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政治危機
1933年的夏天,一群金融家在一起密謀推翻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當選總統時,美國正陷入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面對危機,他改變了前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實施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政,大大緩解了經濟危機;但是某些政策卻損害了一些資本家的利益。于是他們私下里懇求剛剛退役的斯梅得利·巴特勒將軍向總統發出一份最后通牒,這份已擬好的通牒內容是:羅斯福總統必須宣布自己患有脊髓質炎,無法行使總統職權,同時必須允許這些金融巨頭選出一個人來接替總統的職位,并代表他們的利益來管理美國。如果羅斯福拒絕,巴特勒將軍將會率領50萬退役軍人向白宮游行示威,迫使羅斯福交出權力。
巴特勒將軍拒絕與這些人合作。多年以后,眾議院院長約翰·麥克馬克說,巴特勒將軍在“揭露由一批巨富策劃的法西斯陰謀”時所發揮的作用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約翰·F·肯尼迪遇刺
1963年10月22日,空軍一號著陸在達拉斯市的愛田機場之后,約翰·F·肯尼迪在行車途中被刺身亡。噩耗傳來,副總統林登·貝恩斯·約翰遜希望能夠盡快宣布就職。原因是擔心由于肯尼迪遇刺的消息一旦傳開,蘇聯可能會對美國發動突然襲擊;他希望能在必要之時確保他能夠完全行使總統權力。他打電話給當時的司法部長伯特·F·肯尼迪(約翰·F·肯尼迪的弟弟)請他參加就職宣誓儀式。但伯特·F·肯尼迪拒絕參加,因為他覺得約翰遜過于急切地希望當上總統,并且這一切都已經由國會通過了的,那個儀式只不過是一個過場,他只希望約翰遜能在肯尼迪總統的遺體最后一次回到國會大廈以后,再宣布就職,也算是對自己哥哥的一種尊重。但是這個建議遭到了約翰遜的拒絕,因為他認為國家不可一日無總統來主持大局。一位達拉斯的法官薩拉·哈吉斯也是他的政治盟友,接到電話通知,她立刻到停在愛田機場的總統座機上為林登·貝恩斯·約翰遜主持就職儀式,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女人主持此儀式,林登·貝恩斯·約翰遜也是第一位在飛機上宣布就職的總統。
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門事件
在1974年8月,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而遭到彈劾,有人擔心他會使用超出憲法規定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權力。國防部長詹姆斯·斯勒塞勒命令參謀長聯席會議:尼克松總統發出的任何軍事指令,必須在第一時間告知他。尼克松政府的白宮辦公廳主任亞歷山大·黑格將軍提議命令陸軍第82空降師包圍白宮,隨時待命。
如果你仔細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美國憲法規定的總統權力交接程序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1841年,威廉·亨利·哈里森總統宣誓就任后不久便因病去世,副總統約翰·泰勒強烈建議總統辭世、辭職或是被罷免后,其他的總統繼任者應該完全行使總統職權,而非什么“代理”總統。由此開了一個總統繼任的先例。
肯尼迪遇刺事件暴露出憲法中的又一軟肋,即總統繼任的順序問題。美國憲法明確規定,副總統在總統因去世或者其他情況無法履行總統職責的情況下,接替總統行使國家權力,同時授權國會在總統和副總統都不能行使職責的情況下,有責任指定一名官員來行使總統權力。根據1947年的《總統職位繼任法案》,總統的職位繼任順序是:副總統,眾議院院長,參議院院長和國務卿。但是憲法的正文部分對總統繼任問題規定得仍不夠詳細,如果出現像當時的副總統約翰遜和眾議院院長都年老多病的情況,那么他們在繼任總統之后都將無法履行相應的職責,必將給國家的秩序造成一定的混亂。于是,1967年出臺了憲法第25條修正案。該修正案規定了繼任總統和選擇副總統的程序,以及出現像伍德羅·威爾遜這樣無法行使總統職權的情況下,暫時移交總統權力的程序。
經過兩個多世紀,總統權力不停地更替,盡管一個危機接著一個危機,但是只要人們按照法律辦事,總還是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摘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