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商人中,很多人是在“零資產”、“零資源”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用好自己的資本,善用別人的資本,用活今天的資本,巧用明天的資本”,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很多溫商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的兩極跨越,創造了“無中生有”的致富神話。
溫州人一方面知道借債是一把雙刃劍,另一方面,他們有足夠的自信:用別人的錢做好自己的生意。白手起家的溫州人沒有不借債的,因為他們深諳借錢、貸款的力量?!霸跍刂荩灰隳苷f出好的生意項目,錢不是問題?!边@是大多數溫州人的心聲,大多數溫州老板創業之初的本金都是向親友募集來的。溫州一家電鍍公司的老板說:“我很容易幾天內在親友圈子里借到一千萬元?!?/p>
溫州的“會”是這樣操作的:如果你急需一筆錢用來進貨或開辦一家商店,就出面邀會,請友人、親戚、朋友、同鄉參加,講明你用錢的理由。若需用五萬元,而邀到了二十個人,那么第一個月二十個會員每人出兩千五百元,湊夠五萬元給你。其后抓鬮決定二十個會員誰先誰后取得“會金”。這種邀會取得資金的方式稱“干會”,沒有利息,完全是一種互助。
有人講過這樣—個故事:某商人在自己資金充裕之際卻向銀行告貸,他之所以借錢是為了樹立信譽,借到的錢,實際上他從未運用過,只等借款一到期,他便立即前往銀行還錢。此后,隨著營業規模擴大,當他真正需要資金時,向銀行借款便易如反掌。因為他有了信譽。
溫州人認為只有傻瓜才用自己的錢做生意。生意是金錢的游戲,但它并不排斥身無分文者。1986年,年僅二十一歲的林華樂從溫州帶著幾千元到安慶做起了眼鏡生意,先租了兩個柜臺賣眼鏡,生意平平。面對幾家老字號國有商業店鋪的競爭,他決定從北京購進當時安慶最先進的電腦驗光機,為此,他借了八萬多元,每月的利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有一次,因為沒有錢交房租,眼鏡店的電源被強行切斷。在經營最困難時,林華樂又借助老鄉的力量,借了一筆錢做廣告宣傳。就這樣,他熬過了債臺高筑的一年。林華樂的大明眼鏡店在安慶漸漸小有名氣,生意也慢慢紅火起來。
溫商認為有錢的地方都是沒有資源的地方,因為沒有資源的人懂得借資源。
王金祥走的是一條借名牌的道路。2002年,溫州的三四千家鞋廠開始出現了疲軟的狀態,業內流行的字眼是“挺”,大家都在精心算計著如何挺過市場的寒冬。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千二百萬元資本的王金祥決定“傍”上雙星集團這個“大款”,走一條“空手套白狼”的道路。
2002年5月,王金祥撥通了雙星集團總裁汪海的電話:“給我十分鐘,我想見見您?!蓖艉樗恼\心所感動,答應了。王金祥與汪海見面簡單客套后就單刀直入:“雙星在橡膠鞋、旅游鞋業執之牛耳,但在皮鞋生產方面可圈可點處太少,目前,雙星皮鞋市場占有率太低,遮擋了雙星品牌的光芒?!?/p>
此時的汪海知道王金祥所謂的“公司”既沒有廠房、生產線,更沒有員工車間,有的只是“創新觀念”。正是這種“創新觀念”打動了汪海,他認定這個年輕人是個創業人才,能干出一番事業。就這樣,王金祥十分鐘搞定了雙星的商標經營權。汪海對王金祥說:“雙星根本不在乎這一千二百萬元,雙星看中的是你的市場運作能力是否能在六年之后給雙星帶來品牌增值?!?/p>
在之后短短的四個多月,王金祥利用“蛋孵雞”的虛擬運營方式,采取了一系列的動作:回到溫州,到工商部門注冊公司;尋找專業的代理商,構建雙星皮鞋的營銷網絡;將自己的廠房租給別人,根據不同的皮鞋類別,找到二十多家皮鞋廠貼牌生產。就這樣,四個月內他在自己的經營區域內轉手建立了二十多家代理商、十六家分支機構,并收購了當地一家皮鞋生產線,賣出皮鞋幾十萬雙,迅速打開了溫州的皮鞋市場。而此時,王金祥的“溫州雙星皮鞋銷售公司”辦公地點仍然設在一個住宅小區內,里面只有幾個人和簡易的辦公設備,而且公司的注冊資金只有五十萬元。
溫商中有很多“空手套白狼”的高手,他們借別人資本、別人渠道,賺取可觀的利潤。憑著—個簡單的“借”字,溫州商人使沒有畜牧業的水頭鎮、郭溪鎮成為全國最大的皮革生產基地,使不產棉花的龍港鎮、宜山鎮成為再生布的生產基地。溫州人認為:在霧中駕駛時,跟著前車的尾燈燈光行路會容易得多。
(摘自《猶太式中國人的經商與做人法則:向溫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