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皇后,按理是一個女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了。但武則天的心,還不止于此。
過去,唐太宗夜間批閱百官的奏章,處理國政,小武媚常在他身邊侍候。皇帝累了,難免同她說說笑笑。小武媚乘皇帝高興,就拿了奏章讀著玩,問問那些朝政大事,為何這樣處理?對官員的賞罰升降,又根據什么?太宗愛她聰慧,再說在女人面前賣弄也是男人的天性,就經常給她分析解說。時間久了,小武媚對唐朝的法令制度、政治習慣,就一點點熟悉起來。及至做了高宗昭儀,她又像過去一樣,常侍候高宗處理政務。
一切都是不經意的,有時隨便問問什么,偶爾也出出主意。高宗李治比父親差十萬八千里,武昭儀也已經不是當年的小武媚,所以對很多事情,她的見解比皇帝高明得多。但她并不有意表現自己的高明,而是把自己的見解設法變成高宗本人的見解,不知不覺地影響了高宗對國政的處理。等到武昭儀變成武皇后,這種與夫婦之情結合在一起的政治默契,已經成了習慣。就這樣,武后那雙豐軟的手,伸向了唐帝國的權力樞紐。
在朝廷大臣中,最先明確支持高宗立武后的是李義府、許敬宗二人。他們都善于窺測主子的內心,善于諂媚邀寵。武昭儀一面悄悄與他們聯絡,賞賜有加,一面勸高宗升遷他們的官職,以加強朝臣中支持改立皇后一派的力量。這也迎合高宗的心意,因而李義府從中書舍人超遷為中書侍郎,成為朝廷重臣;許敬宗從衛尉卿升為禮部尚書,以專掌朝廷典儀的官員身分,排斥反對立武后的議論。武昭儀立為皇后不久,李、許二人,都擔任了宰相職務。他們都知道這是武后的力量,也敏銳地感覺到這位皇后絕非尋常女人,因而自覺地依附武后。而高宗呢,還始終認為他們是自己的忠實大臣。
當初反對立武后的有力人物,則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兩個受太宗遺詔輔政的顧命大臣。褚遂良勢力有限,在武后將立之際,就被貶謫出京任地方官職,而后又被李義府、許敬宗構陷,接連降職,不久死在外地。
長孫無忌卻是非同小可。從親緣上說,他是太宗長孫皇后的胞兄、高宗的舅父;從功勞上說,他是玄武門事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太宗的元勛功臣,又是當初立高宗為太子的關鍵人物。而且,他從太宗晚年起就執掌大權,黨羽眾多,連太宗都讓他幾分。長孫無忌不倒,武后是不能放心的,因此,暗令許敬宗找機會構陷成罪。
許敬宗是當年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八學士”之一,何等能干的人!顯慶四年(公元六五九年),他竟然從一個毫不相干的案子中,拷問出長孫無忌謀反的計劃,并且取得全套詳盡的供詞。長孫無忌由此被免職,最后被逼自殺。長孫氏外戚,以及依附長孫氏的官員,也一個個受到嚴厲處置。這一來,武后借高宗之手,完成了在朝臣中培植羽翼、排斥異黨的計劃。
高宗一向有頭暈目眩的病(大約是脊椎神經方面的問題),顯慶五年,有一陣病得厲害,不能看奏章,就讓武后代為處理。武后已有豐富的政治經驗,朝廷中又有心腹大臣,各項事務,都能安排妥當。
等高宗病愈,再來管事,由于政治事務大多具有連續性,他也不能不聽取皇后的意見。高宗的病時發時愈,幾次反復以后,權力就轉移到皇后手中。即使皇帝在能夠管事的時候,也竟然插不上手了,很多事務,他根本不知道,就已經用他的名義作了決定;而真正是他所作的決定,卻常常被皇后駁斥得一無是處,非得按皇后的意見改正不可。這時,高宗發現,自己這個老婆原來是個十分強悍的角色。
這樣過了幾年,高宗漸漸變成了空頭皇帝,不得不想辦法從老婆手里把權力奪回來。他不曾忘記皇帝有廢黜退皇后的特權,準備以同樣的罪名,重演當年廢王皇后的一幕。
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末,高宗召西臺侍郎上官儀入宮,告訴他:
“皇后干預朝政,久已違背祖制;近日宦者王伏勝又告發皇后使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為厭勝之術,當如何處置?”
為厭勝之術,幾乎是歷朝廢黜皇后的專用罪名,上官儀也知道真假難辨。但他十分清楚皇帝的心思,就回奏道:
“皇后如此專權,為天下人所反對,請皇上下詔廢黜。”
于是上官儀當場為皇帝起草了廢皇后的詔書。
武后對情報工作,一向是非常重視的,皇帝身邊,豈能沒有她的眼線?詔書的草稿還在皇帝的書桌上,墨跡未干,皇后已經沖入宮中,氣喘未定,目光四射,發現詔草一把抓起,一面讀,一面冷笑說:
“皇帝要殺我,現下就是好時機,臣妾敢多說一句么?為何如此膽怯,捏造罪名誣我?”
說完,三兩下把詔草撕得粉碎,扔得遍地都是。爾后兩行珠淚,紛紛落下,泣不成聲地說:
“自從在先皇宮中,得幸于陛下,十余年來,盡心侍奉,哪一處辜負了陛下?陛下今日不殺我,我絕不出殿門一步!”
這一年武后四十歲了,依舊肌膚如雪,兩靨桃色,伏在懷中,嬌艷無比。皇帝不知不覺,雙手已經摟住了她,想起往日太宗病危之際的交合,多年來夫妻的恩愛,心中深感懊悔。連忙給皇后賠不是,說了幾大籮好話。見皇后仍然不肯罷休,又畏畏縮縮地說了一句:
“我本無此心,都是那上官儀教我……”
這話一出口,武后倏地跳起來,“嘿嘿”幾聲冷笑:
“奸佞賊臣,何朝不有?皇帝不能明察,反而聽信讒言,輕廢國后,難道是三歲孩兒么?妾一身安危,固不足道,萬一佞臣當道,天下傾危,陛下何以對列祖列宗、海內百姓?”
這一番大道理,說得皇帝面紅耳赤。他既退了一步,不得不一步又一步地退下去。于是只好說自己身體不好,難免處事糊涂,將來國家大事,要多煩皇后協助。說到這里,武后才收起眼淚,溫情脈脈地拉起皇帝的手,表示為了皇帝的大業,自己再辛苦一些,也是應該的。
一場風波就這樣過去,但事情并不到此了結。武后一心把事鬧大,好借此立威。王伏勝難逃一死,不用說了,可憐上官儀平白無故也丟了吃飯家伙,還搭上個兒子。再追查下去,原來王伏勝在故太子李忠宮里當過差,上官儀也做過太子東宮僚屬,所以故太子也牽連進來,被賜死。朝廷中與上官儀有交情的大臣,以及武后平日看不順眼的官員,統統貶謫遠放。
(摘自《權力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