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0日,新加坡國會宣布解散,第十屆新加坡國會選舉將在5月6目舉行。
自1965年獨立以來,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就在國會中占據了壓倒性多數。在剛被解散的國會中,反對黨在84個席位中僅占2席。本次選舉結果仍將照舊。但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威權政治成功典范的新加坡,在本次大選前也開始出現政治管制的松動。
不久前,總理李顯龍與內閣資政李光耀分別與一些選民在電視上公開對話。尤其是李光耀資政參與的對話節目,更在社會各界引起軒然大波。
反對黨的境遇
這是一期由新傳媒屬下亞洲新聞臺制作的對話節目,題為“為什么我的選票重要?——與內閣資政對話”,參加者是82歲的李光耀與10名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選民。
節目中,新傳媒記者廖莊敬首先提問:既然新加坡的選舉是執政黨輕易取勝,為什么選舉是重要的呢?李光耀的回答是:如果議員、內閣部長們沒有經過選舉,沒有取得人民的重新授權,那么必定會產生腐敗的政府。
《海峽時報》記者郭智軒表示疑慮:一方面人民授權這么重要,但另一方面,很多議員都是沒經過選民投票而自動當選的。
郭的疑問觸碰到新加坡一個有爭議的集選區制度。從1988年起,新加坡把若干原本選出一名議員的單選區合并成為集選區,各競選政黨要推出一組5—6名候選人參選,而且這組人中必須有女性和少數族群,選民是選一個團隊。反對黨一直抱怨這樣的安排對自己不利,因為反對黨很難湊齊這么多合格的候選人與執政黨競爭,只好放棄集選區,集中火力專攻單選區。
因為在集選區內沒有對手,行動黨推出的候選團隊就自動當選,該區選民也無需投票。盡管每次選舉,選舉委員會要重新劃分選區,但總的趨勢是集選區越來越多、越擴越大。對那些90年代后才具有投票權的年輕選民來說,很多人從來就沒有機會投票。
郭智軒和新傳媒記者文湘認為,政府為反對黨設置障礙,集選區制就是主要障礙之一。對此,李光耀從新加坡的歷史講起,解釋集選區的出現是為了保障少數族群和女性有代表進入國會;對反對黨來說,集選區也可以使他們證明自己不僅僅會做鼓動性的演講,也確實有管理市鎮的能力。
郭智軒反駁道,即使反對黨贏得了一個集選區,他們在施展能力時也會受到限制。反對黨的選區在公共設施建設、組屋翻新等需要政府財政支持的問題上,總是被排在最后,這些地區的居民不僅生活不便,房產價值也無法升高。
李光耀以馬來西亞、英國及美國為例,說明執政黨不會做讓反對黨得利的事情是世界通例,但他的說法似乎沒有使新加坡人信服。
據《今日報》在節目播出后做的調查,大部分受訪者不贊成政府對反對黨選區的歧視政策。由于這種歧視,一些選民不敢投票給反對黨。郭智軒引述《海峽時報》所做的民調,說明選民的恐懼確實存在。李光耀則發揚自己做過出庭律師的本色,像質詢對方證人一樣質疑郭智軒等記者所做的調查。他不相信民眾中存在著這樣的恐懼。
人民該不該討論政治?
針對政府限制政治博客與播客,《今日報》記者李靜雯對其必要性表示疑問。當李光耀比喻政治選舉不應該是把候選人像商品一樣加以包裝后出售時,李靜雯反問“行動黨不也是這樣做嗎?”
廖莊敬問了個更刺激的問題:李資政打算什么時候徹底退休?《新報》記者許建民再添一把柴,問李光耀是不是仍在幕后操控大權?為什么不全面退休,以破除社會上的謠言?李光耀表示自己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目前是不能被取代的。
他繼續說:如果你的話代表你們這一代人的想法,我很傷心。我那一代人、那些40歲以上的人,你到他們那里做做調查,看他們是否認為我應該下臺?
李光耀也否認年輕人關于新加坡人對政治冷漠的說法。他認為新加坡人不太關心政治,是因為他們被政府照顧得很好,所以讓政府繼續干。
最后回到節目主題,“為什么我的選票重要”,李光耀總結道:你們這一代人需要了解的不只是個投不投票的問題。政治和你的生活、工作、住房、醫療以及你孩子的前途有關。如果搞壞了,你沒學過政治學也知道不對了。所以你們要了解我們維持良政的決心。如果沒有一個好政府,我們會很快沒落。
斷代的新加坡
這個節目先在亞洲新聞臺播出,隨后在新傳媒屬下的其他無線電視臺重播,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應。這種反應首先是驚訝。其實年輕人問出的問題并不新鮮,都是人們在私語的場合提出的老問題,反對黨也經常用這些問題批評政府,但是民間觀點與政府領導人在電視上公開交鋒,還是第一次。驚訝之余,人們的反應呈現出兩極化。
根據媒體調查,中年以上、受華語教育的人群,普遍認為這群年輕人與李資政對話時的態度粗魯無禮,而且只知道照搬西方的空洞理念,不了解新加坡的歷史及發展過程。而30歲以下、受英語教育的人群,則普遍為與會者敢于挑戰新加坡締造者的勇氣叫好,認為是發出了他們的心聲。人民行動黨青年團主席維文醫生表示,看過這個節目后,黨內很多人感到行動黨與年輕人之間有巨大的鴻溝,因此極為不安。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有他們自己面臨的問題。新加坡年輕一代面臨的問題,恐怕也不是李光耀以及他的方法所能解決得了的,最終只能靠年輕人自己。
(摘自《大家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