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罷免的人大代表,以官員最多,企業界人士其次
就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前5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月28日通過表決,廣東省政協原常務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劉維明,湖南郴電國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兼黨委書記鄧中華,洛陽中泰集團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李義超的全國人大代表資格被終止。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公告稱,此前,廣東省、湖南省和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分別罷免了上述三人的十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
同日,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委會決定撤銷三人全國政協委員資格,其中包括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國家藥監局原局長鄭筱萸,以及寧夏商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品三。
這些人無法再踏上全國兩會會場的紅地毯。
而據不完全統計,在2007年第一個月,包括全國人大代表在內,各級人大代表被罷免者就有約10人。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指出,這些人大代表被罷免的原因,多是因為他們在本職工作上的失職,是針對前期一些重大腐敗案件所進行的后續處理。而細察人大代表被罷免的原因會發現,“受賄”二字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
在反腐風暴中落馬
到1月末上海市第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時,因涉及社保基金案而被終止市人大代表資格的至少已有6人。
很多媒體注意到一個細節:在這次會議上,當主持人按慣例請“韓市長作重要講話”時,韓正立即糾正:“我是今天發言的第十九位人大代表”。
在上海社保基金案的風暴尚未完全平息之際,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顯得意味深長。
像上海這樣因涉及同一重大腐敗案件而導致數位人大代表被罷免,并非唯一的案例。因賣官案而被罷免地方人大代表職務的原葫蘆島市委副書記李春枝、葫蘆島市連山區原區委書記李玉麟等人亦是如此。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樹德認為,人大代表職務被罷免,是承擔責任的一種形式,給了人大代表們一個信號:在其位,謀其職,就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謹防監督“變成紙上的法律”
資料顯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被罷免的有16人,2006年內被罷免的則有7人。
在近期被罷免的人大代表中,盧再明算是官階最小的了。在被罷免前,他曾是廣東省潮州市陳橋村的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
中央黨校政治學教授侯少文曾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監督一直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軟肋”,而對“一把手”如何監督、如何約束其權力,則是“軟肋”中的“軟肋”。
今年1月,曾擔任葫蘆島市連山區區委書記的李玉麟被罷免葫蘆島市人大代表資格,因為巨額受賄,李玉麟被判入獄13年。在接受審訊時他坦承:在鄉鎮干部任用上,區委書記有一票否決權,正是這種缺乏監督的決定權,給了他收受巨額賄賂的“底氣”。
這些濫用權力的官員,還被冠上了“別號”。《民主與法制時報》報道,去年因嚴重違紀、收受賄賂并干擾紀檢部門辦案而被罷免全國人大代表資格的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武龍,在南京市任市長期間曾為了“亮化城市”而下令大肆砍伐市區樹木,被市民授予“砍樹市長”的封號。
毛壽龍指出,對身負黨政職務的人大代表的監督,一方面來自選民,另一方面則來自黨的紀律檢查部門。在2007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人大監督法》中,明確規定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下一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做出的不適當的決議和決定,也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發布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而有專家提醒說,在官員比例較高的人大中,要謹防這種監督“變成紙上的法律”,難奏實效。
在被罷免的各級人大代表中官員占大多數
2007年元旦前三天,天津大學原校長單平被終止了全國人大代表資格。這位被評價為“個性并不強悍”的校長,因為違規將學校資金委托企業投資運作而給學校帶來巨大損失。
2005年,單平剛剛和全校師生一起度過了母校天津大學的110周年校慶慶典。在校園里,學生們有時候能看到他騎著一輛略顯破舊的自行車慢悠悠地駛過。
而在2006年6月,原海軍副司令員王守業在因涉嫌經濟犯罪被免去海軍副司令員職務的同時,提請辭去全國人大代表職務。
同時辭去人大代表職務的還有浙江省全國人大代表葛政、廣東省全國人大代表羅澤勤,這兩位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分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所經營的企業偷稅漏稅”提出請辭。
在被罷免的各級人大代表中,官員占大多數,其次是企業界人士。根據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貴秀前年發表的一項統計,全國人大代表中大多數是來自行政和企事業單位的官員。據媒體報道,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聞曉明也在不久前的一次研討會上指出,廣州500名市人大代表中,市直機關、直屬企業領導干部或工作人員占到了全體代表的38.43%。他建議,選舉中應適當引入競爭機制,恰當控制官員、律師和民營企業家的比例。
毛壽龍教授認為,我國現行的這種“議行合一”機制,即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員一體化,有一定的好處,因為政府官員往往掌握當地的情況比較全面。而其弊端則在于,官員在貼近民意訴求方面可能有所不足。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