篇小說集,使得作者安妮·普露在臺灣的知名度大增,也讓《斷背山》一書的閱讀熱潮自成一格,擁有許多獨立的文本討論,不致被淹沒在狂熱的電影現象中。
《達·芬奇密碼》(時報)更是電影票房與原著銷售量雙贏的例子,并且是罕見的書先出版,然后引領電影話題,尤其前傳《天使與魔鬼》連帶熱銷,外界認為是暢銷書的效應,而非電影的影響,相當難得。而稍后的《穿著PRADA的惡魔》(高寶)、《香水》(皇冠)、《佐賀的超級阿嬤》(圓神)、《一公升的眼淚》(高寶)等書,甚至不以電影為最重要營銷策略,主打時尚、驚悚、勵志等大眾能夠共鳴的話題?!蹲糍R的超級阿嬤》則邀來作家現身說法,社會各界反應熱烈,電影原著至此已然走出了一種新方向,臺灣的文學與大眾影視口味,終于找到了交匯點,順利互動,這些文學書也不再因為強勢的影視效應失去主體性,在輿論與群眾心中擁有一定的地位與意義。
作家與導演激烈碰撞產生火花
雖然導演紛紛將觸角伸向文壇的青年作家,尋求合作,但本土創作的電影原著,銷量遠不如翻譯的電影書。6月,導演林志儒改編作家高翊峰《肉身蛾》(寶瓶出版)的同名電影,入選臺北電影節。10月,導演陳正道邀請小說家許正平擔任原創故事編導,推出《盛夏光年》,票房極佳。金馬影展則有導演吳米森以郝譽翔所寫劇本拍攝的《松鼠自殺事件》參展,11月由三位作家李志薔執筒、張友漁原著、許榮哲編劇的《單車上路》也上映,臺灣電影界努力吹起一陣新文學風潮,電影受到矚目,可惜文學原著還是未能站穩暢銷排行榜。
最廣為人熟知的導演+作家拍檔當屬朱天文與侯孝賢,他們曾陸續出現許多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除了瓊瑤、張愛玲等作家的小說,還有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玫瑰玫瑰我愛你》,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莎喲那啦再見》,廖輝英的《油麻菜籽》、《不歸路》,李昂的《殺夫》,白先勇的《玉卿嫂》,陳雨航的《策馬入林》,蕭颯的《我兒漢生》、《我這樣過了一生》、《小鎮醫生的愛情》等,都是先出版文學書才拍攝同名電影的例子??上狒[的80年代之后,臺灣電影陷入黑暗的冰河期,大批相關工作者轉行,文學小說與電影擦撞出來的火花漸漸熄滅,直到這幾年才重新燃起絲絲光熱。事實上,電影與小說聯姻并非易事,有許多相關的執行技巧,但傳承與訓練的斷層使得年輕導演如今想改編文學作品,必須再從頭開始摸索。如何說服作家放手讓導演改編作品,正是其中最難的一環。
寫過偶像劇劇本的高翊峰認為,小說創作是很個人、私密的行為,電影卻是集體的腦力激蕩,必須讓原著接受第二次甚至多次的再創作。不過,高翊峰也坦承,在改編過程中,作家經常會有意外的收獲,例如他寫作《肉身蛾》時,并沒有太強烈的色彩與空間感,但是在林志儒導演的鏡頭下,大量濃厚的顏色、強烈的景色,讓他看到了原著的另一面。由導演跨行文學寫作的作家李志薔,毫不諱言,新生代作家雖然對參與電影充滿興趣,但缺乏接觸電影圈的管道,也不了解電影界的生態。踏進文壇后,他有幸結識許多文友,在理念上充分交流,更樂意擔任起雙方的橋梁,《單車上路》于是得以集結三位作家的力量。電影題材是否必須多多取經文學小說,走出導演挖掘自我故事的自溺?雖然導演都一致表示,讀小說是他們拍電影之外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但對于改拍文學作品,卻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吳米森笑道,如果早知道《松鼠自殺事件》這部劇本后來會被郝譽翔發展成長篇小說《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他可能就沒有勇氣嘗試拍攝了。
近年來,許多作家爭相參加優良劇本的甄選,甘耀明與李崇建的《沒有圍墻的學?!放c《移動的學校》,被導演賴峰奇相中,目前正在改編。雖然這波電影熱未能提升相關原著銷量,對于文學書市場也并無整體幫助,但作家與電影結盟曙光乍現,對初蘇的電影業與安靜已久的臺灣文學界,注入了一股清新振奮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侯文詠因《白色巨塔》、《危險心靈》(皆為皇冠出版)等多本舊作在2006年先后改編成電視劇,讓他的文學書重新盤據暢銷排行榜久久不下,有媒體甚至預測,侯文詠可能成為繼琦君之后,最能影響不同世代讀者的作家。
臺灣讀者開始理性閱讀
除了影視原著讓去年文學書市展現不同的面貌,文學書的生態還出現了一項前所未見的特殊現象:暢銷榜雙峰?!讹L之影》(圓神出版)一書突破《達·芬奇密碼》電影上映以及其前傳《天使與魔鬼》強大的重圍,站穩暢銷書榜,甚至幾度勝過《天使與魔鬼》,驚人的銷售成績,讓原來默默無名的《風之影》,得以與《達·芬奇密碼》系列的重頭書并列書市焦點。這一態勢有別于過去《哈利·波特》(皇冠)、《魔戒》(聯經)出版時,文學大書總是一枝獨秀的狀況。
這表明,臺灣讀者對于小說的選擇日益自主、成熟,閱讀品味也漸朝多元化發展。現在,小說得獎、名人推薦或改編成影視作品上映,不見得能夠穩操勝券,反而是經過大眾口口相會的“好看的故事”,銷量爆增,宣傳效果的強大無可比擬,不僅《風之影》如此,《追風箏的孩子》如此,《達·芬奇密碼》最早亦是因口碑相傳熱賣起來的,《天使與魔鬼》雖然備受矚目,但也不能掩去《風之影》的亮眼,顯示了臺灣讀者不再盲目受流行或影視話題的影響。
如今出版社已經了解:故事本身才是決定讀者喜愛或購買文學書與否的關鍵,于是他們為了吸引民眾進入書中世界,紛紛各出奇招?!短焓古c魔鬼》延續《達·芬奇密碼》的解謎揭密風格,制作專屬網頁強力連結到各個入口網站、向愛書人與年輕族群發送信息,以游戲激起網絡使用者的好奇與挑戰心?!讹L之影》的作家在臺灣毫無知名度,但經過圓神仿照西方各國以及《中國時報》“開卷周報”,舉辦“圖書漂流活動”,在網絡與實體通路大量發送試讀本與電子報之后,效果顯著,加上出版社以青少年主角為訴求,打動了購書族群里最大宗的中學生,小說中強調書有靈魂、把書傳送給其他人的概念,又恰與“圖書漂流活動”不謀而合,種種做法都使得《風之影》的故事原型深植人心、大受歡迎。
一部小說要被接受,除了譯者、編輯的功力之外,還需要讓外界知道書里的故事多么有趣迷人。如今,出版社、書店與網絡書店不是推銷文學書,而是通知人們:有好故事來了的消息。怎樣做個負責盡職的報馬仔?出版與書店業者都尚在學習之中,不過,好故事一次不會只說一個,文學書暢銷榜出現兩個或以上的龍頭,相信必然也是未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