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很多大城市到了周六周日,在許多大街上,對小商販都完全處于不管制的狀態。國外的政府不禁止個人在城市的經營,只是有地點、時間和方式的選擇。為此,政府提供各種場所給市民自由經管,如采取跳蚤市場、夜市、周末市場和家庭庭院銷售等。
美國紐約市彭博市長身上曾經發生過一件很典型的事。2005年,紐約市交通局曾向市政府遞交了一項“人行道攤位修正法案”,想把原有“允許攤主出墻3英尺擺設攤位”的規定,修正為“……每年由交通局進行評估,對嚴重影響公共交通的出街攤位予以取締,或者將終止核發及續發營業執照”。紐約市交通局的用意也并不壞,可是這個修正案一呈到彭博市長那里,彭博就立即明確表示:屆時我將否決這項修正法案!
這位市長說到做到,真的就依法行使了對該修正法案的否決權。對此,市長辦公室的解釋是:紐約市應該更有效地利用本市原有的資源,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而“人行道攤位修正法案”剛好是浪費本市很有價值的資源。正因如此,他保全了紐約市內超過2000余家水果、蔬菜、煙雜、花鋪等沿街攤點的“生命”。
彭博市長的做法,立刻得到紐約市民及《紐約時報》等多家頂級媒體的一致贊許,幽默的美國人還拿他調侃了一把,說彭博市長是“美國城管的敵人”。其實“城管的敵人”說不上,但這次否決的背后,可是維系著紐約這個國際大都會2000多個普通美國家庭的生計。
這些普通百姓的生計,對于偌大一個城市來說,或許是“小事情”,但對于具體的每一個家庭來說,其實就是關乎“生計”的天大事情。民生無小事,一分一厘其實都是民生之重。這對國際大都會紐約是如此,對于我們這些“發展中”的城市來說更是如此。
(摘自《學習時報》)