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說,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共接受社會各界近11萬份高等教育學歷認證,其中9.9%為“問題學歷”。這些問題學歷主要集中于人才錄用和選拔、出國留學和移民、各種升學考試等方面。
近11萬份學歷中竟有近10%是問題學歷,等于說近10份學歷中就有1份“有問題”。問題學歷所占比例如此之大,的確使人觸目驚心。問題學歷似乎在“人才錄用和選拔”方面表現得更多或更突出。這就很容易使人產生聯想和追問:在這近10%的問題學歷中,與官員“有染”的比例是多少?類似的結構分析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因為透過問題學歷持有者構成,可以觀察到官員熱衷于問題學歷的現狀、原因及其對社會問題學歷的影響。可惜,人們并沒有看到這樣更為深入的分析。不過,由浮出水面的情況也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學歷崇拜是問題學歷產生的一個重要根源,而在“人才錄用和選拔”中過分看重學歷非但不可取且容易落入陷阱。
如果說以前流行的是“真的假文憑”(與問題學歷內涵相當),現在則風氣大變,時興的是“假的真文憑”(問題之嚴重有過于前者)。“假的真文憑”之“假”,言其并未經過嚴格的學習過程,自己并不上課,論文請人捉刀;之“真”,言其文憑千真萬確,任你最權威的認證部門也須得承認其真實性。換言之,這種貌真實假的學歷證書,僅僅通過技術手段是查不出來的,它是“官”與“學”勾結合謀的產物。
與問題學歷相比,貌真實假的學歷更具欺騙性;又因其往往以公權力為交易籌碼,所以其消極影響又遠過于制售購買“真的假文憑”者。短短幾年光景中,有的官員由學士而碩士,又由碩士而博士;由碩士而處長,又由博士而局長。這樣的事例還鮮見嗎?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員(像已處極刑的胡長清)工作十分繁忙,竟能一邊“忘我工作”、一邊還能“抽空”去讀書拿文憑,這難道不可疑嗎?因此,判斷官員學歷之真假,并不需要去麻煩高科技或什么權威的認證部門,請組織部門調查一下便能真相大白。
問題是,貌真實假的調查現今似乎也不少。這樣說來不免使人消極,但似乎也能給人以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清醒。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