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電子商務機制成熟,加上經濟不景氣,臺灣各出版業者逐漸認真經營網絡這種直接銷售的通路,如遠流、城邦等出版公司先后成立自家的網絡書店,嘗試電子商務。他們依循出版社本身特色,為讀者開發出更個性化的服務。
日前Google臺灣區業務總經理張成秀宣布,Google將利用光學文字辨識(OCR)數字技術,與出版社合作將圖書內容數字化掃描,提供全文檢索、部分瀏覽的服務,但消費者不能打印、儲存。她指出,臺灣有3000多家出版社,一年新書有4萬多種,一般書店最多只能存放兩三萬本,即便是誠品信義旗艦店,也僅容納70萬本書,不可能將所有書籍一網打盡,而網絡書店則具有這種潛力。
實體書店有著書籍回轉率、庫存的壓力,因此只能將采購重心放在新書或暢銷書,一直存在書種選擇少、庫存冊數不足的問題。網絡書店沒有時間及空間的限制,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書店,又有“書架可無限擴張”的優勢。出版社做網絡書店,就是過去直銷通路的延伸。通路是一種大幅節省運營成本、提高毛利率的銷售方式,而網絡則更可節省龐大的人事費用,難怪大大小小的出版社紛紛建立電子商務平臺。
對于各出版社自行建置網絡書店,博客來網絡書店總經理張天立認為,這是迭床架屋的行為。他尖銳地指出:“你看過世界上有哪一家知名的網絡書店是由出版社經營的嗎?”事實上,出版社自己做網絡書店,常出現對平臺機制、金流、物流不熟悉,購書、取書流程不夠通暢等問題,而大部分網絡書店管理者也不否認這些都是一大門坎。
出版社經營網絡書店,顯著優勢是能夠掌握庫存、降低成本。缺點是造成通路競爭,以及容易面臨銷售瓶頸,不如博客來等網絡書店整合性平臺能發揮電子商務的“長尾效應”。即便如此,大部分出版社還是對于自家的網絡書店寄予厚望,“至少多了幾千個廣告版面可以強打我們的強勢產品。”城邦集團子公司書蟲俱樂部的網站營銷經理竇立德坦言。
天下雜志出版社網絡部主任梁齡之更指出,與其他一般性的網絡書店相比,出版社經營電子商務的優勢在于更好的產品解釋力、信息的完整傳遞與曝光,價格也更具有彈性空間。
然而出版社經營網絡書店,對于其他純網絡書店或實體通路而言,究竟是競爭還是合作?梁齡之認為是一種競合關系:在重點產品上可以擴大產品的宣傳力與銷售力,但同時出版社自己的網絡書店對一般的通路,也有平衡作用。因為,如果該產品在自己家的網絡書店賣得好,也能要求通路擴大下單量。
消費者愈來愈習慣上網買書之后,價格將成為更重要的選擇依據。現在臺灣還出現了“書籍比價網站”(findbook.tw),專門幫助消費者尋找最便宜的書價。在免費的書籍比價網站,只要鍵入書名、作者或關鍵詞,網站會自動搜尋臺灣各網絡書店,從大眾化的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到專賣法律書刊的元照書店,價格、折扣一覽無遺。外文書方面,除臺灣網絡書店外文館,還有美國亞馬遜網絡書店的圖書,同時網站也會自動把美元換算成新臺幣,方便讀者選擇。
但是,無論是純網絡、實體書店跨足或出版社跨足的網絡書店,都必須具備豐富產品與完整數據庫,具有完善的金流、物流與客服系統,再依據各自屬性發展出特色,而非僅以價格戰為發展策略。否則也只是贏得蠅頭小利,而損失了最重要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